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麦叶的熏笼精作者本人(伍麦叶的熏笼精)
伍麦叶的熏笼精作者本人(伍麦叶的熏笼精)法尔斯通讯社发表的解读中伊合作计划的长文(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实际上,和我们中国民众一样,普通伊朗人对这样一个“合作计划”有好奇,有疑问。于是,伊朗半官方性质的新闻媒体——法尔斯通讯社,很快发表了一篇长文《伊中关系与二十五年合作方案的机遇》,为波斯语读者进行这一草案的背景解读。 两个古老的文明,就要从此携手了吗? 回顾既往首先,伊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合作意愿呢?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伍麦叶的熏笼精】
近来,中美关系的紧张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以致忽略了这个庚子年里的另外一些也许更重要的迹象。
前一阵,中印边界冲突,差不多同时,在北非,土耳其与埃及因为介入利比亚内乱,发生了紧张对峙——四个文明古国,两两捉对儿碰撞,而西欧的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19到20世纪响当当的“列强”,却只能当看客,顶多敲敲边鼓,这可不是我们在21世纪初时预想到的世界景象啊。
“老帝国”逐渐边缘化,而“老文明”正在谋划着新未来:近日伊朗政府的《伊中二十五年全面合作计划》草案(以下简称“合作草案”)在内阁会议获批通过。
两个古老的文明,就要从此携手了吗?
回顾既往
首先,伊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合作意愿呢?
实际上,和我们中国民众一样,普通伊朗人对这样一个“合作计划”有好奇,有疑问。于是,伊朗半官方性质的新闻媒体——法尔斯通讯社,很快发表了一篇长文《伊中关系与二十五年合作方案的机遇》,为波斯语读者进行这一草案的背景解读。
法尔斯通讯社发表的解读中伊合作计划的长文(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文章的第一部分,带着反省的意味:
“在波斯的历史记载与故事中,中国从来都是一片遥远的国土,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充满了神奇而惊人的传说,尘土飞扬的连天长路从那里开始,有着美丽的花园,盛产精致的物品。”
随后,作者梅赫迪·普勒萨法(مهدی پورصفا)还责备说,不仅百姓如此,伊朗的精英集团包括政治家们也是一样,
“在过去二百年里,欧洲和美国直接与中国及其社会交往,相反,伊朗的精英群体却是直到二十世纪末的最后几年才开始认识到,那二十一世纪的重要一极(即中国)究竟是什么分量”。
“这就造成了很多误解,比如直到今天,伊朗民众还误以为中国是一个只能制造廉价小商品的国家。然而,西方大学里的一部分精英反而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消极看法。”
——大体来说,这几段描写的情况简直就像我们的镜像,中国对伊朗的认识过程几乎一模一样,很多中国人也以为,伊朗是个只能生产地毯和手工艺品的落后国家,不知道它也有军工业、有基因技术研究。
作者接着说,相比于伊朗与中国的隔阂“在过去二百年里,欧洲和美国直接与中国及其社会交往”,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吐槽,作者的这种看法反映了目前国际上的一个趋势——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正在遭到有意无意的歪曲,正如作者这轻飘飘的一句,好像那二百年里,中国与欧美是平等、轻松地打交道,回避了真相:
1840年以后,欧洲针对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让中国人在一百多年里饱受压迫和屈辱,经历了国家经济破产、农村破产、政治体制失灵等一系列打击,陷在贫穷、饥饿和战争中。对中国来说,那不是什么交往,是“救亡图存”,而且这个在危机中自救的过程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实际上,伊朗在这个时段也是大致相同的经历,整个亚非拉,都一样承受了西方列强的压迫,一样进行了励精图治的努力。中国是亚非拉的一员,而不是西方列强阵营内的一员。
