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晋善美(晋善晋美尽在李家)
善晋善美(晋善晋美尽在李家)李家大院的物化实体镌刻着人类发祥地的地方人情2012年7月10日,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在运城市验收“中华楹联第一院”——李家大院时,被院内的“善”所震撼,亲笔题字:“晋善晋美,尽在李家。”那么,李家大院的“善”在哪里,“美”在何处?本人从2006年至今,一直负责李家大院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亲眼见证了李家大院的“善”和“美”,也被李家大院的“善”和“美”深深感动。李家大院 私塾院月亮门 家训传承
古巷道
哥特式门楼
善水湖
善影壁
李家大院
私塾院月亮门
家训传承
2012年7月10日,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在运城市验收“中华楹联第一院”——李家大院时,被院内的“善”所震撼,亲笔题字:“晋善晋美,尽在李家。”那么,李家大院的“善”在哪里,“美”在何处?本人从2006年至今,一直负责李家大院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亲眼见证了李家大院的“善”和“美”,也被李家大院的“善”和“美”深深感动。
李家大院的物化实体镌刻着人类发祥地的地方人情
位于运城市以北的李家大院,东孕方山之秀气,西毓黄汾之神韵,北靠古耿之龙门,南临舜帝之陵墓,可谓风水宝地。明永乐年间至清末民初,在这里却演绎了一个从落荒者成长为富商大家,从贩卖土布发展为实业家,从亦农、亦商、亦工转化为慈善世家的传奇家族。而大院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善”。
李家大院古巷道的西端南墙上,有一幅善影壁,由正、草、隶、篆四种书体砖雕而成,共365个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据考证,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砖雕善影壁。我们常见的有百寿影壁、百福影壁,这是利己的。而李家大院的善影壁却是利人的,这确实是一份沉甸甸的善文化遗产。李家人把善影壁建在自家巷道的首端,目的是为了告诫和教育后人,进门出门不忘勤修善心,多行善事。
李家大院古建院落的门楼匾额题字,彰显着院主人的修养和志向。第十四代“敬”字辈李敬修门楼匾额题字是“善乃本”,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行、李道升门楼匾额题字为“修德为善”、“为善最乐”,第十六代“大”字辈李大辅门楼匾额题字为“上善若水”等等,这些与“善”有关的匾额题字,昭示着李家人做人处世的根本是存善心,做善事。教育后人要修养道德,广做善事;要把行善做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要像水一样,谦恭地为别人造福,而从不和别人争名争利。
李家大院的古院落内,凡门有楹联,见柱挂楹联,而最引人注目和回味的是善楹联。庆禄堂的楹联是“仁为福地一生乐,善作良田百代耕。”功德堂的楹联是“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月亮门的楹联是“知道天地善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这些善楹联既是主人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也是古院落留给后人的精神库藏。
这些凝固了的物化实体,虽经上百年的社会动荡和风雨剥蚀,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这是实实在在的善文化遗产,这是亘古河东地方人情的真实写照,更是人们创造和践行善文化的历史见证。其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使我们得以触摸,钦佩折服。
李家大院的百年善行印记着中华五千年的根祖文明
有史以来,国家衰亡之时,追名利者,以谋拥厚资;结权贵者,以夸耀 一时为荣,往往弃亲不顾,更谈不上周济贫弱。而李家虽然家业兴旺,生意昌盛,地位显赫,但并没有改变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和心系天下的大德。上自明清民国,远至大江南北,李氏家族历世数代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推仁行义;足之所至,善之所至,晋、陕、甘、宁、蒙诸省人称“李善人”。其特点如下:
1.世代更替,善念不移。以西院、中院、南院为代表的李氏家族自1823年跑“三边”经商起,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意鼎盛百余年间,三代10位当家人都能仗义疏财,广做善事。家族女辈诸如敬修之妻王氏、敬伦之妻岳氏、道升之妻武氏、道行之妻麦氏等也尽其所能,舍施济世。可以说,善行善举伴随了李氏家族兴盛的全过程。也可以说,李氏家族的兴盛史就是一部善行史。
2.足迹所至,善迹所至。李氏家族随着生意的扩张,经商店铺遍布秦晋豫甘宁蒙诸省区,他们善行善举亦随之遍布各地。例如光绪二十六年大旱,“敬”字辈的李敬修居官河南,在当地放赈舍饭,周济贫民;1938年蒋介石制造河南花园口决堤事件,逃往西安的难民不计其数,居住西安的“道”字辈李道在从粮店购粮发给流浪街头的难民;李敬修遗孀王氏居住太原时,极力救济当地残废孤独者和无力丧葬婚嫁者,且自购药丹,免费为百姓治疗喉症。
3.善行善举,无所不及。李氏家族善行善举涉及光绪三年(1877年)旱灾、光绪二十年(1894年)孤山洪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旱灾、民国十七年(1928年)旱灾、民国十八年(1929年)旱灾和1938年河南花园口决堤水灾等6次大规模赈灾救助。同时义修公路、义建池塘、重修书院、建设县立高小、扶持国民学校多项公益事业,以及日常救济、帮扶各地百姓等方方面面,可考证的花费累计数百万银元,粮食物资等更是不计其数。
