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娘和崔护的桃花缘(崔护的桃花缘)
绛娘和崔护的桃花缘(崔护的桃花缘)这个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不过在宋人编撰的《太平广记》中对此已有所记载,后来,明末的《警世通言》对此也有演绎。这个故事以及后来崔护的题诗倒是诞生了一个新成语:“人面桃花”,喻为“爱慕喜爱的女子,因分离后不得相见而产生的惆怅心情。”民国年间,陕西渭南的著名剧作家李十三根据这个故事和这首诗的意境,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碗碗腔名剧《金碗钗》,其中《借水》一折中的四句:“姓陶居住桃花村,茅屋草舍在桃林,桃夭虚度芳春讯,谁向桃源来问津”被李梅、杨荣荣、任小蕾等很多的碗碗腔名伶所演绎,成为经典。崔护,字殷功,唐代博陵 (今河北定州)人,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也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因一树桃花而相遇、相识,进而结缘,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堪称“桃花缘”。
有一年的清明佳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苦读了一早晨的唐人崔护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到城南去游玩赏春,一路上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春意正浓,不知不觉中,他走进了一个村庄,看见一户独院,花木繁茂,庭阶寂静,羽书便上前叩门,求一碗水喝。不一会儿,有一妙龄女子从门缝中问道:是谁呀?崔护答:独自踏春,口渴求饮。女子进屋端出一杯水,把门打开,请客人落座,她自己则伫立在一棵桃树下。其时,阳光明媚,春风醉人,崔护看那姑娘,顾盼生姿,柔情绰态,美艳的不可方物。于是以言逗之,她不回应,只是彼此四目相对,脉脉含情。客人辞别时,那姑娘送至大门,似乎情难自已,欲说还休。客人亦是恋恋不舍,眷盼而归。
此后一年,崔护再也没有来过此地。直到来年清明,忽然想起那女孩,情不可抑,径往寻之。来到那户人家,见门院如故,只是门上多了把锁。崔护触景生情,不禁黯然,于是在左扉上题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几天之后,崔护偶然又至城南,再次造访。到门口,听到院里有哭声,急忙敲门,开门的是位老者,先问道:你莫非就是崔护?答曰:正是。那老者大悲:是你害了我的女儿呀!崔护又惊又悲,听那老父继续说道:吾女筓年知书,尚未许配,去年以来,常常恍惚若有所失,前些天,我带她出门,回来后,她看到门上有题诗,读完进门后就病倒,绝食数日,便殒身了。崔护感恸,请入哭之,那姑娘尚俨然在床,崔护一边哭一边祝祷:我在这儿,我在这儿。过了一会儿,那姑娘睁开双眸,居然苏醒过来!老父大喜,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这个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不过在宋人编撰的《太平广记》中对此已有所记载,后来,明末的《警世通言》对此也有演绎。这个故事以及后来崔护的题诗倒是诞生了一个新成语:“人面桃花”,喻为“爱慕喜爱的女子,因分离后不得相见而产生的惆怅心情。”民国年间,陕西渭南的著名剧作家李十三根据这个故事和这首诗的意境,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碗碗腔名剧《金碗钗》,其中《借水》一折中的四句:“姓陶居住桃花村,茅屋草舍在桃林,桃夭虚度芳春讯,谁向桃源来问津”被李梅、杨荣荣、任小蕾等很多的碗碗腔名伶所演绎,成为经典。
崔护,字殷功,唐代博陵 (今河北定州)人,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也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因一树桃花而相遇、相识,进而结缘,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堪称“桃花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