西方世界最近也许是出于无心,开始在文艺和其他领域模糊中国的这段悲惨历史,让很多年轻人误以为,遭遇更为先进和强大的西方之后,中国的那一场溃败,不过是一失脚滑下了几个台阶而已。现在,中国抖抖土,又坐回到高高的宝座上了。
这种描述第一违反历史,第二,会加深各国民众对今日中国的误解。
并不是“钮钴禄·中国”回宫了,不是“秦汉唐·天朝”复位了,是一只在烈火中浴血重生的雏凤,长大成年了。
审视现在
接下来,该文用整整一节分析,到目前为止,中伊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状态呢?结论是:水平非常之低,基本上仅限于商贸和外交,其中又以中国购买石油和出口产品为主。
为了帮助伊朗读者了解状况,作者举了邻国巴基斯坦为例子,说:
中伊关系目前究竟是什么水平,只要看看邻居也就是巴基斯坦,就足以明白。早在上世纪90年代,也就是三十年前,两国便决定通力合作,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双向执行。
此外,中国还提供了数十亿美元优惠贷款帮助巴基斯坦,并且在该国建成了“喀什——瓜达尔”高速路,其乃世界最大项目之一“一带一路”的一个环节。根据数据,该项目耗资近350亿美元。
形成对照的,中国和伊朗之间却还没有国与国之间的投资。可是,像沙特这样的国家都与中国达成了在多个领域双向投资的意向,包括石油化工业,能使该国在这一项的出口达到日均一千八百万桶。同时,伊朗只能出口生油……
文章进一步提醒,如今寻求中国的投资是个潮流,在这个方面,伊朗不但没有排在队头,而且简直就是落在队尾。他惋惜道:
在这样的形势中,就算“中伊二十五年合作方案”达成,也只说明伊朗在步他人后尘。当别的国家已然走出长长一程之时,伊朗却作茧自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西方的篮子里。
与巴基斯坦不同,伊朗在近代没有彻底变为西方的殖民地,而是像中国一样,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它开启西化的时间比中国还早,无论精英集团,还是上层社会的观念与文化形态,都比中国更为西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庞大的人才储备,无论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都很大——是的,伊朗女性上大学的比例不低;最重要的,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本来根本不该缺资金来搞发展。
一句话,如果不是美国几十年的疯狂打压,伊朗至少会是个中等发达的国家。即使在今天,美国把它卡脖子到快窒息的程度,外国游客仍然能感受到,伊朗处于小康与中等富裕之间,底蕴深厚,完全不是穷国的悲惨状态。
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合作发展不起来,也正是因为美国干涉。文章作者对此很清楚,指出,在过去这些年,中伊之间每次的努力尝试,最后都因为美国施压而不了了之。
不过,作者还是把矛头对准了本国精英,进行检讨。他指出,即使那些为“伊核协议”和“六国谈判”辩护的人也最终不得不承认,伊朗根本没希望从西方那儿收获善意。
掉头向东
行文至此,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东顾”行动:
«نگاه به شرق» رویکرد
这组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把目光转向东方”、“向东看”,实质就是把整个国家的发展策略改变方向,与东方,与亚洲,尤其是与中国一起打造未来。
众所周知,在近代,伊朗曾经进行激进的西方化改革,以前国王巴列维为代表,精英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非常认真地希望自己的国家融入西方文明。而且,他们接受了殖民时代欧洲学者的理论,认为自己是正宗的“雅利安人”,巴列维王朝因此抛弃了“波斯”这一古老的历史称谓,给国家和民族改名唤作“伊朗”,就是含着“雅利安人”的意思。
“东顾”这次转向无疑是该国的一次划时代调整,可以说是伊朗版的“脱欧入亚”,为此,伊朗媒体在谈到自身地理位置的时候,已经丢弃“中东”而改用“西亚”,以这种方式明确自己是个亚洲国家。
作者普勒萨法强调:
在“东顾” 行动的框架下,这个合作协议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
