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殿正中悬匾“渡迷津”,光绪年间旧物。下有悬塑,中为金身观音,自在坐于莲台之上,右手残损。观音殿在庭院之南,即是碑文中所称南殿,如今悬一新匾“慈航殿”。悬山顶三楹小殿,五架梁通搭前后檐用两柱,据称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揭顶重建。观音殿之十二圆觉从钟楼下穿门入寺,一个四方院落,正殿文殊殿坐北朝南,与观音殿相对,左右东西配殿,寺内诸殿宇一览无余。惠济寺原称文殊寺,据现存明嘉靖十三年(1534)碑记载,创建于唐,历宋元以来而基址犹存。明时重修,“于正殿三楹、南殿三楹、伽蓝庑二楹、东廊三楹、西廊三楹、钟楼一楹、山门三楹,倾颓者牮而整之,圮漏者翻而甍之,顾之脊瓦完固,栋宇森严,重檐高拱,足以御旁风上雨之害,张鸟革翚飞之美”,清道光年间亦有修葺,现存建筑皆为明清遗存。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

五峰山下,滹沱河东岸,练家岗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晋北村庄。

虽在正月里,村中并无多少喜庆的气氛,村头广场上只有几个孩童在玩耍。一边是空阔的舞台,对面的高台之上,正是号称原平第一寺的惠济寺。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

寺院的山门早已不存,原先的钟楼下面装上板门,勉强充当了这一角色。虽然钟早没了踪影,还好有新贴的春联带来些喜气。

就是这样一所阒静无人的乡野兰若,不知有着怎样的胜处。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

观音殿之十二圆觉

从钟楼下穿门入寺,一个四方院落,正殿文殊殿坐北朝南,与观音殿相对,左右东西配殿,寺内诸殿宇一览无余。

惠济寺原称文殊寺,据现存明嘉靖十三年(1534)碑记载,创建于唐,历宋元以来而基址犹存。明时重修,“于正殿三楹、南殿三楹、伽蓝庑二楹、东廊三楹、西廊三楹、钟楼一楹、山门三楹,倾颓者牮而整之,圮漏者翻而甍之,顾之脊瓦完固,栋宇森严,重檐高拱,足以御旁风上雨之害,张鸟革翚飞之美”,清道光年间亦有修葺,现存建筑皆为明清遗存。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

观音殿在庭院之南,即是碑文中所称南殿,如今悬一新匾“慈航殿”。悬山顶三楹小殿,五架梁通搭前后檐用两柱,据称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揭顶重建。

殿正中悬匾“渡迷津”,光绪年间旧物。下有悬塑,中为金身观音,自在坐于莲台之上,右手残损。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

本来观音像左右有童子和龙女各一尊,头顶悬塑上另有小佛像一尊,近年来被盗。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

▲童子和龙女被盗前

主尊左右到两侧山墙,环墙砌台座,座上彩塑十四尊。

左右各六尊菩萨像,为十二圆觉菩萨。唐时佛陀多罗所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有十二圆觉菩萨名号:“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8)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9)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0)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1)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2)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3)

▲西侧六尊菩萨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4)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5)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6)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7)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8)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19)

▲东侧六尊菩萨

殿中这十二尊圆觉像皆戴花冠,天衣裳裙,袒胸带项圈,坐姿各异,手势多样,但表情缺少变化,略显呆板。与长子县法兴寺宋塑十二圆觉像对比,神韵不足。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0)

▲长子县法兴寺宋塑十二圆觉像

多尊菩萨像手部都有残缺。其中还有一尊头像被割取,露出内部木架。据旧照,也是近年来所为。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1)

▲菩萨头像被盗前

在十二圆觉菩萨像外,左右山墙近窗处,各有一尊护法,西侧为文官,东侧为武将。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2)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3)

东西山墙上残存有壁画,菩萨像后绘有身光、头光,周饰火焰。文武官员像后绘有高背椅,龙头搭脑,纹饰精美。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4)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5)

在山墙高处和彩塑间隙,绘有“观音救八难”,观音菩萨或骑金毛犼、或乘莲座,浮于祥云之上,韦陀、善财童子、龙女等神祇随侍左右,下绘市井人物故事,其间点缀云石山水、屋舍舟船。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6)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7)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8)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29)

