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七言梅花古诗(王安石梅花四首)
王安石七言梅花古诗(王安石梅花四首)第一任外派官满后,王安石本来有调入京城作文字京官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开始了在浙江江苏等地做知县的基层官员经历。王安石少年天资聪慧,随着父亲宦游,他的父亲正直,在随着父亲基层官僚的耳濡目染当中,他了解到了民间真实的生活疾苦,以及不良的官场作风。他的笔力简劲实在,被欧阳修曾巩所欣赏,22岁中进士,本来是状元第一名,因为中间有皇帝不喜欢的字句,排在了第四名。举两个例子:一 方田均税法,丈量了部分国土,就已经丈量出了大量被隐藏瞒报的田产,为国家增加了税收,二,置将法要求官兵一体,进行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这是北宋最扬眉吐气的空前大捷,稳定了北方,震慑了西夏。否则北宋也支撑不到1127年,很可能在西夏和辽的夹攻下提前亡国。但是这样一个奇人,并非天生贵胄系出将门,而是像梅花一样,扎根在现实的土壤力,主动临风沐雪而来。
王安石梅花诗四首赏读: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梅花》
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商鞅之后,就是他。
当时北宋面临国库不足,而边境上有辽国西夏骚扰的军事压力,他在北宋神宗时期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举两个例子:一 方田均税法,丈量了部分国土,就已经丈量出了大量被隐藏瞒报的田产,为国家增加了税收,
二,置将法要求官兵一体,进行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这是北宋最扬眉吐气的空前大捷,稳定了北方,震慑了西夏。否则北宋也支撑不到1127年,很可能在西夏和辽的夹攻下提前亡国。
但是这样一个奇人,并非天生贵胄系出将门,而是像梅花一样,扎根在现实的土壤力,主动临风沐雪而来。
王安石少年天资聪慧,随着父亲宦游,他的父亲正直,在随着父亲基层官僚的耳濡目染当中,他了解到了民间真实的生活疾苦,以及不良的官场作风。他的笔力简劲实在,被欧阳修曾巩所欣赏,22岁中进士,本来是状元第一名,因为中间有皇帝不喜欢的字句,排在了第四名。
第一任外派官满后,王安石本来有调入京城作文字京官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开始了在浙江江苏等地做知县的基层官员经历。
有人以为他是淡泊名利,这种说法也对,但有更重要的一点,王安石比较真实,他是在基层锻炼自己实际的治理才能,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代的官员治理地方,是和真实的土地,人打交道,非常考验综合才干。当然王安石是满分,每到一个地方就出政绩。
这样干了十年,到他37岁的时候,他对北宋的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深沉的忧患。按照过去的制度去自然运转,积弊会越来越多,国家会越来越弱,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多,经不起打仗,于是他上了万言书给皇帝,要求改革。但是宋仁宗在位时,没有采纳。
调任他到京城作编修文史的官员,他拒绝了。
实际没有人知道真实的原因,他不是淡泊,是不屑,他讨厌那种不务实的文风和官僚气,那种互相拍马屁的华丽丽的奢华体,像一朵朵华而不实的烟花。而官场的风气和空洞绮丽的文字互相堆出虚假的繁华。他想做实在事。
《独山梅花》是写在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没有得到回复之后。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王安石《独山梅花》
独山上的梅花它像什么?它半开半谢在野外的荆棘当中。
她像没有人知道的佳人,漂泊在荒山野外,像不得意的壮士守着无边蒿来。
那渐渐流逝的青春,那渐渐消磨的壮志无人知道。
你看它一棵孤独的梅花,花期半老,独立残阳,只有无边寂寞的芬芳飘散在旷野里。
它很想移栽在天家的庭院里,因为那里正缺一树如此遒劲的梅花!
这首诗的气韵有点熟悉,李白说,“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李白把自己和秋莲相比,愿意进入宫廷,得到皇帝的赏识。
王安石这首,是以绝色梅花相比,也和李白一样,他的抱负是为君王重用。
因为他已经沉淀了足够的阅历,也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深刻。他刻意回避京城那种奢华热闹的人际氛围,因为站在外围和高处,他更清醒。他是拯救者,这是他的愿望和使命,而不是和土同尘,追求热闹奢华显贵。
10年之后,47岁的王安石,迎来了转机。
20岁的宋神宗即位,即位就是一个烂摊子, 北宋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财政年年亏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时有暴动,一屁股坐在火山上的宋神宗坐立难安。他当即就国事问询王安石,问王安石何以本朝可以维持百年无事?