不过,启动东顾行动,也并非仅仅为了对抗美国的打压。
这篇文章有一节的小标题是:“为什么伊朗要选择东方?”该节的第一句出语惊人:
“在新冠疫情过后的世界里,人们必须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印度外交部长如是说。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这一观点在中东各国有相当程度的流行,而且大家隐约觉得多半中国会是最后的赢家,于是纷纷开始掉头,至少是两边下注。阿联酋便制定和实行“拥抱中国”计划,与伊朗的“东顾”行动异曲同工。显然,伊朗当前的领导层同样处于这波思潮里,相信中国和亚洲代表未来,所以决定放弃一百多年来的西化策略,从东方寻找现代化的契机。
文章最后一节告诉大家,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各级体系,适应东顾策略,都将是个艰难的过程,那些迷信西方的经济学家和官僚尤甚。但是,不管怎样,这是伊朗必须前进的道路。
驻军?谣言的背后是什么
然而这时,忽然出现了刺到人神经的句子:
自然,伊朗不会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也不会有军队派驻到我国。
中国读者肯定内心冒泡泡:作者,你是不是跑得太快了?你等我去找地图看看,伊朗和中国之间是不是我印象中的那么远……
但是事情就这么荒唐,当内阁批准“合作草案”的消息出来之后,接下来几天,伊朗高官们居然忙着反复辟谣:中国不会派军队到伊朗来!
2020年7月5日,伊朗外长扎里夫就声明:中伊两国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东西,适当时机会把方案公布出来。
伊朗外长扎里夫声明:“没什么藏着掖着的!”(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7日8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莫萨维在发言中把话挑明了:不会出现中国控制伊朗岛屿的情况,也不会有中国军队出现在伊朗。目前双方在磋商内容,等方案确定,自会公之于世。同日,他还在推特上强调了这一点。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再次强调:不会有中国驻军(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及至7月12日,伊朗总统的办公室主任穆罕默德·瓦厄兹接受电视采访,在节目中再次辟谣。伊朗很重要的通讯社——学生通讯社为之发了专题简讯,在提要中就写明:
总统的办公室主任批驳,围绕与中国二十五年合作协议的一些说法纯属“捏造”,并说,这幅蓝图里绝对不涉及伊朗岛屿被外国控制,不涉及外国军队的出现。
伊朗通讯社再度辟谣(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7月15日,伊朗驻巴基斯坦大使在巴国报纸上发表长文介绍“合作草案”,也提到有敌对势力散布谣言,并举近譬以让巴基斯坦读者明白:“大家都知道,对于中巴经济走廊,一直都有西方官员和媒体制造流言,非说这个工程带有秘密性质。”
为什么要一再地应付这样一个奇怪的说法呢?伊朗的官方和媒体一致强调,国际上很多方面,包括美国,并不乐意看到中伊合作成功,于是便有不明势力利用网络散布谣言,甚至抛出方案的各种假文本,或者号称是由小道流传出来的“部分内容”。
有人造谣不奇怪,但谣言造出来之后能流行,那就需要特定的氛围了。
中东社会包括他们的精英群体,长期受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灌输,基本上美国人提出什么说法,他们都会很认真地信,缺乏怀疑精神。
自世纪初以来,关于中国,西方制造了一系列的说法,一个比一个惊人,包括中国威胁论,印度洋对中国多重要,中东的石油多重要,等等。更夸张的是,西方政客鼓噪,中国处心积虑地要取代美国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有趣的事,这些说法,有一个算一个,中东世界都听进去了,也都信了。
海湾战争给中东人造成的心理后遗症,也让他们认为,一旦感受到中国崛起,再听说中国威胁论,他们就觉得,在中东,中国肯定会复制美国的行为,而且这种情况随时都会发生。
