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逢雨必水浸(落雨大水浸街且看广州人的雨具变化)
广州逢雨必水浸(落雨大水浸街且看广州人的雨具变化)那时我香港的姑婆每次返穗探亲,都会顺便捎回几把缩骨遮赠送给我们,我也得以用来上学或出行,这无疑是令人艳羡的一大乐事!到了九十年代,国人终于可以用上了国产遮了,如顺德产的"顺风伞"、杭州产的"天堂伞"等等,再后来又有了摩托车驾驶员专用的雨衣,连汽车也有"雨衣"呢!当时的雨衣毕竟不透气、易老化,加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香港缩骨遮登陆羊城,八十年代初内地居民可到深圳沙头角中英街抢购缩骨遮(还有原子袜、"力士"/"佳美"香枧等),因此雨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纷纷改用缩骨遮并以此为尊荣。小时候我就听大人讲过十三行故衣街、豆栏上街一带有很多卖遮的商店,而关于"梁苏记遮"的旧事更令我记忆犹新,甚至知道离荔枝湾不远的第十甫路136号有一间很有名的"梁季记遮厂",据说居住在西关一带的名门望族、达官贵人都时常去帮衬。因为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所以我对片中李连长和战士们身披雨衣站在老乡屋前的情景记忆犹新
连日风雨让我想起当年唱过的这首雨伞谜歌,更想起与雨具有关的那些风雨岁月。
那时广州的雨具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斗笠草帽蓑衣,老人、农人及道路清洁工多用,因广州人忌说与"帽"谐音的"冇",故改称"冒",寓意冒头、出人头地,正如"妗母"称"妗友(有)",但是蓑衣"怕火"呢,广州话歇后语有云"披蓑衣救火一一惹火上身";二是雨衣;三是雨鞋(又称"水鞋"),因"鞋"与"嚡嚡声"的"嚡"同音不吉,故不论有无鞋帮一律改称"水靴",无鞋帮的雨鞋因酷似元宝又被坊间戏称为"元宝壳"。
雨具中最常用的非雨伞莫属,忌讳多多又得洋气之先的广州人称它为"遮"或"洋遮",意在"不散财"、"挡邪气",关于"遮"的广州话歇后语有"和尚担遮一一无法(发)无天"、"老婆担遮一一阴(荫)功(公)"、"鼻哥窿担遮一一避无(鼻毛)可避"等。
改革开放前广州鲜有缩骨遮,只有大布遮和油纸遮两种,无论是斗笠还是油纸遮都是用桐油刷过的,可有效防水、防虫、保持耐用且重量相对较轻,有人还在斗笠或油纸伞上用红油漆写上标记以防混用。尽管如此,雨遮坏了还是要及时修理的,于是就有了修遮这个行当,那时一年四季大街小巷都会不时响起"补洋遮、缩骨遮嘞一一"的吆喝声,补遮也成了广州街头巷尾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小时候我就听大人讲过十三行故衣街、豆栏上街一带有很多卖遮的商店,而关于"梁苏记遮"的旧事更令我记忆犹新,甚至知道离荔枝湾不远的第十甫路136号有一间很有名的"梁季记遮厂",据说居住在西关一带的名门望族、达官贵人都时常去帮衬。
因为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所以我对片中李连长和战士们身披雨衣站在老乡屋前的情景记忆犹新,也特别向往军用雨衣,但因条件所限只能临渊羡鱼一一对邻居森叔的军用雨衣"羡慕嫉妒恨"了!
上小学时,我最初是使用父亲给的一把黑色布遮的,它很大、很笨重,小孩子拿起来有点吃力,后来我用上了别人用过的一件浅绿色雨衣,但因其面料老化变脆,领扣根本无法扣上而老是进水,及后又换上一件带条纹和啪钮的香港"来路货"雨衣,为了配齐防雨装备,我硬是不愿使用自认为难看的、3元一对的"元宝壳",而是央求父母在多宝路某百货商店买了5元一对的有鞋帮水靴,没穿几天我就后悔和自责这个"奢侈"的行为了一一因为父母当时的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啊!
当时的雨衣毕竟不透气、易老化,加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香港缩骨遮登陆羊城,八十年代初内地居民可到深圳沙头角中英街抢购缩骨遮(还有原子袜、"力士"/"佳美"香枧等),因此雨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纷纷改用缩骨遮并以此为尊荣。
那时我香港的姑婆每次返穗探亲,都会顺便捎回几把缩骨遮赠送给我们,我也得以用来上学或出行,这无疑是令人艳羡的一大乐事!到了九十年代,国人终于可以用上了国产遮了,如顺德产的"顺风伞"、杭州产的"天堂伞"等等,再后来又有了摩托车驾驶员专用的雨衣,连汽车也有"雨衣"呢!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件雨具见证了岁月的艰辛和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