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比利林恩电影中的矛盾(比利林恩美国小处男的浩大一天)

比利林恩电影中的矛盾(比利林恩美国小处男的浩大一天)观影之前看到网上对这部新片评论两极化,一部分盛赞,另一部分认为影片沉闷,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觉得这部电影沉闷?他们是在用脚趾头看电影的吗?还是准备用湿纸巾在影院里用120帧看一部三级片呢?我只好把我憋了一整天的话语,像个小处男一样向你们倾吐。上一次,3D IMAX一票难求,挤破脑袋排队抢票的场景,大概还是好几年前的《阿凡达》。这一次轮到李安,通过新技术,开启了电影表达方式的新时代。看完电影,我想我真是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能有机会看到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电影。出了影厅,看到不少人在这个影厅门前合影,还有的拿着电影票与影厅合影。我想他们可能和我一样,被击中了。还有不同的媒体举着长枪短炮准备拦截刚出来观众想访问到第一手最直观的观影感受。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因激动而准备脱口而出的词汇,穿行在这“枪林弹雨”之间,然而我就像英雄片中不死的主角一样,它们全都巧妙的躲开了……基本上都拦住

点击上方即刻关注「东乔西看」微信号 ↑

比利林恩电影中的矛盾(比利林恩美国小处男的浩大一天)(1)

不到十点,还没开门的北京悠唐购物中心门口就等候了很多人。门一开,人们迅速涌进去,去逛商城的很少,大多都直奔影院。看10:10分早场的120帧4K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全球只有五套可以播放120帧新技术的影厅,中国只有北京和上海有,北京只此一家。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就在世界中心,这晨间的雾霾吸得也值了!

这么早的一场,影厅爆满。放映完,出乎我的意料,响起了掌声,按理说这不是艺术院线,这是一个纯商业院线,看完电影人们发自内心的鼓掌,很多人还是无法平静,一直留在座位上看完长串的字幕。

这样的场景,我,真是好久没见了。

上一次,3D IMAX一票难求,挤破脑袋排队抢票的场景,大概还是好几年前的《阿凡达》。

这一次轮到李安,通过新技术,开启了电影表达方式的新时代。看完电影,我想我真是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能有机会看到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电影。

出了影厅,看到不少人在这个影厅门前合影,还有的拿着电影票与影厅合影。我想他们可能和我一样,被击中了。还有不同的媒体举着长枪短炮准备拦截刚出来观众想访问到第一手最直观的观影感受。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因激动而准备脱口而出的词汇,穿行在这“枪林弹雨”之间,然而我就像英雄片中不死的主角一样,它们全都巧妙的躲开了……基本上都拦住一两位刚刚自拍完的美女……

我只好把我憋了一整天的话语,像个小处男一样向你们倾吐。

观影之前看到网上对这部新片评论两极化,一部分盛赞,另一部分认为影片沉闷,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觉得这部电影沉闷?他们是在用脚趾头看电影的吗?还是准备用湿纸巾在影院里用120帧看一部三级片呢?

直到现在,我的脑海中还经常闪回电影中某个桥段,某个画面或是由此引发的连锁情绪,怎么都赶不走。上一次这样被一部电影撼动,也是李安的《少年派》。

李安真是一个很会选材的大导演,《少年派》和《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都是畅销小说,据说李安还没有看完这部小说,就决定要拍成电影了。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激发了他用120帧、4K这样的新技术来帮助他更好的呈现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

李安看似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到蕴藏着什么能量,让他去不断主动求变,追求创新和挑战。

从他的从影经历和作品列表中回顾,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每个时期,到最近十年甚至每部作品都在选题上,或者表达方式上追求巨大的变化。比如《断背山》的同性恋主题,《色戒》大尺度床戏,《少年派》瑰丽多姿的3D特效,到这一次成为120帧4K3D新技术吃螃蟹的第一人,而且是李安这样一个看上去谦和、传统的东方人,他内心一定有水滴石穿、以柔克刚的浩大宇宙。

记得看过一篇李安的专访,他说之所以要不断的保持创作的状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对抗内心的挫败感

  • 技术为故事服务

很多朋友都问我,120帧、4K、3D的电影有啥不一样?一定要看这个制式的吗?

当然,有条件有机会,一定要看这个最高制式版本的。这就像是,有了蓝光片源,你为什么还要继续看DVD一样。

首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清晰度大大提升,画面更明快更亮了,摘下3D眼镜比较几乎没有降低亮度,同时这一拍摄方式的景深变长了,带来的观影变化就是不似传统的电影,导演通过镜头很主观的制造前后景深差别,让观众把视觉聚焦在清晰的地方,其他地方模糊,而120帧4K这个制式,起初确实让我有些出戏,整个大银幕上哪哪都是清晰的,我一下不知道该把视觉焦点往哪放了,但他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再加上3D效果,经常会有一些镜头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

我想,这恰恰是李安的用意所在。

比利林恩所在的B班成为英雄战队,在感恩节这一天的超级碗中场秀表演,他们经历了与战场截然不同的激烈的刺激,经纪人、橄榄球队大佬、石油大亨、光鲜靓丽的拉拉队、包围着的观众、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这些人有的冲着他们的高曝光为了利益,有的为了猎奇,所有这些浓缩在超级碗这一场中场秀的前后,高度挤压了时空也让B班士兵们应接不暇。

