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艺术鉴赏(当时的文人瞧不起张择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艺术鉴赏(当时的文人瞧不起张择端)张择端东武人,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来汴京游学,可见家境较为富裕,否则也不可能做到如此靡费。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就达到了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京城居不易,能住下来是要有点本事的。张择端后来因为《清明上河图》,名扬世界,他绘制的巨作《清明上河图》,落有"翰林张择端"字样,这要感谢当时文人画的演绎,开始时行在绘画上落款。宋代有不少文人或文人出身的官吏擅长书画,他们多以自娱为主,不必如职业画家般为衣食所限而囿于世俗所好的画风,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绘画创作。当时的古诗词是集理学思想融入绘画意境,使得士人画家、画院画家和民间画家互较长短,互相吸收,创造出中国绘画史上最多元、最全面的高峰期。“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在苏轼,米芾等人
《画人传》~第118篇
当时的文人瞧不起张择端!尽管他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名画
文/卢秀辉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开封)。
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金世宗大定丙午即公元1186年,在北宋灭亡后整整六十年,在《石渠宝笈三编》中注录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一段跋文,这段跋文是由金人张著信笔写下的。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金人张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图》后面写下的这段跋文,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世上惟一的记载。张著本人《中州集》卷七有录:“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 可知张著为《清明上河图》作跋,是在其进入金内府的前19年,当时张著应该比较年轻。
张择端在当时其名不彰,与他的画法有很大的关系。他在翰林图画院任宫廷画师的时候,画“院体画”,尤其喜欢画车马、街道、建筑等,以界画的形式表现,后来以卖画为生,以刻画高楼景观、房屋建筑、树木花草、人物动物等为主。在他的作品中,城市、街道、人群、动物等刻画的细致入微,人物和动物形象精细而生动,房屋建筑以界画形式表现,这样的画法在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宋元时期成为了绘画十三科。由于界画本来出自工匠,绘画离不开界尺,所以在当时,张择端的这种画风是被文人画家看不起的,贬低他们这类绘画有工匠之气。当时,文人画已成气候。
北宋画院百年来,受“黄派”笼罩,富丽精工。崔白一出,又借徐派的意趣,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甚至皇帝的审美趣味,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宋仁宗赵祯以后,宋代文人格局发生了变化,以理学所提倡的言心言性等思想代替了佛教,促成绘画艺术风貌的迅速转变。宋神宗酷爱绘画艺术,广揽人才,画院也空前壮大。以郭熙为代表的野逸自然的山水画和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新风格代替了富丽工致的旧貌,一度为画院注入新气象。这些能创新突破的画家,都是先在院外绽放异彩,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然后才进入到了画院。当时的绘画净化了各种外来的影响,使绘画的民族本色展露无疑,我国古典绘画的时代也臻于成熟,画体更加充实,画法也更具创造性,题材也更加广泛。至宋徽宗时,更是开画学一科,以画取进士。
宋代有不少文人或文人出身的官吏擅长书画,他们多以自娱为主,不必如职业画家般为衣食所限而囿于世俗所好的画风,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绘画创作。当时的古诗词是集理学思想融入绘画意境,使得士人画家、画院画家和民间画家互较长短,互相吸收,创造出中国绘画史上最多元、最全面的高峰期。“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在苏轼,米芾等人的实践及大力倡导下,“文人画”逐渐发展壮大,苏轼说:“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画院开始更加注意宫廷画家们文学及其他各方面自身修养的培养;诗意入画被列入审美标准中;宫廷绘画开始向“传神”倾斜;“以书入画”成了技术层面的最起码的要求。
张择端东武人,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来汴京游学,可见家境较为富裕,否则也不可能做到如此靡费。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就达到了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京城居不易,能住下来是要有点本事的。张择端后来因为《清明上河图》,名扬世界,他绘制的巨作《清明上河图》,落有"翰林张择端"字样,这要感谢当时文人画的演绎,开始时行在绘画上落款。
张择端供奉翰林院期间,奉命作《清明上河图》进献徽宗,以歌颂太平盛世。巨作完成之后献呈给宋徽宗,宋徽宗一见甚爱此画,宋徽宗是书画大行家,他被这一巨作惊呆了,拿起笔用瘦金体在画上题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此“清明”既含“清明”节日,又念“清明”之世,生活安定,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宋徽宗表扬自己,治下的汴京仍是太平盛世,与清明时节相呼应,一语双关。“河”,指汴河,这条河是汴京的交通要道,保障京城的供给、安全。“上”是“去、到”,“清明上河图”又如现在的城市商业街,按现在的意思,“清明时节繁华的商业街”,是宋代一张风俗画或新闻画的再现。他用画告诉皇帝:市面繁荣、政治清明。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性,为后世留下了一手资料,人们看到了宋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已经开始注重科学技术了,劳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也有所提高。商业活动也相当繁荣,店铺遍及了各个城镇的街道,各种商业活动也是应有尽有,好不热闹。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社会了,人们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人民生活富足,文化艺术也得到了高度需求,宋朝社会,人民开始了全方位消费,社会层次得到了提高。
宋徽宗在科举考试中,开画科以画取士,曾经被过往文人所不齿的“画工”“画匠”到徽宗朝时成为了一个前途似锦的职业。宋徽宗前,即使是图画院的待诏也是不入流的吏人,要入流需要资历,更需要从最低的从九品开始。在宋徽宗的主持下,成立了“翰林画图局”和“翰林书艺局”,而入局之人须进士出身。开创性地在科举考试中加入绘画科目,以画取仕。
一时间,北宋画家们纷纷提起笔来,报名科举,一试身手。考试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超出想象,考试题目更是刁钻古怪。曾用“山中藏古寺”为试题,大多数考生画的都是隐藏在深山中、若隐若现的寺院飞檐。中头名的考生并没有画寺院,只是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以巧妙的方式婉转地点出绘画主题;另外一次考试的题目为“踏花归来马蹄香”,得第一名的考生也没有画任何花卉,而是画了一人骑马,蝴蝶飞绕马蹄间,纯以立意取胜。
张择端供职画院,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保障。宋代画家人数众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民间画家的画作深受民众喜爱,部分画家则流落社会底层。张择端因为在画院供职,又因《清明上河图》名声大噪,在朝野间令人瞩目,从而保证了他在生活和创作上的稳定性。这一时期的画院的画风受当时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绘画题材风格上都相较宋代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独具特色,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理论主张,在题材风格上也独具特色。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性,在绘画界成了新风。张择端之后兴起的叙事性画风以及思想,影响了以后的绘画创作,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了一批风俗画作品,留下了一些不朽的传世佳作。
《清明上河图》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流传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主题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图中城郭、市肆、桥梁、街道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态。此画今存,为稀世珍品,系研究宋代都市生活以及建筑、绘画等绝好材料。
《清明上河图》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卢秀辉有《赞张择端》一首,句曰:
天地一茫苍,
上下话麻桑。
盛世忙商贸,
明霞数顷光。
河上行情火,
人民如正阳。
一幅叙事图,
代代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