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鸣笛摄像头是怎么抓拍的(声呐电子眼监测鸣笛)
禁止鸣笛摄像头是怎么抓拍的(声呐电子眼监测鸣笛)你若违规,我有神器,在如此现状下,最需改变的,还有什么?各式各样的技术,能否逐渐改善京城交通状态,引导居民出行习惯?有行人闯红灯你是否会惊出一身冷汗?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应用到京城交通管理的实际中来。
当你走在马路上时
突然身边一辆车按了声喇叭
你是否会被吓一跳?
如果你在开车的时候
有行人闯红灯
你是否会惊出一身冷汗?
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应用到京城交通管理的实际中来。
各式各样的技术,能否逐渐改善京城交通状态,引导居民出行习惯?
你若违规,我有神器,在如此现状下,最需改变的,还有什么?
海淀黄庄路口:视觉效果 大于技术威慑
海淀黄庄,中关村大街与海淀南路交汇,上班高峰期的路口车水马龙。一如京城的诸多路口,这里行人、电动车、机动车混杂,时不时就能听到鸣笛的声音。
黄庄路口,违法鸣笛监测吸引了路人的目光。
如果你仔细分辨声音的来源,就会发现这个路口的特别之处——鸣笛声大多来源于南北向穿行的车辆,由东向西的车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噤声。
差别来源于路口西北侧,挂在灯柱上的一块黄色显示屏——“违法鸣笛监测”六个大字非常显眼,下面则是不断变换的车牌号码,显示着被抓拍的车辆信息,车牌号的最后一位打着星号,以保护开车人的隐私。
2018年4月,被称为“声呐电子眼”的违法鸣笛抓拍设备被安装于此。这套集声呐采集、声源识别、高清摄像、数据采集等一些功能于一体的设备,可以实时抓拍路口的违法鸣笛行为,更为高科技的是,声呐电子眼还能分辨出汽车喇叭声与其他杂音的区别,从而达到准确抓拍。
据媒体报道,自2017年试点该系统后,北京已有20个路口安装了声呐电子眼,仅2018年4月至5月,便抓拍违法鸣笛1.2万起。
如此“黑科技”,显然也影响到开车人的行为,一位在附近工作的路人表示,在系统安装后,路口的乱鸣笛现象明显减少,“原来过路口肯定会听到‘嘀嘀嘀’,现在不经常听到了。”
在开车人看来,设备科技虽先进,起到作用的则是“视觉震慑”,高悬于路口的探测器,外加黄色警示牌,足以让东向西的过路人警醒:“就算没有真抓拍,开车人也会注意的。”
视觉效果大于技术威慑,这也能解释路口车辆鸣笛行为的差异。
协和医院西门:镜头拍不到 还是按喇叭
与海淀黄庄不同,协和医院西门只是丁字路口,这里面临的更大问题是,由于医院、商圈引发的车流集聚。
北京晚报4月18日视频新闻
“只要前面车一积压,或者有路侧停车的,后车就会按喇叭。”身旁就是医院,开车人的焦急心情可想而知,路口处商家表示,乱停车、汽车鸣笛早已是协和医院西门的痼疾,虽然有专人引导,效果也不是多好。
“监控安了后,鸣笛确实好了很多,比站个人管用。”与黄庄路口相同的声呐电子眼,被安装在协和医院西门外的红绿灯上,摄像头正对院门路口,这里是鸣笛最多的位置。该商家表示,设备安装后,路口鸣笛至少降低了5成,而在下午等车流量不大的时段,鸣笛现象已经非常罕见。
“大家的心情能够理解,但真堵的时候,按喇叭也只能更急,有什么用?”出租车司机陈先生表示,由于工作原因,时常需要送乘客前往医院等拥堵地区,对鸣笛行为可谓司空见惯,“五环内禁止鸣笛的规则一直是摆设,等这个设备多了,可能大家伙儿就意识到了,瞎按喇叭得罚款。”
梨园十字路口:拍了不罚 效果逐渐减退
黄庄、协和医院路口“会听”,通州区梨园路口的监控则“会看”。
北京晚报4月26日视频新闻
九棵树东路与梨园北街十字路口,一块显示屏被安装在西北角,显示屏上直播着路口斑马线上的状况。随着行人的移动,指示灯的变换,路口喇叭中会传出“您已闯红灯,请退回停止线内”的提示音,与此同时,屏幕上的画面会切换成闯红灯行人的特写镜头。