实际上他担心亡国之君的末日落在他身上。
憋了十年的王安石,出口更为老辣,“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你这皇帝每天和太监女子在一起朝夕相处,怎么知道真实的社会?谈了十条,句句都深刻,科考写诗选人才,那不是人才,凭着科举名词安排朝廷岗位,那是吃福利, 没有官员考核制度,没有检查制度,没有财政管理制度,没有军队的建设等等,将北宋现实的状态完全暴露出来,倒是一味良药。
知道问题所在,就好解决,于是王安石君臣一体,正式大刀阔斧改革。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宋朝王安石的《梅花》
这是王安石的快乐,终于等来了用他的人,像一树梅花,从野外千里飘香,进入了他最合适生长的地方。
他是一棵老梅花,春风迟来,也算是来了。
不过北宋这个乱摊子,不快点整也不行,宋神宗怕亡国,年轻气盛,王安石是爱国,重病猛药,于是力度是相当大。马上进行土地,军事还有科考的重大改革,土地直接冲击了地主官绅的利益,而改革科考,撼动了官场的原来的裙带关系。于是反对如潮,年轻的皇帝杀伐决断保护王安石变法进行,其中有名的案子,就是苏轼的”乌台诗案“。
苏轼属于同情旧党的官员,倒也不是他是地主,而是他觉得这样狂风骤雨的改革,不利于官员的稳定,而且这个新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扰民事件,并且他认为王安石搞的是党派斗争。
其结果这些牢骚产生了负面影响,他被抓进诏狱。还好王安石上书皇帝,留下苏轼的性命。
几年以后,苏轼去拜访已经退休的王安石,看见他朴素得像山里的农夫,苏轼最终感叹王安石的一心为公,所以连自己的磨难也就淡然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朝王安石的《梅花》
这首诗以平淡中见冷峻之美。初看并不觉得什么,却越看越有味。
墙角数枝梅花,向着北风独立开放。
我远远看了一眼,知道那树上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特有的香气飘了过来。
那么这里其实点出了背景,有雪,还有类似雪的白梅。
梅花所在的地方,也不热闹,在墙角,甚至是在视线看不到的的模糊地带,但是一缕寒香显示了它的存在,和同样是不够热闹的王安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交流的之美。
这首诗后世流传广泛,因为突出了梅花的香气和雪白。也像梅花的暗香一样,流传了近千年。
而且这首诗没有修饰词,几乎达到自然无痕却又不能修改的地步。
而且越看这首诗越有梅花骨气之美。
它是王安石写在什么时候的作品呢?
这是王安石晚年从丞相位置退下来后的作品。
和37岁的他愿意开放成皇帝身边的一树风雪梅花,到现在他退休后的淡然,但那种骨骼里的梅花清俊之气是一贯的。
王安石在丞相位时间并不长,且中间还罢相过。前后六年。但是在这六年里,国家从国库巨亏到国富兵强,甚至打了漂亮的熙河之战,让北宋重新有了开国时候的那种活力,王安石的存在实在是北宋的一颗回春丸。
但是天下太平之后,地主官僚集团集体而攻之,神宗也疲劳多病,王安石回到钟山隐居。他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和37岁时的期待不再一样,他如同梅花归在深山,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也就不懂。
只是他没有预料到神宗如此短寿,38岁就去世了。
从个人的际遇来讲,有神宗才有了王安石理想的实现,有了这样一个深邃的知己,才有了理想中的太平和事业。东风走,梅花也该谢落了。
次年,王安石病故,享年66岁。
”花下一壶酒,定将谁举杯。
雪英飞落近,疑是故人来。“王安石《花下》
我想唯一可以称得上王安石故人的,抛开级别,大约也只有年轻如同他儿子一样的神宗。
如果有另外一处天国,有梅花下一壶酒,他最期待谁呢?期待那个把自己和江山托付给他并支持他的神宗吧。外人只说神宗懦弱,王安石权相,一手遮天,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曾经互相支持燃烧。
他们都是北宋的拯救者,为此也该喝一杯,担当生前事,何计死后评。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