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舞勺之年是什么意思(舞勺之年是多少岁)
13岁舞勺之年是什么意思(舞勺之年是多少岁)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7.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4.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5.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6.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目前,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中,不论想获得哪个学段的教师资格,都得参加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综合素质顾名思义,是对考生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对于这类知识的复习,尤其是基础文化素养,不是一朝之功力,就可以复习到位的,需要日常的积累。所以,在此,中公讲师特将文化素养中常考的古代年龄称谓总结如下,以帮助大家更好备战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3.龆龀:(tiáo chèn)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4.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5.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6.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7.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舞勺之年:男孩子十三到十五岁期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0.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11.志学之年:十五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12.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3.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4.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男子满二十岁。
15.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也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16.其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中寿;八九十耄耋之年;一百岁期颐之年。
事业单位行测片段阅读解题技巧:解题关键词汇总一、主旨概括题重点关联词:
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技巧之一是找关联词,作为逻辑标志的关联词是我们寻找主旨句的信号灯,因此这些特别的关联词就是解决主旨概括题这种特别题型的关键点。
递进关系:不但=不仅=不单=不独;而且=也=还;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
转折关系:虽然=尽管=虽说;但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
因果关系:因为=由于 所以=因此=因而=看来=可见=导致=造成=使得=致使
必要条件:只有=应当=务必=除非=如何=怎样
并列关系:而=又=同样=同时=与此同时=另外=此外=再说
二、意图判断题:
意图判断题的重点在于抓紧呼吁项,而一些呼吁项的引导词又可以充当我们解题的良药。
呼吁项的标志词:应、应该、需、亟需、倡导、务必、必须、呼吁
三、细节理解题
对付细节理解题我们要首先明确干扰选项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的给选项找茬,剔除那些错误项。干扰项中最难以发现的错误类型是偷换选项,就是将文段中错误句子的成分加以偷换,由于这种偷换方式比较隐蔽,而且迷惑性强,因此是大家的失分重灾区,下面中公教育介绍几种常见的被偷换词语,让大家看题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寻找偷换点。
1、偷换时态词语:
过去时:已经、已,曾经、过、了;
现在时:正在、正、着、在…中;
将来时:将、要
2、偷换数量词语:
较多数量:大多数、很多、许多、广大、广泛、大量、一片;
较少的数量:少数、少部分、少量、一小部分、某个、某种;
中间的数量:某些、一部分、一些
3、偷换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表述:可能、也许、大概、往往、通常、未必、是否
四、态度观点题
态度观点题就是要求我们揣摩文段作者的态度观点和倾向性,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有观点,隐含观点和没有观点。前两种情况文段中也会由明确的提示性词语。
明确观点:我认为/觉得/希望、在我看来、依我看、笔者认为、×××说
隐含观点:看上去,似乎,好像,遗憾的是,所谓的是
整除法就是利用数的整除特性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同时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问题。
1.整除法
整除与整除的除法得到整除,这样的算式叫做整除的式子。
【例】1.2÷0.4=3,这样的算式虽然结果是一个整数,但是不能称之为整除的式子,不满足所有的数都是整数。
2.整除的性质
(1)加和性。12能被3整除,6也能被3整除,根据加和性我们就可以说12 6能被3整除。
(2)传递性。12能被6整除,6能被3整除,根据传递性我们就可以说12能被3整除。
3.整除的应用环境
其实对于整除来讲最重要的还是整除的应用环境,也就是说你得知道在什么的题目中可以用整除去做,这是最关键的。
4.例题精选
【例】一个盒子中有几百颗糖,如果平均分给7个人,则多3颗,如果平均分给8个人则多6颗,如果再加3颗,可以平均分给5个人,则该盒子中糖的数目可能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糖的数目除以7余3,除以8余6,除以5余2。由剩余定理知最小的数是262,5,7,8的最小公倍数是280,所有这些数可表示为262 280n,符合题意的n有3个,0,1,2。
一、选项考察
可能性推理是指题干给出了论据得出论点,考察考生加强题干论证或者削弱题干论证的题干。对广大考生而言,能分析出题干的论据、论点,但在四个选项的辨析过程中,却对于无关项考察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自己常识背景熟悉的材料就会做,而对于一些自己陌生的材料,比如生物学知识、物理学知识等等专业性较强的就无法辨析。
而无关项的考察,在命题之初却是常见的选项设置,一般每道题考官都会设置一到两个无关项。所以,在考试中,对无关项的辨析是一种必备的能力,而不能出现大家“熟悉就会,陌生就不会”的情况。
二、无关项辨析
其实,无关项这个名称简单直白,简单的说就是和题干的论证无关,也就是和题干中我们所找到的论据、论点无关的选项。相对而言,和题干论证有关,换言之就是和题干描述的论据事实相关联,和题干论证得出的主观观点相关联,这才是能加强或者能削弱的选项。
赋值法指赋予某些未知量一定的特殊值,从而达到便于解决问题的目的。当题目中条件缺失,并没有涉及某个具体量的大小,同时这个具体量的大小并不影响最终结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赋值法,为这个量赋一个利于计算的数值,从而简化计算。
一、如何使用赋值法?
1.题目特征
当题目中给出的具体量很少,条件不充分,并且题目中出现了分数、百分数、比例、倍数或者单一类型的数值时,我们可以就考虑使用赋值的方法。
2.赋值的形式
使用赋值法时经常使用的形式有赋整数和赋份数两种。赋整数时,为了便于计算经常赋值题目中相应数值的最小公倍数;当题目中出现比例的时候,可以使用赋份数的方法。
3.适用题型
使用赋值法的适用题型有:工程问题、溶液问题、行程问题、经济利润问题等等。
二、例题精选
【例题】有一本畅销书,今年每册书的成本比去年增加了10%,因此每册书的利润下降了20%,但是今年的销量比去年增加了70%。则今年销售该畅销书的总利润比去年增加了( )
A.36%
B.25%
C.20%
D.15%
【解析】本题答案为A。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利润=售价-成本。根据题目特征,采用赋值的方法;赋值去年的成本为10,利润为10,销量为10,总利润为 10×10=100;则今年相应的成本、利润和销量分别为11、8、17,总利润为8×17=136;则今年销售该畅销书的总利润比去年增加了 (136-100)÷100=36%。
误区一:望文生义
【例题】 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点拨】“差强人意”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让人满意。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将“差强人意”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与其本义几乎相反,属望文生义。
误区二:忽视多义
多义成语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成语。对于这种成语,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只关注了成语的常用义,而忽视了成语的其他含义。
【例题】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点拨】考生若只将该句中的“想入非非”理解为“胡思乱想”,则很容易据此认为其用在此处不恰当。其实,“想入非非”也可理解为“人的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之义。而本句中恰恰使用的是后者,是恰当的。
误区三:断词取义
断词取义是指在理解成语过程中,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抛开成语其他语素的意义,从而作出错误或片面的解释的现象。
【例题】 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点拨】“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句中只断取了“首”所含的最先、最早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属断词取义。
误区四:形近、音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在理解时极易混淆。对于这种题目,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从成语的相异语素入手进行辨析,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成语进行归纳总结。
【例题】辽宁队小伙子们不孚众望,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助威声下,最终以3比0战胜对手,取得春节后的第一个主场胜利。
【点拨】“不孚众望”意为不能使群众信服。这与句中表达的取得胜利的意思不相符。此处应用“不负众望”,表示不辜负群众期望的意思。这两个成语的区分可从“孚”与“负”的意思入手:“孚”意为令人信服;“负”意为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