120帧4K3D给你造成的前所未见的视听冲击,一时让你抓不住重点的迷乱,正好帮你更好的理解比利林恩们复杂交错的心情。

随着剧情推进,你对故事开始熟悉,很快,你就会获得很好的沉浸感。

由真命天女Beyonce领衔的中场秀把这一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观众就仿佛与B班士兵们站在一起,就在Beyonce表演的后面,看着她随音乐扭动着丰满的臀部,因为120帧的刷新率,甚至肌肉的每一下抖动,都清晰可辨。

比利林恩电影中的矛盾(比利林恩美国小处男的浩大一天)(2)

无死角的高清画面,突显了更多表演的细节,当特写镜头时,你会觉得你是不是离剧中人物太近了点,连他(她)脸上的小粉刺、毛孔都看的一清二楚,甚至表现演员激动时,脸上某一块很小的肌肉的抽动都被无限放大,被你觉察。这样,观众与银幕的界限无限拉近,你仿佛置身其间。

120帧的刷新率,让运动镜头不再眩晕。这个在伊拉克某市镇的那一场遭遇战的戏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以往24帧的画面,遇到运动镜头,通常的感觉是运动画面不清晰,甚至有一点顿挫而引发头晕。但120帧的高速放映则全然不会,加上3D效果,让你感觉就在他们旁边目睹这一场激烈的战斗,子弹打在墙上的弹坑溅起的灰,就像慢镜头带出来的冲击力,比利林恩与伊拉克士兵在管道里那场肉搏更让人无限紧张,这样平顺的运动镜头,更贴近战场上主人公高度紧张、无措,在情急之下的种种行为,这种带呼吸的处理,更胜24帧拍摄依靠晃动镜头和密集剪辑想要呈现给你战争带来的创痛感。

反过来讲,当B班的战士坐在开台的观众混合区,有观众注意到他们,排着队挨个表达他们对英雄敬意的时候,清晰到皮肤上所有细节和瑕疵的镜头,甚至让你觉得这些慰问是一种冒犯。没有人能真的理解他们都遭受了什么。可who care?虽然这几个活生生的B班战士近在眼前,但不过是他们浇灌胸中块垒,满足内心期待的符号偶像。

这些都是导演利用他所能控制的手段,想要带给我们的。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媒介即信息”,这一新技术很好的服务于李安想要透过电影画面传递出来的感受和讯息,让我们更好的走入人物内心世界与现实巨大的反差,进而更好的帮他讲好故事。

至于普通的24帧3D是否可以看,我看过时光网的比较分析后,觉得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只比120帧降低了一些亮度和清晰度,不会对这么好的电影和故事构成障碍。我还准备有时间再去刷一遍24帧的版本。

  • 如有神助的电影结构

看完电影强烈的激起了我想要看看这部被BBC评为人类必读的12本小说之一的原著小说。不知道小说中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顺序?倒叙还是插叙。

电影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结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大纲会很简单,成为英雄连队的驻伊美军B班因为英雄事迹感动全美获得短暂的20天假期,在返回伊拉克的最后一天恰好是感恩节,受邀参加有美国春晚之称的超级碗中场秀。故事就集中在超级碗中场秀的前后。

导演如有神助的在故事结构上闪转腾挪,声东击西,利用比利林恩的主观视角来重新构筑起一个现实混杂回忆,光怪陆离的当下交错春梦和精神幻象的美妙结构。把一个棒球比赛的中场休息,一个连队的短暂假期,一个英雄士兵比利林恩的中场秀,编织成了一场悲喜交织、发现自我的中场战事。

  • 出神入化的蒙太奇

蒙太奇在这部影片中使用非常的多,相比文学作品更容易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李安在多处地方用了蒙太奇,非常好的帮助观众逐渐走入比利林恩的内心世界。

【前方高能提醒】标蓝的部分涉嫌剧透,慎看

当比利林恩行军礼看着美国国旗升起时,他泪流满面,镜头一切一个蒙太奇展现他想象着刚刚和她在记者招待会后台缠绵过的拉拉队美女,如同他战友所言,他刚到伊拉克,她就在和一个壮硕的棒球明星滚床单的画面。

比利林恩电影中的矛盾(比利林恩美国小处男的浩大一天)(3)

在盛大的中场秀表演中,这种蒙太奇也多次出现,仅在观众眼前的绚丽烟火,突然喷发的烟雾,和这一切喧嚣的声音,不断刺激着完全没有放松下来的B班战士们,他们眼前看到的却是伊拉克战场上那次遭遇战突然的爆炸和突袭的敌人在身后的一拍。

战争回忆与现实画面相叠,走向舞台的路上,突然拍了一下前面士兵的舞台引导员,被士兵当做突袭的敌人,猛然回身把她按倒,旁边几个保安立即围上来要开打,其他战士们赶紧拉开马上要爆发的“中场战事”,把他拉到舞台边上,指着舞台正中,“你看两点五十的位置,不就是Beyonce在唱歌么?那个是真的Beyonce!”那个士兵才回过神来。

