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水浒传最难的十大题(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

水浒传最难的十大题(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至于宋江那“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 遇赦不宥 因此发心 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梁山好汉的性格 虽然千差万别 但他们都不可能脱离忠义思想 都不可能打出反对皇权主义的旗号和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主张。也就是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皇帝。或是像宋江那样 期待原来的皇帝摆脱奸臣蒙蔽 变为一个好皇帝或是象李逵那样 主张“取而代之” 推翻原来的坏皇帝 换上个好皇帝。以求在明君之下当个贤臣 而不愿意不明不白地做起所谓“英雄”或“强盗”。但是 严酷的社会现实 却偏偏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做起封建统治者痛恶的“强盗” 当起了被人民所称颂的英雄 这便使他们的思想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为从这种矛盾和“苦恼”中解脱出来。他们便百般申辩 诉说委屈 慨叹自己落草皆为所逼 实非所愿。如林冲等人在决定落草入伙之际 皆以无可奈何的悲切之情 表白自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才铤而走险的;义胆超绝的阮氏三雄 在“七星聚义”之前 曾诉说了

自《水浒传》问世起 “逼上梁山”这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 便跨越时空限制 经久不息地传播着。它是梁山好汉生平遭遇的科学归纳。它形象地概括了各路绿林豪杰和草莽英雄历经迂回曲折、“殊途同归”走上反抗之路的共同归宿 反映了“虽欲不反 焉可得乎”的历史必然性。它犹如一道耀目的闪光 划破了古代社会的漫漫长夜。正是“仗义疏财归水泊 报仇雪恨上梁山。”因此 “逼上梁山”成了古代社会起义者的一面旗帜 是《水浒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主题的生动体现。

水浒传最难的十大题(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1)

通过“逼上梁山”这一条贯串作品的结构线索 作者谱写了瑰奇宏伟的一幕幕壮剧 塑造了神采飞扬的一个个英雄形象 写尽了“说时杀气侵肌冷 讲处悲风透骨寒”的世间奇人奇事 使人赞扬、使人景仰、使人感奋 乃至令人惊叹:“不读《水浒传》 不知天下之奇!”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的“逼” 就不知《水浒传》之奇。正因为“逼上梁山”有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 所以它的意义已超出了对《水浒传》的评价与理解 而升华为特定的民族共同语汇——即用来说明“被迫反抗、铤而走险”的一句老话、一个成语、一条格言。

人们说到《水浒传》就会想起“逼上梁山”!而谈及“逼上梁山”就自然会想起《水浒传》。所以《水浒传》的巨大影响有赖于“逼上梁山”这句话的广泛流传。如同百川归海 梁山好汉 “相貌语言 南北东西虽各别” 但最终都反上了梁山;也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大多数梁山好汉的铤而走险 都带有被“逼”的色彩。这个“逼”字正是《水浒传》的一个最大“奇”处 “逼”的艺术体现 凝结着作者非凡的匠心和功力 闪烁着令人目眩神往的艺术光华。

人们也许要问 既然作者热情歌颂英雄聚义梁山 却为什么偏偏写许多好汉是被逼上山的?那么 到底为什么要突出一个“逼”字 这是一个微妙而富有意义的问题。

水浒传最难的十大题(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2)

首先 “英雄无意为英雄” 乃是梁山好汉的一个思想基调。

梁山好汉的性格 虽然千差万别 但他们都不可能脱离忠义思想 都不可能打出反对皇权主义的旗号和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主张。也就是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皇帝。或是像宋江那样 期待原来的皇帝摆脱奸臣蒙蔽 变为一个好皇帝或是象李逵那样 主张“取而代之” 推翻原来的坏皇帝 换上个好皇帝。以求在明君之下当个贤臣 而不愿意不明不白地做起所谓“英雄”或“强盗”。

但是 严酷的社会现实 却偏偏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做起封建统治者痛恶的“强盗” 当起了被人民所称颂的英雄 这便使他们的思想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为从这种矛盾和“苦恼”中解脱出来。他们便百般申辩 诉说委屈 慨叹自己落草皆为所逼 实非所愿。

如林冲等人在决定落草入伙之际 皆以无可奈何的悲切之情 表白自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才铤而走险的;义胆超绝的阮氏三雄 在“七星聚义”之前 曾诉说了怀才不遇 受人欺凌的满腔悲愤;即使堂堂正正、威风凛凛大丈夫武松 在举足投向二龙山入伙时刻 亦只有悲愤之情 他对宋江说道:

“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 遇赦不宥 因此发心 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

至于宋江那

“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 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之类倾诉 更是说得委委婉婉、恳恳切切。可以讲 梁山好汉的投身梁山 虽然被逼的程度不同 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 是完全心甘情愿、自觉而为的。

水浒传最难的十大题(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3)

为了显示梁山好汉上山的被动性和复杂的心灵历程 作品当然就得把笔墨凝注在“逼”字上 细腻地描绘一个个被“逼”上梁山的过程 于是便有了那么丰富多彩、迂回曲折的动人故事。