观音救八难,东西两壁各描绘四幅,东壁为白虎难、水怪难、囚禁难、劫难。西壁为海难、冤案难、恶人难、蛇蝎难。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0)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1)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2)

两壁绘画色调并不相同,西壁人物多着红衣,鲜艳夺目,似为后期补色,且人物冠冕、衣饰、铠甲上仍可见“沥粉堆金”。

而东壁色彩脱落严重,仅剩青绿色,几乎不见朱红,略显暗淡。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3)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4)

据《原平县志》记载,惠济寺观音像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遗物,依殿中格局来看,其余诸像及壁画应为一时所作,明塑明画,交相辉映,成就一座观音信仰的神圣殿堂。

文殊殿之建构传承

文殊殿坐落在宽大的月台之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青灰筒板瓦屋面。台下远观,角柱的侧脚、生起明显。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5)

檐下斗栱五踩双昂,昂嘴高厚,正心三重栱扶壁。前檐平身科在明间和次间各用一攒,明间平身科出斜栱,角科出搭角闹头昂。后檐则在稍间也用平身科。檐下所悬匾额多是新造,只有“灵应”一匾为清咸丰年间旧物。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6)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7)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8)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39)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0)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1)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2)

▲文殊殿檐下斗栱

殿内用减柱造,梁架四椽栿对前后剳牵用金柱四根。金柱置于四角,上用绰幕枋承大内额。这样,明间左右槫缝下的前后四根金柱减掉,明间次间开阔,梢间狭小,正中参拜空间扩大。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3)

▲文殊殿梁架结构

但与一般减柱造不同的是,殿内同时还用了移柱造,次间槫缝下的四根金柱又向梢间方向移动,这样做的原意是进一步扩大殿内空间。然而,愿望是美好的,实际使用后问题明显。巨大的内额不堪重负,下弯变形明显,只好在梁栿相应的位置下增加临时支柱。结果是金柱、中柱和临时支撑柱在殿内共存,显得极为杂乱。

殿中左梢间两根内柱直抵平梁,两柱略呈八角柱样,分别用字条贴着“唐朝遗柱一号”和“唐朝遗柱二号”,不知何人所书。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4)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5)

此外,右侧前金柱上还贴着“天下独一无二之神木枸杞”。这一说法来自于寺内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碑中记载:“道光二十二年冬十一月,有原平常有德者,突如其来,悬匾于大雄宝殿。人奇而问之,则曰饮柱木而疾愈。此神木之所由名也,取者频频,效者累累,拒之则绝念佛慈悲之意,任之则一柱焉当万斧之伐。于是,众议开缘以防补柱,凡有取者清捐赀财,不论贫富,不拘多寡,但随其心之愿而已。而人既沐其恩,潜消其吝,遂积数百金”。时间和姓名昭昭,事由与结果凿凿,实物同痕迹历历,民间相传,便以此为神木。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6)

综合而言,从斗栱和梁架的构件特征看,惠济寺文殊殿为明代建筑,或即是明嘉靖十三年重葺后遗存。但从减柱移柱造、大内额的使用等结构特征看,文殊殿又明显有金元时期的气息。

乡间小庙,年久失修,多是“倾颓者牮而整之,圮漏者翻而甍之”,在原有架构上的修修补补本是常事,古意犹存,细部已是当下。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7)

佛坛之上的法相端严

文殊殿正中央筑一宽大佛坛,佛坛上分布着七尊塑像。主尊文殊菩萨,正面端坐于青狮之上,右手抬起,左手放右足上,按图像惯例,左右手之间或有长柄如意。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8)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49)

青狮做止步回首状,与身侧的驭狮人顾盼相视。驭狮人头戴胡帽,标志性的络腮胡已看不出,双手残缺。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0)

文殊像右手一侧为善财童子,立于莲台之上,右臂无存,左手残缺。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1)

再向外为胁侍菩萨两尊,天衣裳裙,南面而立。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2)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3)

最外侧西侧为佛陀波利,双手合十,身略弓而立。东侧为圣老人,身子前倾,似向佛陀波利回礼。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4)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5)

