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运通机构调研(广电运通黄跃珍)
广电运通机构调研(广电运通黄跃珍)“一是金融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21年国有六大行对金融科技的资金投入合计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2%。二是科技投入向基础设施延伸,主要投入方向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既有架构,推进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础设施、数字货币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其中,数字人民币是未来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三是更加重视数据中台建设与数据治理。释放数据生产力是银行开展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各金融机构都高度重视数据工作。”“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撑,是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成熟度较高的代表性行业之一。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已普遍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黄跃珍表示,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呈现出四个趋势。二是促进企业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处理能力”(“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且具有动态进化的特点。优秀的企业能够从同质产品“大同小异”,发展到“千人千面
“数字经济中,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通过对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7月8日,在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上,无线电集团总经理、广电运通董事长黄跃珍分享了数字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和数字金融的四个趋势。
黄跃珍表示,数字技术加速了业务流、信息流、物流以及金融行业资金流的重整,金融行业更加重视打造多元生态场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未来希望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给金融业本身及实体经济带来的“乘数效应”,更好赋能千行百业。
数字化能力重要性更加凸显
黄跃珍表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有几大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数字经济能带动产业提质增效。数字化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降本减存,重塑了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也孕育了很多新业态、新模式。特别在疫情防控中,数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很多行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二是促进企业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处理能力”(“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且具有动态进化的特点。优秀的企业能够从同质产品“大同小异”,发展到“千人千面”“一人一策”,为客户专属打造个性化服务模式。
三是数字金融乘数效应凸显。在传统业态中,金融机构对产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存贷款、资金理财等金融服务,但在数字经济趋势下,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不断延伸,更多金融资源被配置到普惠大众、科技创新、智慧政务、社会保障等方面,赋能千行百业。
打造多元生态场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撑,是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成熟度较高的代表性行业之一。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已普遍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黄跃珍表示,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呈现出四个趋势。
“一是金融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21年国有六大行对金融科技的资金投入合计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2%。二是科技投入向基础设施延伸,主要投入方向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既有架构,推进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础设施、数字货币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其中,数字人民币是未来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三是更加重视数据中台建设与数据治理。释放数据生产力是银行开展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各金融机构都高度重视数据工作。”
黄跃珍强调,第四也是最显著的变化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了业务流、信息流、物流以及金融行业资金流的重整,金融行业更加重视打造多元生态场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
黄跃珍结合自身企业探索表示:“广电运通由ATM起家,从2017年底开启了向人工智能转型升级之路,并选择以应用场景作为突破口,深入拓展安全、交通、教育、便民服务等细分赛道。”2020年底,广电运通聚焦“金融科技 城市智能”两条业务主线、深入协同发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大核心要素。
他表示,目前广电运通基本完成从ATM到AI的战略转型,并开创了更宽阔的赛道。在产业布局方面,改变以金融自助设备为主的单一产业模式,构建“智能终端 大数据”的产业链条。一是销售的产品类型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设备扩展到银行对公、对个人全业务的智能设备矩阵;二是业务模式从单一的智能设备业务扩展到为整个智慧营业网点升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三是业务范围从单一的银行业扩展到面向金融、安全、交通、政务等千行百业提供跨系统的场景金融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四是开拓“数据蓝海”,参与数字人民币和数据交易工作。
在核心技术方面,广电运通重点布局算力、算法、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其中,算法能力从单一的“钞票识别”发展至“多模态身份识别”,核心算法涵盖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掌静脉识别等领域;还自主研发了智能大数据平台aiCore System。目前该司已获得专利授权2700余件,主导、参与制定或修订20多项国家标准。
在场景建设方面,广电运通利用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智能银行网点、智慧政务、多元支付乘车、刷脸过闸、大客流智慧安检、雪亮工程、智慧警务云等场景纷纷落地。
更好发挥数字金融给实体经济带来的“乘数效应”
当前,数字技术和金融场景深度融合的案例不断涌现。比如,各大城市及金融机构纷纷抢滩布局 “数字人民币”。今年4月,广州成为第三批国家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在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中指出,数字人民币将为不同支付服务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公平的准入机会和统一基础设施。
黄跃珍表示,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工作组核心成员之一,广电运通已中标长沙银行、兰州银行等8家银行的数字人民币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已形成数字人民币场景全链条建设能力;同时还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在数字红包、硬钱包发放、零售消费、轨道交通、乡村振兴、智慧园区等领域不断探索落地。
此外,将银行金融服务下沉到非金融服务中,以非金融服务引领客户金融消费需求,也是当前一大趋势。从去年开始,广东省政数局与广东省农信社联手打造和部署“粤智助”,推动“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作为一款专攻乡村场景的综合轻型化智能平台,“粤智助”实现公积金查询、政务打印、社保查询、银行账号查询、理财产品购买等近200项政府服务与金融业务自助办理。广电运通负责智能终端及软件系统的研发、制造与设备布放,目前全省已安装超2万台“粤智助”设备,实现广东省内行政村全覆盖。
“数字金融发展大有可为。但归根结底,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的发展。”黄跃珍表示,未来希望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给金融业本身及实体经济带来的“乘数效应”,更好赋能千行百业。
【记者】肖文舸
【作者】 肖文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