看到这里,一下就击中了我的泪点,第一次泪流满面。

当比利林恩按照舞台导演的临时安排,在Beyonce唱到“拥抱你”这一句时,走到舞台正中的某个点时,他眼前的绚丽烟火,变成了隆隆的炮火,射向舞台的一束烟火,变成了一枚飞奔的导弹。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空旷的舞台正中。这时有战友拍他,“表演已经结束了”,他才如梦初醒。

这场中场秀绚烂、足够真实的呈现在眼前,对于即日就要重返伊拉克的比利林恩们不过是镜花水月幻梦一场。

  • 追求浩大世界里自我的inner peace,这很李安

营地里这棵树荫下的对话,看似随意,却是如同精神导师的班长对比利林恩的开悟。班长受印度教影响很深,相信因果报应,他试图让比利林恩在这块异国之邦,赤裸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精神乐土。

不知不觉,这颗种子就像这棵伊拉克场景里唯一的绿色大树一样,开始生根发芽。

比利林恩电影中的矛盾(比利林恩美国小处男的浩大一天)(4)

与喧嚣的美国20天经历相比,似乎在伊拉克的日子还单纯些。在家人团聚的饭桌上,比利林恩的家人们都很关心他在伊拉克都做些什么,日日为他祈祷很庆幸他能平安回来。他也很享受这短暂的团聚时光,因为人们聊得不疼不痒的话题,不会让谁不舒服,他的姐姐几乎是电影中唯一的反战人物,她反讽的问道,“那里真的有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你们真的看到了吗?”比利林恩不知怎么回答时,她继续说“不过是为了石油。”

“不要在饭桌上谈政治!”

啪!

随着他母亲重重的一拍饭桌,家人团聚的短暂时光戛然而止。

19岁的比利林恩在成为一名赴伊美军以前,为姐姐出头吃了官司,他不得不去参军远走他乡,这成了姐姐脸上和心中永远都好不了的伤疤。

在中场秀期间,他姐姐还在一直帮他努力暗中运作,如果鉴定心理有战争创伤障碍,就可以借此逃过去伊拉克继续服役了。

他表面应允,内心摇摆。

美丽的金发碧眼拉拉队美女的出现和短暂的温存和小承诺,似乎在让他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

在车库即将告别之际,拉拉队美女如约出现,他说他真希望这一刻停留他也能留下来,他多希望她说出的话是stay with me,留下来吧傻瓜!谁知美女朱唇一惊,说出的话却是,那怎么行,你是英雄,你当然要继续回到前线去!

比利林恩电影中的矛盾(比利林恩美国小处男的浩大一天)(5)

来自战场的小处男就是这么单纯,以为这会是海誓山盟一场,想不到他不过是红颜猎奇的露水情缘,朋友圈谈资里的美国英雄符号一枚。

他一下就明白了让他想要留下来的理由竟是这么可笑。接下来的告别变得干涩而失真,连伪装的感情色彩都褪去了。

回过头来与汇合后,想不到竟突然遭到刚刚在舞台上冲突过的那些工作人员的伏击,这是在美国本土,一个英雄连队普通的一天,在这个感恩节,围绕他们的有利欲熏心想利用他们高涨的曝光和知名度拍电影的经纪人,有想要投资却一毛不拔的资本大佬,他唯一能献上的除了对英雄事迹的空洞之词别无其他,有赛场内外普通观众,棒球明星对他们的猎奇臆想还有新闻记者对他们的挖掘和猜测。

可每个人的遭遇和苦难只有自己知道,谁又能真的了解呢?

生活它又轻易放过谁呢?

透过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李安不客气的展现了美国的国民性。这样一个英雄连队,只是一个被需要被想象被政治被偶像被命令继续去伊拉克服役的连队。影片有太多细节和桥段展现着在美国本土“危机四伏”冲突不断的一天。

因此我觉得最后影片定档把电影名字改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比此前的中场休息更贴切,文章头部的海报也是我认为更符合主旨的一张,这是一张静态的蒙太奇啊。

滴的一声,他姐姐已经在车库另一头等着,留下来,还是和连队在一起?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了。

他对姐姐说我可能到死都会是处男了。她姐姐哭了,我想很多观众都哭了吧。她失望的走了。

扭过头来,旁边停着的加长悍马变成了那辆战场上的军绿色悍马,他上了车,车上坐着笑盈盈的等着他的已经去世的班长,他说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可能自己职责就是在伊拉克吧。班长笑了,我就知道我没有看错你,“我爱你”,比利林恩对班长说。蒙太奇切回现实,每个战友都对比利林恩说“我爱你”,这是班长生前,他们上战场之前很重要的一个仪式。

比利林恩电影中的矛盾(比利林恩美国小处男的浩大一天)(6)

当你进入比利林恩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体会到李安的苦心。

这是一个关于爱、勇气和忠诚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终于在这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李安

封面图片:来自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海报

其他文章:

东乔西看中国最大自媒体联盟WeMedia成员 / WeMedia年度最佳自媒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