4.敬畏生命,尊重人格。李氏家族为人做事处世,道义至上,至仁至善,从经商中的“折整卖零”、“水牌记帐”、“顾客量米”到“善良种子”、“收养孤儿”等事例中,足以印证李家人始终坚守着“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美好的活着”的信仰,这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是李家经商兴盛最原始的动力。
5.官民共誉,声名远播。李氏一门修德为善,可为功德无量,后世流芳。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先后受到历代官府表彰,更为黎民百姓传颂。清光绪三年,李家因赈灾有功,清廷曾赠封李廷槐、李文蔚、李敬义为“奉政大夫”,封廷字辈的孙氏,文字辈的闫氏,敬字辈的闫氏为宜人。光绪十六年,李敬修捐银重修万泉县书院,清廷赠“急公好义、乐善好义”匾牌。民国五年、七年,万泉县乡民为李敬修、李敬伦刻立德行碑两块,歌颂他们的高尚品德,记载他们的善行善举。时至今日,方圆数百里的百姓,对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仍有口皆碑。
李氏家族“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善行观,是对从善的最好诠释。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其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的体现,其思想基础是仁爱观念,家国思想和民生意识。
综上所述,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更是对行为的一种负责;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他们的善行善举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
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li)之人思善。李家善行善举对于缓解区域社会矛盾、促进一方稳定和谐、净化民众心灵、弘扬传统美德起到了春风化雨般的积极作用。
李氏家族以民间疾苦为怀、以乐善好施为荣的善行善举,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李家善行善举中,可得出以下启示:1.凡被恩惠浸润的地方,其慈爱之心将使人永远思念。只有关注民生,才能得到民心,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2.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是缩小贫富差距、减轻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手段。3.道德的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只有广泛宣传先进文化,大力倡导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使修德为善、以善为乐、惟善为宝成为时代的一种潮流和风尚,才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和文明进步。
李家大院的文物瑰宝堪称全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个建筑融汇了北方四合院、南方徽式建筑和欧洲“哥特式”建筑三大建筑风格,既有晋南四合院的民族特点,又具有江南园林雅舍秀美的特色,并展示着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风采。其院有六美:
1.古院落群美。李家大院的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这些古院落群,向世人讲述着前人的辉煌和荣耀,展示着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美。
2.三雕艺术美。李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三星高照、五福临门、耕读传家、富贵平安、多子多福等吉祥含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
木雕装饰随处可见。李家大院创建的年代正是我国北方民居木雕兴盛的黄金时期,无论梁枋、檩条、斗拱、挑头、雀替等构件及外廊空间的格扇、门窗等雕刻细腻,巧夺天工。特别是“二十四孝”、“八仙祝寿”、“五福临门”、“三星高照”等木雕采用镂空雕手法,是整个木雕建筑上的代表作。正是这些华丽的木雕装饰,打破了大院内规整方正的屋宇范式,以及厚重高耸的砖墙带来的单调,露出了几分生气,同时,这种美化也营造了亲切平和的气氛,消解了房屋结构上的严防深拒给人的压抑。
砖雕文化气息浓郁。李家大院的砖雕作品遍布于房脊的飞吻吉兽和雕花护脊,造型优美,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均为清代砖雕精品。廊壁的砖雕,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和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房屋硬山墙上端和房檐下或花、或草、或鸟、或兽,两两成对,很少雷同。
石雕艺术质感特殊。李家大院的石雕用材纯一色青石,主要用于房柱基础,见柱必用柱础石,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四狮托月形等多种样式,雕刻手法以浅雕为主,偶尔杂以镂空、高浮。但就其图案来说,每组柱础石组成一体,或人物故事,或吉祥图案,或花鸟山水,刀法娴熟,生动活泼,线条明快,俊秀潇洒。