佛坛之下,左右各立一天王,东侧天王髻发戴冠,竖眉怒目。西侧天王头戴战盔,双目圆瞪,嘴唇紧闭。

二天王体格强健,英姿飒爽,威武而不狰狞。在殿中诸像中可称最胜之精品。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6)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7)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8)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59)

佛坛上下这九尊彩塑,层次分明,造型流畅自然,典雅、大气,全无晚期造像的程式化。从年代上讲,很多资料称为宋塑,但从造型而言,这组彩塑与佛光寺文殊殿中的文殊七尊极为类似,结合殿宇的金元气息,或可称为金元塑像为宜。

可惜的是塑像保存不善,多有残损,最令人气愤的是,殿内两壁原有千佛阁,原有一百多尊木雕造像被偷盗一空,主尊和胁侍菩萨等五尊也惨遭枭首。如今虽已重塑,但表情呆滞,艺术水准完全无法与原作相比。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0)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1)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2)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3)

▲文殊殿塑像被盗前,图源:南山供秀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4)

在佛坛之外,殿内两角还存有两尊等身坐像,据介绍,一是为建寺而不畏寒暑赤脚化缘的济空法师,一是布施汲水助力营建的曹姑姑。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5)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6)

新样文殊之变化流布

惠济寺文殊殿佛坛之上七尊像可称为文殊七尊,这一组合与新样文殊的流传与普及密切相关。

所谓“新样文殊”,命名起源于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甬道北壁东侧的一幅文殊骑狮壁画。壁画作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图中文殊呈正面端坐骑狮相,右手举长柄如意,狮前右侧有于阗王为驭者,左侧有善财童子双手合十。壁画下方榜题有“敬画新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一躯”字样。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7)

此新样文殊与旧样相比,主要不同有三:文殊从侧面像转为正面像,驭狮者从昆仑奴变换成于阗王,没有普贤骑狮作为对称。学者们研究,这一图像的变化和八十卷华严的新译以及华严宗的兴盛有着一定的关联。而敦煌新样文殊图像的来源则是文殊信仰最为兴盛的五台山。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8)

▲敦煌220窟新样文殊壁画

新样文殊由此壁画命名,但其流布远在初唐就已开始,晚唐五代最为兴盛。在此新样流布过程中,原先的文殊三尊逐渐丰富,记载于《广清凉传》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中,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与文殊菩萨化现的老人相遇的故事被吸收,新样文殊三尊像(文殊、均提、于阗王)发展为文殊五尊像(三尊加上圣老人和佛陀波利)。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69)

▲敦煌藏经洞藏刻版印,10世纪初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0)

▲P.4049白画新样文殊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1)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中唐代彩塑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2)

▲西夏黑水城出土新样文殊菩萨像

此一组合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非常流行的图像,并随着日本僧人的入唐求法向东瀛流传。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3)

▲日本醍醐寺藏镰仓时代《文殊渡海图》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4)

▲日本镰仓时代木雕文殊五尊

在文殊五尊之外,更进一步,主尊文殊再辅以胁侍菩萨两尊就变化成为文殊七尊。五台山佛光寺内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的文殊殿中,就有一铺“文殊七尊像”,这被认为是中国新样文殊造像发展的制高点,也是最早的文殊七尊像。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5)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6)

▲佛光寺文殊殿金代文殊七尊

惠济寺文殊七尊与佛光寺文殊殿中塑像组合一致,不同的是在佛坛下又加了两尊天王像。这样的组合并非孤例,繁峙岩山寺文殊殿中有新样文殊塑像一组,虽然彩塑被盗后,仅余文殊坐骑、驭狮人、圣老人及两天王像,但从格局来看,其组合与惠济寺完全相同,同样出自金代。

文殊菩萨,一童子,一西域胡人,一北印度罽宾国僧人,一位汉装老人,二胁侍菩萨,二天王,这样的奇妙组合不知是否可称为“文殊九尊”?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7)

三面环水的仁济古寺(原平惠济寺乡野兰若)(78)

▲岩山寺文殊殿被盗的彩塑和现存的天王像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清风远播,台内台外各寺皆有文殊殿。惠济寺虽在原平,距离五台山尚有距离,且为乡野小寺,但流风所及,亦奉文殊为正殿主尊,辅以相伴之诸神,成就一堂端严,续写新样文殊的千年流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