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氤氲着书香(寻找氤氲百年的书香)

氤氲着书香(寻找氤氲百年的书香)宜雨轩有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这幅楹联最让人叫绝的是把上联中的“宜”字少写一点,而把这一点挪移到下联中的第二个“雨”上。旧雨、新雨分别指老朋友和新朋友。文字古雅而意味深长。读此联,让我对这位胸襟宽阔的儒商肃然起敬。个园里的楹联,也是园主人为世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个园之美,在石美、在竹美、在建筑美、在楹联美,在它“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的主人按照顺序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实景,立意之新颖,用材之精细,着实让人叹为观止。最可贵的是,这四个季节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自然过渡,浑然天成。整个园景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美妙、和谐。园内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得古朴典雅、幽深雄奇。竹,是个园的精魄,是个园的灵魂。

氤氲着书香(寻找氤氲百年的书香)(1)

在江苏扬州的东关街,有一座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这就是个园。

个园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两淮盐商的首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据清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刘凤诰《个园记》中记载:“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可见主人对翠竹极其偏爱,取号“个园”,园中遍植竹子,竹叶形状似汉字中的“个”字,因而取名“个园”。

在中国文化中,竹因其四季常绿,不因换季而改色,不因严寒而凋谢,成为人品高洁的象征。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故“个园”之名,显示了主人虽身在闹市,却守高洁的心灵志向。

个园之美,在石美、在竹美、在建筑美、在楹联美,在它“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个园的主人按照顺序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实景,立意之新颖,用材之精细,着实让人叹为观止。最可贵的是,这四个季节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自然过渡,浑然天成。整个园景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美妙、和谐。园内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得古朴典雅、幽深雄奇。

竹,是个园的精魄,是个园的灵魂。这里的竹多达几十个品种。在这里观竹,既能获得一次赏心悦目的享受,又能增长见识。

氤氲着书香(寻找氤氲百年的书香)(2)

个园里的楹联,也是园主人为世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宜雨轩有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这幅楹联最让人叫绝的是把上联中的“宜”字少写一点,而把这一点挪移到下联中的第二个“雨”上。旧雨、新雨分别指老朋友和新朋友。文字古雅而意味深长。读此联,让我对这位胸襟宽阔的儒商肃然起敬。

“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

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魏之祯为“壶天自春”题写的这幅楹联,把个园的风情演绎的无以伦比。

“十二闹春园”是个园最为精彩的一笔。这里以西墙为依托,用湖石贴成龙形小山,造型别致,酷似姿态各异、形态不同的动物。

这些神态各异的动物,不仅为我们传递了春的气息,还在无声的暗示着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记了中国园林的渊源。

个园的假山、叠石、建筑、竹子、楹联,处处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诗情画意的时空,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它也在诠释着主人传递给我们的某种信息密码。这信息就是弥漫在幽深宅园中百年不散的氤氲书香。

氤氲着书香(寻找氤氲百年的书香)(3)

两个世纪过去了。

当我置身于这座富可敌国的盐商豪宅中,依然嗅到了浓浓的墨香,充分感受到了凝聚在主人内心深处的那样一种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

个园主人黄至筠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儒商。

个园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品味和艺术欣赏价值,还与黄至筠非凡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不无关系。黄至筠平生没有其他爱好,就是喜欢绘画,他搜罗了许多名家作品,一有空闲,常常会把名家作品挂在墙壁上,反复临摹。在今天个园抱山楼下的嵌壁石刻上,保存有他当年所画的一幅扇面。扇面中画有树、石、水,远处露出的一只小船上人影伫立。画左题跋:“拟宋人小品,个园黄至筠”,下押一章:“个园画印”。画笔老辣,意境深远,颇有大家之风。

很显然,黄至筠绝非一般的只会做生意的商人。

黄至筠一生中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个园厅堂中的许多楹联,如“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清颂堂的抱柱上有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黄家主厅“汉学堂”壁挂“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在黄家的楠木餐厅有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大义有味是读书”。这些楹联都表现出了黄至筠耕读传家的传统思想以及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文坛名宿来家设馆教子,并且每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如发现子女学习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即派仆人陪着到书房,请老师重新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回屋睡觉。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优秀的老师,严格的要求,加上子女自身的努力,黄家的四个儿子个个都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工诗词、善书画,且都有著作流传于世。

长子黄锡庆,字铁庵。为人慷慨好施予。善画花卉。黄至筠在修建长子书楼时,也是颇费一番心思的。为使长子静心研读,他未给书楼修楼梯。拜谒“丛书楼”的时候,导游特意给我们卖了一个关子,让大家仔细找楼梯。果然,严丝合缝的天花板上哪里觅得见楼梯的踪迹。最终,出园再次经过“丛书楼”的时候,导游揭开了谜底,长子书房的那个楼梯巧妙地隐于书楼后的一座造型奇秀的假山里。这让人在感慨主人设计上的匠心之巧妙的同时,也体会出主人对子女教育的用心之良苦。

次子黄锡麟,字右原。是四兄弟中的佼佼者。他少年时代在扬州安定书院读书时,就因才华出众、治学严谨受到两淮盐运使曾燠的赏识,被介绍给著名学者江藩为弟子。他一生中主要从事的学术工作是“辑佚”,就是辑录散佚的有关资料。黄家藏书非常丰富,他足不出户,潜心钻研,与清代的另一位辑佚学者马国翰被称为“辑佚两大家”。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不能不归于黄至筠的成功家教。

三子黄锡麒,道光十六年(1836)辑并世人诗为《蔗根集》17卷刊行,内有自撰诗1卷。

四子黄锡禧的居所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他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如贾宝玉,历经了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年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他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能诗善画。

氤氲着书香(寻找氤氲百年的书香)(4)

这就是个园。

这就是个园里的人们。

它的历史与著名的“扬州八怪”几乎同时。

主人在营造引人入胜的古典宅院时,巧妙地将人的家居生活与大自然的四时风光融为一体,人园合一,意境深长。同时,主人又将自己的雅趣与高洁的心灵志向寄托其中,让后人在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的同时,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两个世纪过去了。个园内外花开花落,人影交织。风云变幻中,幽长深远的防火墙的青砖在岁月的无情侵蚀下,早已斑驳;昔日钟鸣鼎食的奢华情景早已远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壶天自春”前的戏台上下几百张鲜活的面孔也早已灰飞烟灭。当阳光穿过南国的雾霭洒向这座古老的园林时,我们看见的是园内随风摇曳的不老的翠竹,月光下的竹影依然苍绿,不散的是氤氲在庭园的每个角落里的幽幽书香。盖因如此,它不老的美丽和不朽的魅力才会如此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氤氲着书香(寻找氤氲百年的书香)(5)

袁明秀,笔名冷月无声,女,回族,小学教师,陕西省旬阳县人。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学、小学任教。现供职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鼓楼小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