5月29日,半岛电视台的一个常设栏目《新闻的背后》栏目推出将近半小时的谈话,题目为《冷战的警告》,而官网推介这期节目的题目和提要,则是把全世界都拖下水了:《美国和中国之间冷战的警告——谁将主导世界?》
可笑的是,半岛很信服美国的《外交事务》杂志,喜欢转载这家杂志的文章,在4月21日,刊登了该刊一篇分析中国的长文,而那篇雄文的结论竟是,别看今天的中国这么强大,其实是“纸老虎”!——真的是用了纸老虎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更好笑的是,中东人的习惯里,中国的独特形象是“龙”,所以半岛小编觉得用“纸老虎”骂中国不够贴切,在标题中给改成了“纸龙”。
中东专家的解读
这样的心态,再加这样的舆论气氛,“合作草案”的消息一出,中东人也必然不淡定。
半岛电视台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立刻组织阿拉伯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并在7月15日把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在官网上。这篇报道的标题就表明了该台的观点:《北京与德黑兰的协议——是让伊朗经济受益还是让中国加强其在中东的存在?》
阿拉伯精英学者对中伊合作的探讨(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简单一句话,中东人就是不相信中国人跑到伊朗是单纯想赚钱的。
文中,诸位学者的观点着实漂亮,有凝练精粹之感。他们对中伊两国的基本诉求把握到位,告诉半岛的粉丝们,伊朗可以借助这一合作获得投资和技术来建造现代石油化工设施;中国则获得了稳定的石油、天然气供应,避免不确定性。同时,伊朗需要摆脱美国的封锁,而合作能产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包括到中国市场来投资,在对抗美国的制裁方面,中国与伊朗有一致性。
但他们还有更深一步的分析,内里的意思就比较微妙。世界经济政治分析家艾哈迈德·哈鲁特提出:
可以这样认为,该协议是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中,试图打造未来世纪的全球贸易的条件,并告诉世界,一个国家即使如伊朗那样遭遇财政困难,仍然可以转变成拥有金融稳定之国,在关键的、主要的部门获得长期持续投资,享受到实质性的发展,繁荣,以及地区安全。
不管是不是过度解读,必须说,这位专家眼中的中伊合作前景非凡,他对中国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半岛正是以这段话作为整篇报道的结尾,无疑也是表达了立场。
约旦大学的国际关系教授哈桑·阿尔穆玛尼看到的则是:
中国将巩固和加强其在中东的存在和影响。此前,中国一直只在与其接壤的地理范围内活动,针对东南亚和远东,但随着这一方案,将会开启中国影响全球的阶段,因而发力到阿拉伯海湾(即波斯湾)地区。
这话听着就不大太平了。
而政治学专家阿代勒·沙迪德更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这个国家(应是指伊朗)作为美国政策的受害者,开始在中东地区组织一个打击美国存在的联盟,而这将鼓励其他国家也加入这个轴心。
伊朗——在经济和军事上都需要中国——试图通过靠拢中国,而让欧洲为其躲在美国的荫蔽下付出代价,令其也感受到它面对美国政策、为了自身利益取消与伊朗合同时造成的那种损失,从而促成欧洲对伊朗策略的改变,让它把自身的经济利益置于照顾美国政策之上。
中国试图加强与伊朗的合作,意味着它开始挑战美国的制裁,在经济上对抗美国的意志,对美国以牙还牙,于是增强中国在海湾企业的实力,以抗击因与德黑兰合作而马上招来的制裁。
如此的解读就显得比较飞扬了,多少作为参考吧,看看人家阿拉伯精英的思维能发散到什么程度。
以色列和伊朗是对头,无论其中一方做了什么,另一方肯定都反对。法尔斯通讯社就报道,关于“合作草案”,包括一位摩萨德前领导在内,非止一位以色列要人表态反感。
这本来不意外,但,那位摩萨德前领导——达尼·亚图姆的一个说法颇为奇特。在与一位新闻作家的对话中,他说道:
中国能在非洲实现投资几百万美元的基础设施工程,如今北京在中东再次利用同样的诡计,并在寻求与伊朗达成协议。其中的目的非常简单,这一切就是为了掌握地中海,并且更加地靠近欧盟。
这一位跑得更快,跑得更远,是个风一样的男子。
为了懒得查地图的宝宝们,本人做一下雷锋:在伊朗和地中海之间,隔着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
火车铁路,宁有种乎?
