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她现在才被观众熟知(观众却不再买账)
为什么她现在才被观众熟知(观众却不再买账)结果呢,一塌塌一窝。出戏的造型、扁平的人设、千篇一律的套路、苍白的觉醒口号……因为这几年,同类型的影视剧实在是太多了,光是今年待播的大女主剧就有十部之多。剧中的楚乔刚毅而坚定,一身飒爽军服,宛如花木兰一般英姿勃发,好不威风。但《楚乔传2》开拍的消息,却并未引起太大水花。为什么?
近日,网上传来《楚乔传2》筹备开拍的消息,据说主演团队为原班人马。
作为女性励志传奇古装剧,《楚乔传》在播出当年便获得了“2017微博电视影响力盛典年度剧王”。
赵丽颖饰演的女主楚乔本为奴籍少女,被送入人猎场供贵族娱乐射杀,又被燕北世子(窦晓饰)和宇文玥(林更新饰)所救。
在她目睹兄姐相继惨死后,对这视生命如草芥的年代无比痛恨,于是奋起抗争,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变革大旗,励志要推翻奴隶政权,谋求天下大同。
剧中的楚乔刚毅而坚定,一身飒爽军服,宛如花木兰一般英姿勃发,好不威风。
但《楚乔传2》开拍的消息,却并未引起太大水花。
为什么?
因为这几年,同类型的影视剧实在是太多了,光是今年待播的大女主剧就有十部之多。
结果呢,一塌塌一窝。出戏的造型、扁平的人设、千篇一律的套路、苍白的觉醒口号……
它们就像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快消品,早已让观众麻木。
除了让女主角做口号式的女性独立台词的宣讲,另一个讨好女性市场的模式是,将大男主剧中的性别更换成女性,沿袭男权那一套价值观,来塑造女性的成功。
最近,有一个话题上了热搜:为何影视剧越来越讨好女性?
因为女性消费者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开始被资本所关注。
但是需要资本来讨好,并不能说明女性“站起来”了。
因为金钱的原因让女性站起来,只能说明女性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金主群体。
“媚金”的资本们流水化地生产着所谓的大女主剧,并非出于对女性权益的重视,且颇有吃女权红利之嫌。
因为他们并不真的理解女性困境,所以对“大女主”的塑造只能浮于表面——展现主角性格,靠宣讲台词;传递女性价值观,靠堆砌金句。
电视剧《谁说我结不了婚》从播出起流量平平、反响平平,但它仅凭借一句“有态度”的台词,就能被夸出圈。
但标榜自己“为拼事业不结婚”的精英女性田蕾,为了给男友打工,主动放弃大公司一级合伙人的职位。
有人感叹:国产剧正在走上方便截图的时代
除了喊独立口号外,女性职场剧被拍成了时尚大片,打工仔上班穿着高级定制,回家住着比样板房还要豪华的出租屋。
女性领导的威严和业务能力呢,靠摔本子、拍桌子、放狠话……
越来越多的影视剧靠着“令人舒适”的金句塑造女性独立人设,演员颜值、服化道都精致无暇,却没能力对人物和情节深入挖掘。
也许初看讨喜,看久了难免会发现不对味——原来,他们并不了解女性,但又想“讨好”女性,以便获得关注度和热度。
对「大女主」的认可
沿袭的依然是男权的价值体系
劳拉·穆尔维提出过“男性凝视”概念:
“好莱坞的经典电影就是男人看,女人被看。”
“男人作为欲望的主体和行动的主体,女人作为欲望的客体,以及男性行动、男性拯救、男性给予的客体。”
而现在,这个欲望结构反转了。
资本直接套用了“男性凝视”的模式,将它们转变为了“女性凝视”——将欲望和行动的主体变为了女性,使男人成为了被拯救、被给予的那一方。
这使得大女主剧更像是只做了“性别更换”的大男主剧,故事的本质逻辑依旧是“男性凝视”那一套,让观者产生一种主角“男扮女装”的不适感。
在《锦绣未央》中,亡国公主李未央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与仇敌斗智斗勇,最终她放下仇恨,辅助拓跋浚登上帝位,并在拓跋浚去世后继续辅助他们的儿子,志在让大魏国泰民安。
种种剧情设计,总让人想起《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又或是《琅琊榜》中的梅长苏。
同样的报仇雪恨,家国情仇,只是过关斩将的人更换了性别,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变更。这就是所谓的大女主剧吗?
