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更自律的人更自由(越自我的人)
为什么更自律的人更自由(越自我的人)从干露露身上可以折射出,妈妈雷女士是没有清晰自我的人,而在这样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干露露也一样,也是没有清晰自我的人。心理学上认为,如果一个人追求一个很原始的渴望,那就是看到我!看到我!对于干露露母女来说,这个原始的渴望在网络上被过多地满足了,所以她很自得。但是有很多网友产生了质疑,认为她们母女俩是在炒作,干露露的母亲于是出来解释:自己仅仅是想为女儿在网上征婚。而干露露的亲妈雷女士,也曾经公开过她的一张赤裸着上半身的照片,神情非常满足和自得。我们看到,雷女士她自己做的事情,和她让女儿做的事情,表面上都是用性感诱惑人,吸引人的关注。
西方哲学的三个永恒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目前来说,这个世界对这三个终极的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但是,生而为人,如果不枉此生便是做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自我。也就是身心合一的真自我。
在十年之前,曾有这样一段名为《母亲冲进澡堂给女儿拍视频征婚》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内容是一位担心女儿嫁不出去的母亲,寻思着为单身的女儿拍一段视频,放到网上征婚。
主角便是后来爆红网络,迅速火遍全国的干露露。后来真的是人如其名,特别能露。
但是有很多网友产生了质疑,认为她们母女俩是在炒作,干露露的母亲于是出来解释:自己仅仅是想为女儿在网上征婚。
而干露露的亲妈雷女士,也曾经公开过她的一张赤裸着上半身的照片,神情非常满足和自得。
我们看到,雷女士她自己做的事情,和她让女儿做的事情,表面上都是用性感诱惑人,吸引人的关注。
心理学上认为,如果一个人追求一个很原始的渴望,那就是看到我!看到我!对于干露露母女来说,这个原始的渴望在网络上被过多地满足了,所以她很自得。
从干露露身上可以折射出,妈妈雷女士是没有清晰自我的人,而在这样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干露露也一样,也是没有清晰自我的人。
所以她们就希望被千万人乃至无数人看到她们自己,她们都活得没有自我,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假自我。
我国学者黄希庭教授认为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或许有些人听起来感觉比较拗口。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因如是说,这也可以做为黄希庭教授对自我意识的言简意赅的解读。
更加通俗地举例来说,有人发朋友圈纯粹为了刷存在感。那么他的感受被你感知到,他会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
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就是被另一个人看到。
心理学上说,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另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自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事实上,评价不是看到。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一种呼应。
那么,别人的评价就不一定真实和正确。从而给你带来的感知或许是一种误导。之后你便会更加没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从而形成一种假自我。
而假自我的人,从出生因为没有实现被妈妈看见这一步。于是他的自我便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围着别人的感受转。变成了为别人而活。所以他毕生都会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望求得被别人看到。
与假自我相对应的是真自我。
所谓真自我是有清晰自我认知的人。这类人一般是幸运儿。可以说是投胎技术好,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有好的父母,特别是好的妈妈。
从出生起,这类人的感受就一直被好的妈妈感知到了,于是就有了存在感。所以,慢慢地在这个基础上便形成了所谓的自我。也即是真自我。
从此,有真自我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那个自我便会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
日本电影 《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站在疾驶而来的列车前自杀,遗言是“生而为人,对不起”。
这恰恰也是日本作家太宰治自杀的真实遗言。
读太宰治的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人间失格》 ,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挣扎与痛苦。
同时,《人间失格》又告诉我们人这一生的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虽然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需要体会过悲伤才会懂得热爱生活。
但是太敏感的他在体会到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却无法轻易地做到坦率和放松。雪上加霜的是,他的感受没有被亲人和朋友碰触到,确认到,所以很缺乏“存在性安全感”。
所谓存在性安全感,美国心理学家莱茵又是这样描绘的:
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他们能感觉到内在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内在的价值;具有空间的扩张性。
或许对于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来说,相比活着,死亡真的不可怕。
但是,生而为人,一生很长。世界那么大,还是多看看,更好。我们为何不去积极地认识并确认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真自我呢?
明代杰出的哲学家王阳明,最先提出身心合一。指的是人的身体是自我的一部分,是身心灵共同体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只有当纯净的精神和你的身体合一了,才能活出真自我,此时的自我是浑身自由的。
自由,便是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就好比扪心自问:我要到哪儿去?可以寻觅出蛛丝马迹的解答。
关于自由,应该像康德所讲的:自由,实际上是意志的自律。
所谓意志的自律,中国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教授解释说: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我这个法是我自己立的,不是别人给我立的。我自己给自己立的法,要比外在的世界立的法还要严格的多。这就叫自由了。所以,自由他是一个上升的过程。
再换句话说,你的觉悟境界比别人高了太多以后,会让你变得更自由。
拿孔子来说。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体可以这样解释: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这就是孔子终生持守的法则。他不受任何东西影响,因为这样一条法则是他自己定的法则,恰好说明了他的自由意志。所以孔子做任何事,也不会受任何一般人所受的那种束缚。
可以看来,你管自己管得越严,你到最后越自由。
有人说,现在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我要不断地挣钱,才能随心所欲的想去哪去哪,想买什么买什么。当我换个更大的房子,当我换个更好的车……的时候,我就觉得人生自由了。
但心理学和哲学依据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总是希望通过外在的这些物质,能够给我们带来欢乐和自由,但实际上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因为这种表面的自由其实是你欲望的奴隶。
就好比说你狂吃了以后你要减肥,你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车以后你要还贷款,即使全额付款,很快你还会有新的欲望。然后你痛苦得要命,又感觉到新的束缚。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快乐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借用了这么多中外哲学家的解说和例证,是想让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只有看清自我的时候,才能更自律和自由。
当然,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做到真正认识自我和定义自我也是一个走着瞧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变量。
我们倒不如借用这段很有智慧的话警醒自己: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所以,倒不如像圣人比如孔子学习,建立意志上的自律: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能清晰定位自我的人,逐渐走上人生巅峰应是必然的结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