这些砖、木、石雕装饰艺术,是一种蕴涵丰富的文化形态,尤其像李家大院这样持续营造多半个世纪,寄托了数代人梦想的家园,既是主人精神追求的诠释和渲染,又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无限向往和竭诚礼拜。
3.风格特异的墙体美。四合院外用砖砌筑、高出屋面的马头墙,是借鉴徽式建筑风格而作,最高为7.09米,最低为6.88米,旨在防火、防盗。这些马头墙错落有致,高低起伏,使静止、呆板的墙体显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家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一经楼周围是用普通的砖瓦拼成的精致花墙,每组图案都自成一体,没有重复,朴素典雅,美观大方。是全国地方民居中唯一的砖瓦墙体,中国建筑学会专家考究后认为,此墙为全国墙体建筑一绝。
信溥堂、同顺堂、同德堂宅院的东山墙、南山墙,均为夹层墙,从表面上看与普通的墙薄厚没有什么区别,而里边的墙从外皮到窗户边有一米多厚,从二层阁楼可以通到夹层里面,是用来存放金银财宝和贵重物品的,还可以藏人躲难,相当于现代的“保险柜”。
4.中西合璧美。凭崖而建的一经楼,是李家第十五代的李道行为英国夫人麦克蒂伦而建的。一字排楼阁的门窗为尖型和拱形,是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通风采光,宽敞明亮,从而形成了与中国北方传统四合院迥然不同的风格,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特点。一经楼建造注重活动空间和地理因素,修建有前天台和后天台,供家人、朋友观景赏月,茗茶对奕。一经楼的门楼外型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向上升华的感觉。
5.门楼建造美。门,是建筑物的脸面,又是独立的建筑。独特的建筑文化,因“门”而益发独特。李家大院的门各具特色,有高、直、尖的西洋门,仿日式的推拉门,六道机关的防盗门,七层木雕的长寿门,祈福纳祥的富贵门,万事如意的吉祥门,厚德载福的富康门,精致省地的大车门。这些门的形式不仅显示着院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还和院主人的修养和心态密不可分。
6.花园观景美。李家大院的花园,百泉湖碧波荡漾,小方山玲珑俊秀,景行楼俯瞰全院,池塘内有自由自在的小金鱼,园内种有韭菜、菠菜、芹菜、白菜等,田地里种植有核桃、李子、梨、杏、苹果、桃等水果,四周栽植有龙须柳、龙须槐、马兰花等观赏花木。在田野、池塘、果木之间,或品茗赋诗,挥毫泼墨,或观鱼赏花,抚琴吹箫,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如此花间林下、文人雅士悠然自得的所在,人们美誉为“景村别墅”。
步入李家大院,徜徉其间,熏风和煦,善气惠人,仿佛投入吉祥的怀抱。既让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回味无穷,而内心则涌动着一次次惊叹和震撼。
晋人之善,李家堪称众人典范;晋地之美,李家大院堪称晋商大院中的精粹。李家大院是晋人仁爱至善的真实记载;李家大院是晋地壮美河山的绚丽画卷;李家大院是山西旅游“晋善晋美”行列中的一张“金名片”。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得天独厚的文物瑰宝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
李家大院简介
一条扁担,诉述着一位草根创业的奋斗史;一座院落,记载着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史;一段爱情,凝结着一段中西合璧的浪漫史;一口赈灾锅,镌刻着一部百年济世的善行史。
近二百年的李家大院,被沧桑岁月厚重成一处佳景胜迹,以一种宠辱不惊、磅礴恢宏的气度,彰显着独有的风韵,代表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晋商文化发展史。
李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具潜力十大民居建筑、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景区,是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俯瞰全貌,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欧式风格造型挺秀,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堪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走进李家大院 善影壁、善书法、善匾额、善牌匾、善楹联随处可见。李家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给千秋后世留下一笔“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这也是李家之所以能在清代崛起,并且如日中天的原因。如今的李家大院不只是一个文物旅游景区,它更是中华民族善文化的“活教材”。
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得天独厚的文物瑰宝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
晋善晋美,尽在李家!
六月,儿童节刚过,暑假又要来临,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怎么让孩子度过假期呢?本期“书香漫晋”活动,精选多本少儿读物,赶快关注“山西新闻网”微信公众号(sxrb-com),回复“书香漫晋”参与活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