这套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警示设施,被称为“闯红灯克星”,也是京城首套专门用于闯红灯警示的监控系统。
不断发出的警示声音,也确实起到了规劝作用。两名正想闯红灯的女子,在看到镜头下的自己后,连忙退回路边便道,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其实没想闯红灯,就是站在外面一点儿了。”被拍下的行人杨女士表示,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闯红灯直播,自己的行为被直播,觉得挺不好意思,“下次肯定注意了。”
直播镜头下,行人的行为则各种各样,据观察,短短的三个红绿灯切换周期,有七名行人因警示声音放弃了闯红灯。更多行人虽惊讶于自己的行为被拍下,却没有停下脚步,一些行人甚至低下头,快速通过马路。
“天天路过,习惯了。”一位闯红灯的行人对自己的行为不愿多说,与他同行的朋友,却吐槽起路口的交通状况来:“你看这多乱啊,就管闯红灯有用么?”
正如他所言,梨园路口车流混杂,除了闯红灯的行人外,逆行的电动车难以计数,而直播系统只能拍摄一条斑马线,另外三条斑马线上的行人,依然故我。
“我觉得意义不大,因为直播过后,没有惩罚。时间长了,大家反而皮了。”居民周女士表示,直播系统刚安装时,对于闯红灯的阻止作用非常明显,然后两个月过去,作用却逐渐减退:“反正拍了也不罚,很多人一低头,一闭眼就过去了。”
各地还有哪些高科技?
其实,采用科技手段或新奇手段整治交通并非北京首创,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套绝招,他们都是怎么做的呢?
无人机处置交通事故
近日,一段无人机处理交通事故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该视频显示,两辆发生碰撞事故的车辆上方。一架悬停的无人机传出语音,自称天津市交警,已记录事故双方车牌、拍照留证据,并指示事故双方如同意快速处理,可向无人机比出“OK”手势后离开现场。
事后,有媒体致电天津市交管局事故处,该处工作人员表示,无人机处理交通事故处于测试阶段,尚未投入使用。不过,颇带科技感的视频,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快速处理交通事故的新手段。
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
2017年4月,深圳市在新洲莲花路口投用人脸识别闯红灯抓拍设备,该设备用摄像头自动拍摄行人闯红灯行为,并在安全岛上的大屏幕即时播放。除了播放外,系统还可用人脸识别技术,判断闯红灯行人的身份,并通过实时搜索比对,查找同个人是否多次闯红灯。
据媒体数据,该系统启用半年期间,共抓拍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约13930宗;而该路口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从每小时约150宗,下降到每小时8宗。
“拉链车” 摆出潮汐车道
“拉链车”又名自动化潮汐车道作业车,包含“拉链车”和特制隔离墩(俗称“水马”)组合体两部分。该作业车能以5公里到10公里/小时的速度,迅速改变道路中央隔离墩的位置,从而实现自动设置潮汐车道的目的。
2016年10月24日,深圳交警最先在工作日早晚高峰使用“拉链车”进行潮汐车道设置,2017年9月,山东济南首台能自动设置潮汐车道的拉链车投入使用。
“抓拍车” 2分钟拍500米违停
2017年3月,“违停抓拍车”在济南投入使用。抓拍车在车顶布置7个摄像头,并连接车内电脑,主要记录道路上的违停行为。
仅需要2分钟,就能完成500米道路的抓拍任务,其效率远比工作人员人力记录违停高。
文字 | 北京晚报记者 吴楠
图片 | 吴楠 刘英文 网络
编辑 | 刘英文 孟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