第二 突出“逼”字 就是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历来有争论。但是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所谓“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所谓“逼上梁山” 实际上反映了“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的斗争规律 说明被压迫者的犯上作乱 是由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 因此 “逼” 即是梁山好汉性格发展变化的条件 “上梁山”则体现了这种英雄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归宿。没有“官逼” 就无“民反” 显而易见 集中笔墨在“逼”字上做文章 就是对“乱自上作”的严酷现实的深刻揭露 就是对“官逼”与“民反”的因果关系的有力揭示 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正是为适应深化主题的需要 作者在对原有题材进行加提炼时 有意将“乱自下生”改为“乱自上作” 大力渲染与描绘“逼上梁山”的典型社会环境。被称为“是《水浒传》之先声”“《水浒传》雏形”的《大宋宣和遗事》 虽然写了三十六条好汉先后上了梁山 但是他们造反的原因 大都是属于个人的品质和过失 也可以说是“乱自下生”。

如林冲、杨志一伙的上山 杨志是因为杀了一个恶少后而引起的;而《水浒传》却用很多篇幅 把他们的上山 写成是由于高俅的直接迫害 这便强化了上山的社会政治根源。宋江的杀惜 在《遗事》中是因为宋江看到婆惜与吴伟两个“正在偎倚” 因而勃然大怒 便把他俩杀了 纯系争风吃醋的桃色事件;而《水浒传》却改作由于婆惜要到衙门去告发宋江私通梁山 才被宋江杀死的 这不仅把宋江与梁山事业联系了起来 而且把宋江与官府可能随即而来的“迫害”挂起钩来 从而增浓了“官逼”的色彩。

水浒传最难的十大题(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4)

另一方面 “逼”的思想红线 也强化了作品内容和人物关系的政治性。

大家都认为《水浒传》前半部主要是写了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宋江、二解、雷横等的传记 而这些人物传记 都始终贯穿着一个“逼”字。如果抽掉了古代官府及土豪劣绅对梁山好汉的各种各样的“逼迫” 就会象抽掉了人的脊椎骨样 所有这些传记便不复存在了。那还有什么《水浒传》的思想光芒、艺术光华可言呢?

在人物关系的构成上 “逼”字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

《水浒传》人物关系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梁山好汉同以高俅为代表的贪官污吏的敌对关系;

一类是梁山内部的“兄弟”关系。

第一类关系发展的产物 便是由“官逼”转化为“民反”。对比 金圣叹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这一回目的评点中有一段精辟论述:

“一部大书七十回 将写一百八人也 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 而先写高俅者 盖不写高俅 便写一百八人 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 先写高俅 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 不可训也 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 不可长也 作者之所深惧也。一部大书七十回而开书先写高俅 有此也……则是高俅来 而百八人来矣。”

此话说的很有道理。先写高俅出场 便奠定了作品矛盾冲突的基础和构成矛盾的背景―一即高俅为代表的贪官污吏和昏庸腐朽的宋徽宗以及大大小小的恶霸、流氓 组成了一个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的封建统治的“罗网”。先揭露以高俅为代表的古代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 包含着作者揭示主题思想的深意。我们知道 “官逼”在前 “民反”在后 这是因果关系。正所谓“乱自上作” “高俅来 而一百八人来矣”。这也就是“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以“逼”字贯串于人物关系构思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水浒传最难的十大题(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5)

同时 高俅与梁山好汉关系的发展 也促成了梁山好汉内部关系的变化。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 被迫逃出东京 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 而史进被逼 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智深;鲁智深被逼 流落东京 又引出了林冲;林冲还是受到高俅陷害最后被逼上梁山。可见 “逼”字不仅加剧了高俅与梁山好汉的敌对关系 而且“创造”了种种机缘 使天下好汉一个个连牵着会聚梁山。

第三 突出“逼”字 便于组织作品的情节结构。

《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好似一个个各自独立的中篇和短篇连缀起来的 呈现出“连环”状态。在人物与人物、故事与故事之间 比较缺乏必然的有机的内在联系。但是 因为《水浒传》毕竟塑造了如宋江、李逵、吴用包括高俅等基本上贯串作品始终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的活动历程和性格发展史 起到了组织结构与连缀情节的纽带作用。

另一方面 《水浒传》所表达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乃是作品内在逻辑联系的依据 体现了情节结构的连贯性。而在密切全书的结构方面 “逼”字依然起着特殊的作用。如作品结构的发端 便紧紧扣合着一个“逼”字。大家知道 高俅是最早出场的人物之一。他的出场 起到了结构开端的作用。由于他是“官逼”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者 所以这个“结构开端” 实质上也就是“逼”的开端。从作品结构情节的逐层展开看 也是以“逼”作为动力和“契机”的。

如前面谈到的王进、史进、鲁达、林冲等由于“官逼”而串在一条线上。晁盖、吴用、杨志等人则是由于“官逼”而串在另一条线上。这两组人物又由于“逼”的原因 林冲才有火并王伦和欢迎晁盖等人入伙的举动 于是两组人物又串在一起。可见 “逼”的艺术构思在《水浒传》情节结构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水浒传最难的十大题(如果你不懂逼上梁山)(6)

结束语

“逼上梁山”所隐含的思想与艺术 是博大而精神、丰富而复杂的。“逼上梁山”作为被压迫被剥削者的一面旗帜 乃是《水浒传》这部巨著的灵魂。它不仅把一个个梁山英雄引上了造反之路 而且数百年来一直鼓舞着千百万群众起来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殊死的斗争!

“逼上梁山”的描写凝结着作者的睿智才思和动人心魄的魅力 它不仅使《水浒传》赢得了世界声誉 而且对此后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继续研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