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出自在哪里(明察秋毫一词的由来)
明察秋毫出自在哪里(明察秋毫一词的由来)见在此语一般用来形容能洞察事理。
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原意是目光敏锐 观察入微 连鸟兽身上秋后长出的细毛都能分得清楚。源自《孟子·梁惠王上》:足以察秋毫之末。
战国时 齐宣王想统一各国 向孟子询问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如何称霸的事。在谈话中 孟子引导齐宣王推伸其“不忍”之心 施于民 而行“王道”。齐宣王不能领会“不忍”之心与“王道”之的关系 也觉得孟子之说太过不切实际 便以“力不能为”作为借口不想接受。
于是孟子打比方说:“有人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重千斤 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都看得清清楚(原文是“明足以见秋毫之末”) 却看不见眼前一车柴火。您能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能相信。孟子说:“现在您的好心让禽兽都能沾光 而不能使人民得到好处 到底什么原因呢?可否这样说:一根羽毛举不起 是因为不用力;而一车柴火看不见 是因为不用眼睛去看的缘故。人民得不到安定的生活 是因为您不愿意施恩的关系。所以您的不行王道来统一天下 主要是不愿意这样去做而并不是不能这样做。”
见在此语一般用来形容能洞察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