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猪心脏移植感悟(世界首例猪心移植患者去世)
全球首例猪心脏移植感悟(世界首例猪心移植患者去世)猪心移植早有先例,2018年,《自然》杂志发文就指出,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狒狒体内后正常存活195天。1905年 法国医生Alexis Carrel成功地将小狗的心脏移植在大狗的颈部与颈动脉和颈静脉吻合,并首次在器官移植中缝合血管成功。虽然小狗的心脏仅跳动了2小时就因血栓而死,但是这一创举成为心脏移植的开端。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 宋箐 贾薇薇)心脏一刻不停歇地收缩、收缩,将带着生命密码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心跳不息,生命不止。但很多终末期心脏患者,苦苦挣扎于死亡的边缘,他们渴望拥有一颗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心脏。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外科团队为一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移植猪心。据报道,患者已于1月13日脱离体外膜肺氧合,并从14日开始下地走路。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惊奇、兴奋、期待、质疑,人们关注着事情的发生,更期待着其后续发展。《医师报》邀请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月9日报道,人类历史上首个移植基因编辑猪心的患者大卫·贝内特(David Bennett)已经于周二(3月8日)去世,距离其接受手术约两个月。
(图片来源:cnn)
院方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死亡原因,仅表示他的状况在几天前就出现恶化。
(图片来源:cnn)
延伸阅读: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 宋箐 贾薇薇)心脏一刻不停歇地收缩、收缩,将带着生命密码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心跳不息,生命不止。但很多终末期心脏患者,苦苦挣扎于死亡的边缘,他们渴望拥有一颗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心脏。
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外科团队为一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移植猪心。据报道,患者已于1月13日脱离体外膜肺氧合,并从14日开始下地走路。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惊奇、兴奋、期待、质疑,人们关注着事情的发生,更期待着其后续发展。《医师报》邀请心脏移植专家、心衰专家、重症医学专家、伦理专家等对此事进行解读。
百年探索
1905年 法国医生Alexis Carrel成功地将小狗的心脏移植在大狗的颈部与颈动脉和颈静脉吻合,并首次在器官移植中缝合血管成功。虽然小狗的心脏仅跳动了2小时就因血栓而死,但是这一创举成为心脏移植的开端。
猪心移植早有先例,2018年,《自然》杂志发文就指出,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狒狒体内后正常存活195天。
中国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在1978年完成,由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等完成,患者存活了109天,在中国心脏移植上开创了先河。近年来中国心脏移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
据悉,国家卫健委批准的心脏移植中心有60余家,大概有2/3的中心仅有资质,并未真正开展手术。中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仅500例左右,平均每家不足10例。
具有心脏移植资质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其心血管外科主任杨苏民教授介绍,中心目前已经做了30余例心脏移植手术,仅2021年12月份就做了7例,手术总成功率超过90%。目前,国际上心脏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已有39年,杨苏民教授的患者最长也生存了7年。
克服两大难题
科学家们对异种器官的探索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上世纪初,就有医生曾将兔子的肾脏移植到肾脏发育不全的小孩体内。随后,其他医生们也开始从山羊、猪以及灵长类动物身上寻找人类器官的来源。这些尝试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体对异种器官的强烈免疫反应,足以让他们死亡。针对强烈的免疫反应,科学家们想出来的对策就是通过基因编辑来解决。
经过多年的探索,科学家们总结了异种器官移植要克服的两大难题:一是免疫排斥反应;二是移植器官是否存在病毒。
猪体内约有100 000个基因,而本次手术中的供体猪,在出生前曾接受过10处特异性基因改造,包括敲除3处“可能引起免疫排斥”的基因,插入6处“防止血液在心脏凝结”的人类基因,以及敲除1处“过度生长”基因。
仅改造了10处基因的猪心真的能完全适应人体的需要?其他未改造的基因真的能与人共生下去?被移植的猪心能完全发挥人体原有心脏维持荷尔蒙分泌、代谢平衡等功能?这些都是未知数。
供体困局有望解决