诚然这些智库人物的言辞精致华美,分析头头是道,但是有一项,这些人一致地没提到,那就是:“民生。”
中伊合作如果真的能启动,会不会让伊朗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这个问题,没一个人想到。然而,所有人明明都知道,美国制裁,让伊朗普通人的生活颇不如意。
这是中东知识分子的一个突出症状,也基本上是全世界接受良好西式教育的精英们的流行毛病。
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但同时也被当代的西方意识形态洗脑,新世纪以来西方社会胡乱炮制出来的一套粗俗、浅薄的帝国理论,把他们彻底俘虏了。当他们观察世界、思考国际政治的时候,只会这一个模式,完全不知道有其他的可能性。
半岛的媒体人正面肯定中国在吉布提建基地这件事,那么他们是怎么进行肯定的呢?他们告诉中东观众:
中国打算把吉布提建成非洲之角的迪拜。
看到这段介绍的时候,我替这个世界伤心,又隐约有一丝怒意。
这些勤勉敬业、热情敏锐、对中国有期待的半岛人才,在他们的思想世界里,任何一个国家、一股力量,如果肯建设一条现代化铁路,那么目的必定是为了在铁路的一头建立一个专为少数富人服务的城市,这个城市复制了华尔街、上东区,此外还包含马尔代夫式的高档旅游业、巴黎的奢侈品大街,用金融、旅游把周围的富人和他们的财富都吸引过来。
在帝国论的笼罩下,中东精英们没人肯相信,如果非洲大地上出现了现代化基础设施,是为了方便千千万万非洲人的,是非洲人可以用上的,可以方便一个小商人拖家带口去看另一个城市的父母,可以方便一个努力的少女去远方上学。
所以,当半岛的“拥华派”们看到中国人替非洲修了一条电气化铁路,竟会推导出,那是因为中国人雄心壮志,要在这条铁路靠海的一头复制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华尔街分街。
这想法真是太可怕了。
世上哪条规律规定了,就不能有一天,一个非洲农妇可以坐上几站公交车去卖她的那一篮鸡蛋呢?!为什么中国人的投资,或者来自其他地方的投资,不能慢慢让非洲大地遍布铁路,农夫农妇也能花钱坐火车上外地打工,变成农民工呢?
坐火车汽车者,宁有种乎?!
无独有偶,半岛还曾发表过一位受过良好西式教育的巴基斯坦专家的文章,盛赞中巴经济走廊和瓜达尔港,一样说,巴基斯坦希望瓜达尔建成一座“智能城市”,成为国际航空枢纽,拥有富人住宅区和高端旅游休闲业,与迪拜争胜。
到这儿,事情就变清楚了:
在帝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中东精英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什么是强大?派军队去控制世界;什么是富有?曼哈顿。
帝国的框架里,没有人民。只有少数富人,和服侍他们的广大人群。
由此,也就能够理解中东精英的思路,一感受到中国强大了,就等着中国军队噼里噗噜地糊过来;设想中国投资海外,就是复制迪拜,或者毋宁说,打造升级版曼哈顿。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中东精英分析中伊合作前景时只想到,伊朗可以向中国进口石油,而中国可以投资和提供技术,帮助伊朗改造升级石化设施。
他们不懂建设。
有一篇逗乐很多人的帖子,列数“中国玩家毁掉了多少网游”。那些在国际上红火的电子游戏,要么反映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攻城拔寨,开疆拓土;要么宣扬个人主义,玩家在游戏里体验末日生存之类。
然而,一旦中国玩家进入,画风就扭曲了。因为中国玩家会开荒,种菜,种庄稼,修路,搭桥,盖房子乃至城堡,储备粮食和物资……甚至组团合作,建设社会主义。
即使在游戏中,中国人也善于做“基建狂魔”(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这是因为,不仅有漫长的儒家文明、农业社会刻下的文化基因,我们还有延安以来大生产的传统,“改开”以来,“要想富,先修路”之类的成功经验,也被我们当做了行为准则。
因此,面对“中国要把吉布提变成迪拜”的说法,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流畅地反问:为什么不能建成“守望红海的蔬菜基地”呢?为什么不可以搞“一天一袋奶,健康非洲人”工程呢?为什么不能变为“非洲之角的顺德”呢?为什么不能是“亚丁湾畔的义乌”呢?为什么不能让蓝翔去建分校,为北非和中东培养挖掘机手呢?
