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谈女人学习的道理(那些你不知道的女性智慧)
于丹谈女人学习的道理(那些你不知道的女性智慧)一个极端叫妄自菲薄,就是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第二个就叫妄自尊大,就是我什么都比别人强,这个世界上这两句话不要信,这两句话一定是骗你的。A:无论是西方人讲的话还是中国老祖宗讲的话,他告诉你,在当下你了解你自己吗?了解了整个性别之后,其实你还要了解这个性别里不可替代的那一个,就是你自己,一个人只有接受了自我特征,才能够做到不走向两个极端。那怎么办?其实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小一点想法,更切实际。第二个办法就是多一点办法,去实现努力。所以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最大可能性的自我吗?《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讲,人活着并不为了追求单纯的幸福,生命还有一种意义,就是今天的主题,叫做"担当"。所以在这本书中他提出观点,人类生存在世,总会向某个方向前进,这个方向也许指向了某个人,也许指向了某件物,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的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个人,一个人越是忘我,无论是为了
人物简介:于丹,著名的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2017年9月2日,于丹老师出席由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主办的第二届老年博览会的女性高峰论坛,为到场的众多女性企业家讲述了主题为《精神成长是女性一生的功课》的演讲。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于丹老师演讲的亮点。
Q:如何实现自我最大化,用自己的能量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家人和身边的人变得更好?
A:人生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不难,最难的是找到脚下的起点与目标之间连接起来的那条路。但是人生很大一种痛苦,就是有想法没办法。这就是为什么把很多女人生生逼成了怨妇,其实抱怨的就是自己没有办法去实现那个想法。
那怎么办?其实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小一点想法,更切实际。第二个办法就是多一点办法,去实现努力。所以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最大可能性的自我吗?《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讲,人活着并不为了追求单纯的幸福,生命还有一种意义,就是今天的主题,叫做"担当"。所以在这本书中他提出观点,人类生存在世,总会向某个方向前进,这个方向也许指向了某个人,也许指向了某件物,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的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个人,一个人越是忘我,无论是为了所爱之人还是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么那个人才更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很多女性姐妹都经常烦恼我们的付出太多了,我们在为孩子付出,在为老人付出在为事业付出,也在为另一伴付出,我们总是会说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女人要付出那么多呢,那我们的回报在哪儿。其实如果看了这段话就会知道,付出本身也有一种幸福感。
Q:什么是接受性别与自我和解?
A:无论是西方人讲的话还是中国老祖宗讲的话,他告诉你,在当下你了解你自己吗?了解了整个性别之后,其实你还要了解这个性别里不可替代的那一个,就是你自己,一个人只有接受了自我特征,才能够做到不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叫妄自菲薄,就是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第二个就叫妄自尊大,就是我什么都比别人强,这个世界上这两句话不要信,这两句话一定是骗你的。
所以一个人如果发现我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大家要知道,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非常不好的东西,就是人跟人什么事儿都要比。一个孩子有时候对自我评价不稳定,成为或者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的人,往往直接原因就是他的母亲。其实我们想一想,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母亲把他带来的,那其实只有母亲没有任何资格跟孩子讨价还价,一个母亲应该跟她的孩子讲,不管你是聪明还是有点笨,不管你是漂亮还是有点丑,妈妈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了,妈妈对你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一个人只有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功利、不讲条件的爱,那么这个孩子才真正能够长成一个人格健康,认为自我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说得好,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就是绝对自由,这是没有的。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什么叫内心的必然?就是自己也真的认为这样做是有意义的。有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的那正是我们甜蜜的负担。有时候跟我先生说,我说你看我一开门在门厅换鞋的时候,我叫一声妈,孩子听见了,喊一声妈,我说一个叫我妈的人,一个我叫妈的人,她们来都在屋顶底下,我脱下高跟鞋的一瞬间,我叫一声妈,孩子叫我一声妈,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Q:人在痛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误区?
A:第一个误区就是过分的强调了自我,我就是最不幸的。这种痛苦无限放大,把自己孤立了。太多的人承受不幸的时候,都不像去马尔代夫度假那样去晒朋友圈,很多人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了,你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儿,其实他没有晒的日子才是最真实的日子。我们有很多时候是一棍子先自己把自己打死了,之后再抱怨世界不公平,所以这是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就事论事,只认当下。有很多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当下,是因为你的原生家庭,比如扪心自问,你现在对人的不信任,包括夫妻关系不好,你有想过你父母的关系对你的影响吗?你想过你父亲对你的影响吗?那当然女儿都是爱父亲的,有些人不愿意提这个话题,但对女人来讲,她生命中第一个最重要的男人,不是她的男朋友,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父亲,一个女人怎么看世界、怎么看人性、怎么看世界,其实是来自于她的父亲。包括母亲,母亲对人的看法是怎么样影响到一个孩子,我们能不能够心平气和的看到这一切,我想说的是,每一个人的此刻,都是你所有历史教养的总和,各位可以问问自己,你现在穿什么衣服,什么样的容颜态度,都反映出你的原生家庭。要么出其一致的复制,有的就是恰恰相反。所以我们真的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吗?如果你真想解决的话,那么把目标要心平气和的放到历史里。
另外一个误区就是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说白了,逃避问题极其内在痛苦情感的倾向,是所有心里疾病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位医生说的。为什么今天会有好多心理疾病?今天心理疾病高发,其实女人的心理疾病率是比男人高的,但是在公众视野中女性是容易被忽略的。首先是因为在这个世界,男人的权力比较大,女人少,男人多。另外一方面就是女人在劝自己,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以至于有很多女性的疾病都被自己掩盖了。其实,一味的逃避痛苦,其实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这是不勇敢的。我们以为看不见他们,但是他们还是跟着你的尾巴。而直面痛苦背后问题的人,每一次痛苦都会促进他的成长。
人如果永远都在宽恕自己,那生活就会对你更苛刻,人如果对自己苛刻一点,说我本来还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那生活就会对你宽容一点。
当然跟逃避痛苦相反的是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就是我们控制一切。北师大的心理学专家告诉我,得很多疾病的人,往往是那种狂妄自大的人格容易得强迫症、社交恐惧证、口吃,什么是强迫症?就是控制控制还是控制,我已经锁好门了,但我还要看好几次,我够觉得没锁好,我已经洗完手了,我还是觉得不干净,还要洗手,这就是求完美。
大家知道什么叫社交恐惧证?就是要求不要有一个人对自己不满,越是紧张越是出错,所以不要求完美。大家说捧一捧沙子,什么情况能让沙子在你手里剩下的更多呢?就是放松,不要用力攥,越用力沙子流失的越快。控制自己的先生还是控制的孩子都是不道德的,心理学上一种行为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亲密关系中的绑架。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它我就万事大吉了”,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个替罪羊,学会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感谢不完美,并不是用不完美做借口,而是扬长避短,能够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