“中国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开展得很好,但供体是世界性问题。” 福建省立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翁国星教授表示,供体不足,是困住移植快速发展的命门。
目前很多患者因为不同的疾病需要等待不同的器官移植,有需要肝脏移植的,有需要肾脏移植的,有需要肺脏移植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主任袁宇教授表示,捐献量与需求量之间仍存在巨大的缺口,我国目前每年能顺利完成器官移植的仅1万多例,实际缺口还有150万之多。
正如杨苏民教授提及的,偌大的中国,每年心脏移植量500例左右,数以万计的患者在等待中绝望而去。杨苏民教授分析,供体不足,在心脏移植方面尤为突出,一方面脑死亡判定严格,在所有器官捐献中,心脏的贡献率是最低的,另一方面,对捐献的心脏还需二次筛选,50岁以上的心脏,大多有冠脉病变,无法满足心脏移植对“健康心脏”的要求。
作为CICU的主任,袁宇教授深刻体会着终末期心衰患者对健康心脏的急切渴求,她认为,“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为解决“移植器官荒”提供了新途径。猪的器官和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大小、体型、体重、食性、代谢均与人体相似,器官也相对低廉。
无尽的想象
“这是一件能改变世界的大事。”杨苏民教授表示,这是世界医学的一个变革性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大胆地畅想,如果异体移植成功,并且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体的大器官 如心、肝、脾、肾、肺都可以进行移植,成本低、供源足,对人类健康、生命的长度与质量,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到那时,肾脏透析的患者肾移植后就可以告别透析,不仅省去了透析的大笔费用,而且可以回归社会,创造价值,拯救一个家庭脱离肾衰竭的阴影,好好享受生活,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极大的贡献。一个器官坏了,换一个健康的器官,人类的生命是否就可以延续再延续?生命的长度可以一再续写传奇吗?
“这解决异种器官移植问题,是基因改造技术重大突破,为疾病基因研究与改造推进一大步。”翁国星教授表示,猪心移植如能获得成功,即在免疫治疗配合下,能获得远期(>5年)生存,那是一大基因技术和异种移植的重大突破。
袁宇教授认为,“猪心换人心”将成为人类历史的里程碑,催生我们无尽的想象。“异种移植”这一事件将带来更多的、积极的、提振人心的思想交流和头脑风暴,具有无限的潜力和空间。
忒修斯之船
兴奋狂热的同时,也要认清现实,冷静思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谢进生教授表示,通过基因编辑,敲除猪α-gal基因可以让异种器官逃避超急性排斥反应。但我们也还要考虑到 α-gal 仅仅是超急性排斥反应众多靶点中的一个,其他靶点会带来什么影响也还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患者的康复与排异反应是接下来关注的焦点,需要更长的存活时间以评价异种供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通过基因编辑的猪心与人体免疫系统能顺利形成嵌合体。
总之,我们现在距离异种器官成为人类器官供体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次手术为人类大器官异种移植带来了曙光。”谢进生教授说:“谁掌握了基因编辑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这是肯定的。”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伦理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李义庭教授认为,我们要思考“忒修斯之船”的问题。一只小船,它身上的木板在一块一块地全部换掉后,它还是原来那只小船吗?如果将来异种移植普及,一个人把心肝脾肺肾都换成了猪的,那这个人属于人吗?还是属于什么?
李义庭教授介绍,从总体上来说,目前世界范围内异种移植相关研究大多数都还在动物实验阶段。国外伦理学专家认为,这属于“同情使用”的范畴,当一种疾病达到了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救的程度,可以用经过了科学论证“极端办法”。从患者的角度来说,这是唯一可以满足他继续活下去的需求。
“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搏一搏了。”这种情况下,李义庭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得到伦理辩护。但患者究竟能够存活多长时间,或者说这种技术是不是真的能行,就像是“薛定谔的猫”,只有接着观察这个案例的发展情况才能知道。
李义庭教授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一定要伦理预判先行,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新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伦理预判先行绝不是阻碍创新技术的发展,而是用它来支持新科技的发展,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让新技术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同时规避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