甚至有网友评价:“像错拿了男主剧本的女主一样。”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花木兰式境遇”:
女性想要介入社会生活、进入男人的世界,就必须像花木兰一样“化装成男人”,以男性社会的行为方式与准则行动,承受着身心分裂、时空分裂与自我分裂之苦。
这种承接了父权逻辑,让女性带着男性目光去看女性的凝视,依然是将女性锁死在男权审视的桎梏之下。与女性真正需要的,具备颠覆性的、一种敢于直面父权文化、包容且自由的女性凝视南辕北辙。
在《花千骨》中,花千骨一直以其师父白子画为人生灯塔,一路上也要依靠着白子画的守护和照拂。看似是“大女主”,实则本质依然是“玛丽苏”——剧中的女性仍需依附于男性角色的启蒙和引导才能获得成功。
还有曾被无数媒体歌颂的《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她经历离婚后轻而易举就结识了商界名人贺涵,并获得了他的赏识。在贺涵的扶持下,罗子君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他人需要数年时间去辛苦打拼才能获得的工作成绩。
这一系列影视作品,积极蹭着“大女主”的热点,却草率地敷衍内容,无论是剧情和设定都无法直击女性观众的痛点,实在令人难以产生共鸣。
我们并不想看到女性在爱慕者的帮助下,不劳而获就可以在凶险的职场、商场、战场斗争中轻松躺赢。
我们想看的大女主,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坚韧、智慧去直面命运的起伏,是能够靠自身实力与男人平等地并行于世界上。
在改革开放前,大部分女性不具备经济来源,父权社会教导她们在家相夫教子、安分守己,并用“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观念封锁女性内心,使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而当女性逐渐实现经济自由后,新一轮的物质剥削又开始了。
网络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观点:偶像是带起粉丝经济的一大动力。
深谙这一点的资本,将化妆品牌的代言人纷纷换成了男性明星。一方面刺激了女粉丝的消费心理,一方面创造了反差感,从而对“路人”产生吸引力。
在耽改剧中,摄影师借鉴了当年好莱坞电影拍摄女性身体的方式,用特写的局部镜头割裂地去拍摄男性的身体,想要充分引发女性的视觉快感。
男主们在剧中深情对视,大胆互撩,各种迷惑行为成堆出现,毫不掩饰的卖腐行为遭受了不少批判,主演却因此一炮而红,从默默无名直接越级成一二线,并收获一大批钟情粉丝。
女性天生更加容易感性。可这份感性,恰恰更容易被利用。
但“男色消费”,并不是女性在父权文化中实现了“平等”和“胜利”的表现,那些为讨好女性而生的影视作品,看似迎合,实则为“隐晦版”的物质剥削。
打破“复刻”幻梦,
女性真正的“解放”
不建立于物质的胜利和资本的交易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大女主剧、耽改剧,都是迎合女性的幻想和欲望,为女性编织的一场幻梦。
女性真正的“解放”,不应沉溺于资本酿造的幻梦中,而是回归现实,打破如今不平等的、压抑性的父权结构。
《甄嬛传》已经播出10年,依旧被网友反反复复观看,它经典之处就在于:爽只是表面。撕开爽,会发现剧中人物无一不被封建王朝束缚、裹挟着往前走。
大女主甄嬛,哪怕已经站在权利的巅峰,但还是无法找到命运的出口,称为赢家。
而如今的女性题材影视剧,似乎只剩下了爽和甜,却忽视了作品应该拥有的更深层的东西。
只剩下欢喜,才是最悲哀的地方。
我心目中的“大女主”,是一代女企业家董明珠。
30岁时,董明珠的丈夫因病去世,孩子、老人、工作等重担一下子压在她一个人肩上,让她明白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于是她从体制内辞职,白手起家,去博一个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
她从没有固定工资的基层销售做起,饿晕过,摔倒骨裂过,受尽苦累,最终创业成功,改写了自己与家人的命运。
《大明宫词》中,当众臣反对武后执掌政权,武后说:
“这篇檄文没有涉及到我的任何功过,只有耿耿于怀于我身为女人的过错,这说明我干得还不错。”
无论是现实里的董明珠,还是《大明宫词》中的武则天,她们都努力且优秀,我们能感觉到她们对职业、对生命的热爱和忠诚。
她们不因命运多舛而自怨自艾,不因困难重重而心生退怯。
她们不依附于男性来发展,也不会因为外界的看法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她们有一套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准则,永远追寻自己心中的道义,为此万死不辞。
她们的能力,是在一次又一次考验中用行动验证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真实的冲突里,坚持自我;甚至在需要冒着生命危险的重大关头,依然恪尽职守。
这才是真正活出了自我的“大女主”。
正如北大教授戴锦华所说的那样:
“我一直期待着,女性成为我们的生存、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的一种不一样的所在,也就是所谓的alternative,即另类的选择。这样我们才可以在男性主导的文明当中有更多元、更多样的可能性。”
如今的大女主剧,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女性思想和需求上的解放。
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女性可以不再压抑自己的欲望,学会坦然释放心中所求,也能够在经济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然而这只是女性觉醒的第一步。
因为两性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并不是建立在物质的胜利上,也不是建立在资本的交易上,而是从心而发的,寻求一种真正不带功利、不带消费目的相互观看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