同理,关于瓜达尔,可以有同样的设问。
总结一句话,当我们说“建设”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的西式精英不懂得什么叫“建设”,不懂得我们所说的“建设”的内延和外涵。
甚至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们熟悉的“建设”一词,不仅是个动词,同时还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整套意识形态的名称和符号,是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成果,尤其是,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的结果。
曾经,它还是中国革命的理想和梦想本身。
近代的文艺作品里,会有这样的台词:打走了日本鬼子,我们就能好好搞建设了!
解放后那几代人说“建设”的时候,也并不会强调建设的成果可以怎样享受,而是把建设当做任务和使命,当做倾注热情和寄托人生的对象。所以才有了两弹一星功勋英雄们的那种奉献。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凡是关心时事听说了“合作草案”新闻的,不需要官方动员,自动就会想到——建设伊朗,建设伊朗的民间。并且,其主体是伊朗,伊朗人在中国的支持下,在波斯的大地上,建设伊朗。
让因为制裁而停滞的百行百业复兴,更新飞机和汽车生产线,修建高铁和更多的地铁,甚至开发出适合本地人口味的方便面……总之,是让伊朗普通人的日子更好过。
其实,中国人认识到,国家设计一带一路,有国策的考虑、针对国际结构的考虑。说白了,就是用一带一路取代那种打着“全球化”旗号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但是,人们也相信,这个过程可以改善各地民生,在各个国家兴起现代化建设,帮助这些与我们素昧平生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脱贫,“先富带动后富”。
但是,接受了当代西方理论的各路精英,往往脑子里没装配这个想法。因为他们讲述的版本,是按照海湾战争后的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大英帝国再加上好莱坞电影里的罗马帝国,胡乱拼凑出来的版本。
唯一的意义,就是展示了当代帝国理论的盲目和愚昧。这些精英如果玩网游,多半是想不到开荒种菜的。
红军的借条
最后,我想说一个“红军借条”的故事: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向一个藏族寨子的居民征集青稞作干粮,凡是借了粮的人家,都写了借条。那时连纸都缺,所以这些借条写在木板上、门扇上……
那支红军再也没回来。时间一长,大家觉得“借条”没用,就丢弃了。其中一户人家在补墙的时候,就把木板“借条”给砌了进去。直到几十年后,想拆了旧房翻新,意外让这张木板重见天日,一下就轰动了。
藏民家发现的红军借条(图片来源:网络)
这户藏民人家骄傲地把红军的借条摆放在家里,允许外人来参观,有收藏家想出重金收藏,也不肯卖。
记者问:“你们觉得政府该还当年这笔债吗?”
藏族老太太回答:“政府给我们分了地,帮我们建了新房,还给我们通了电,柏油路一直修到家门附近。这笔债,早还清了!”
中国应该向世界好好讲这件事,让各国民众以及知识分子们知道,在二十世纪,在西方的“现代性”之外,在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之外,还有一场独特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这场实践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重要的是,建立了统一的政治结构、行动模式和意识形态。
让世界知道,在这一条自成体系的现代化传统里,什么是建设,什么是投资,以及什么是,举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