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九月来信的历史贡献(百年复兴九月来信)

九月来信的历史贡献(百年复兴九月来信)陈毅接任前委书记后,到上海如实向中央汇报了红四军七大的情况。毛泽东非常气愤地提出:“我不能担负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请求马上换书记,让我离开前委”。结果却导致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时落选前委书记,被迫离开红四军,前往上杭养病。朱德沉稳内敛,毛泽东睿智灵活。朱德认为,军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在权力上不能过于集中。而毛泽东则认为,军队打仗重要的是令行禁止,权力还是集中一点好,避免贻误战机。为此,毛泽东便以前委的名义取消了军委。恰在此时,中央派给红四军空降了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刘安恭。刘安恭便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主持召开军委会议,规定“前委不能管军队、只能管地方工作”。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由于湘、桂、粤军的三路"协剿",起义农军难以在湘南立足。毛泽东得知有一支南昌起义部队,就在湘南一带活动,连忙派何长工下山探听。果不其然,何长工很快就和化名王楷的朱德接上了头,朱德也是第一次知道井冈山上还有一支红色武装。

朱德、陈毅率部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前敌委员会书记,陈毅为政治部主任。

陈毅,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参加南昌起义。

九月来信的历史贡献(百年复兴九月来信)(1)

早在秋收起义时,中央任命毛泽东为前委书记。朱毛会师后,为了分担前委的工作,中央又指示在前委内成立红四军军委,由朱德担任书记。

朱德沉稳内敛,毛泽东睿智灵活。朱德认为,军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在权力上不能过于集中。而毛泽东则认为,军队打仗重要的是令行禁止,权力还是集中一点好,避免贻误战机。

为此,毛泽东便以前委的名义取消了军委。

恰在此时,中央派给红四军空降了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刘安恭。刘安恭便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主持召开军委会议,规定“前委不能管军队、只能管地方工作”。

毛泽东非常气愤地提出:“我不能担负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请求马上换书记,让我离开前委”。结果却导致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时落选前委书记,被迫离开红四军,前往上杭养病。

陈毅接任前委书记后,到上海如实向中央汇报了红四军七大的情况。

周恩来授意下,陈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陈毅按照中央的意见,代笔写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史称“九月来信”。

陈毅离开上海前,周恩来特别嘱托:回去以后要请毛委员复职。

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召开古田会议,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

期间,1927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由平江起义武装组成的红军第5军主力,从湘鄂赣边地区转战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

之后,红军分兵在赣南、闽西和湘鄂赣创立根据地,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兼总前委书记。

九月来信的历史贡献(百年复兴九月来信)(2)

正当红一方面军整编之时,忽然接到李立三的命令,要红一军团进攻长沙。李立三还专门派了特使前往江西督战。由于瞿秋白、周恩来这时奉令去莫斯科,李立三实际上成了中央最高负责人。

1930年7月11日,红一军团在兴国驻地大举誓师,向南昌前进。27日,红三军团打下长沙。

湖南军阀何键惊闻长沙失陷,立即调兵合攻长沙。红三军团不得不迅速撤出。何键立即组织“清乡大队”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并悬赏1000块大洋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

当时,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报纸上杀共产党的报道连篇累牍。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岸英七岁,岸青六岁,最小的岸龙才两岁,已改为杨姓。

1928年春,夏明翰、向警予等相继被捕、遇难;

1929年3月7日,杨开慧在《国民日报》上看到朱德妻子伍若兰被杀后,头颅被割下,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伍若兰在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时,同毛泽东堂妹毛泽建为同班挚友。

杨开慧为此写了一首《偶感诗》。诗曰: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翅,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诗刚写完,忽听外面嘈杂,她赶紧把诗稿藏到砖缝里。直到58年后,当地政府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才得以发现。

杨开慧听说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打长沙后,急忙从平江前往打听。一路所见,尽是从撤下来的赤卫队。这才得知毛泽东已率军撤走,不免心中惆怅。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后被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和8岁的毛岸英。

入狱后,杨开慧母亲向振熙去南京,找到杨昌济老友章士钊、蔡元培、谭延闿等人营救,联名致函国民党当局。南京政府屈于外界压力,立即致电何键,嘱其缓刑。

这时,有人向何键献策说,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但杨开慧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1月14日凌晨,何键将杨开慧押到识字岭刑场。刽子手帅保云在晏国务的一声令下,朝杨开慧开了两枪,杨开慧应声倒地。

到了中午,担心杨开慧还没有死,晏国务又命令姚楚忠带上两个士兵,来到枪杀现场,只见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嘴里啃满了泥沙,两只手深深地抠进泥土里,姚楚忠见此又朝杨开慧补了几枪。

年仅29岁的杨开慧牺牲后,她的遗体被亲友连夜运回扳仓收敛,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杨开慧被杀害后十多天,毛岸英被舅舅从监狱接回。此时,周恩来已从苏联回到上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让地下党组织将杨开慧的三个幼子护送到武汉,再辗转到上海。后来,上海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岸龙夭折,岸英、岸青只好流落街头。

关山远隔,四处转战的毛泽东,一直托人打听杨开慧的下落。自上井冈山以后,毛泽东一直是靠白区的报纸了解国内外局势。在行进到闽西的一个小镇时,毛泽东忽然在长沙《民国日报》看到:“共党要犯毛泽东之妻杨氏开慧昨被处决。”

毛泽东悲痛自责:“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写信并托人在板仓给杨开慧修了墓,上刻“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刊、民国十九年冬立修”。

后来,墓园得以重修,并与杨母向振照与之合葬。而今,墓园左侧修有毛岸英的衣冠塚,右侧是毛岸青、邵华的合葬墓。墓前两侧分别立有毛岸英、毛岸青的花岗岩雕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