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40回有什么不一样(红楼梦后四十回真的有红学泰斗周汝昌说的这么糟糕吗)
红楼梦后40回有什么不一样(红楼梦后四十回真的有红学泰斗周汝昌说的这么糟糕吗)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列举及解读这四点,只讲其中一些较为天才的发现及过于武断的一些论述。在大脚小脚问题上,张爱玲表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外藩买妾,两个宫人相看巧姐,“浑身上下一看,更又起身来,拉着巧姐的手又瞧了一遍,略坐了坐就走了”。只看手,不看脚,因为巧姐没裹脚。前八十回贾母看尤二姐的脚,是因为她是小脚。由此张爱玲认为曹雪芹有意识模糊作品中的满汉问题,不让读者去注意金陵十二钗是大脚还是小脚,但后四十回却有非常明显的满化倾向。只不过她证明后期满化倾向严重的几点却不足为信,即所谓“东省”是“东三省”,前八十回少用“屯”而后四十回多用“屯”,贾宝玉在第九十二回中称巧姐为“妞妞”。张爱玲的红楼研究虽不成体系,但重视细读文本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对比,再加上她又是一个具有敏锐艺术感知力的文学创作者,故而对后四十回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其中关于后四十回为他人续笔的论证,可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点:1.满汉问题;2.
引言:记得初二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写到了张爱玲读《红楼梦》,说她五岁就能分辨出《红楼梦》后四十回跟前八十回不是一个作者写的。后来读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才知道那位作者神话了张爱玲。不过这句话对当时的我产生了极大触动,因为我已经十二三岁了,也看过《红楼梦》,但似乎并未发现这本书有什么问题。
年岁渐长,重读程本《红楼梦》,发现后四十回确实跟前八十回有所背离,如从八十一回起忽然把贾宝玉应试八股提上议程,此后描写了许多贾宝玉学习八股文的场面;又如黛玉、妙玉等人的结局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贾府用了那么长时间才破败竟然一转眼就复兴了。不过程本后四十回似乎也没糟糕到那种受万人指责的地步,至少比刘心武之类现代大家续写得要好。
那么,贬低程本后四十回的说法是如何通行于众的呢?笔者找出了两个关键人物,张爱玲和周汝昌,下文便跟大家一一探讨。
一、天才女作家张爱玲感叹“红楼梦未完”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1977年,张爱玲将其系列红学论文集结为《红楼梦魇》出版,其中第一篇名为《红楼梦未完》。在《红楼梦未完》的开篇,张爱玲即这样写道: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也没深究。
张爱玲
这段话不仅贡献了“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这个金句,更是道出了张爱玲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渊源。张爱玲将《红楼梦未完》放在首位,可见她对程本后四十回的重视程度。在《红楼梦魇·自序》中,张爱玲即讲明了自己对后四十回的看法:《红楼梦》未完成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红楼梦》被庸俗化了,而家喻户晓,与圣经在西方一样普及,因而影响了小说的主流与阅读趣味。
张爱玲的红楼研究虽不成体系,但重视细读文本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对比,再加上她又是一个具有敏锐艺术感知力的文学创作者,故而对后四十回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其中关于后四十回为他人续笔的论证,可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点:1.满汉问题;2.宝玉教育场景;3.艺术格调;4.贾府众人的结局。
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列举及解读这四点,只讲其中一些较为天才的发现及过于武断的一些论述。在大脚小脚问题上,张爱玲表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外藩买妾,两个宫人相看巧姐,“浑身上下一看,更又起身来,拉着巧姐的手又瞧了一遍,略坐了坐就走了”。只看手,不看脚,因为巧姐没裹脚。前八十回贾母看尤二姐的脚,是因为她是小脚。由此张爱玲认为曹雪芹有意识模糊作品中的满汉问题,不让读者去注意金陵十二钗是大脚还是小脚,但后四十回却有非常明显的满化倾向。只不过她证明后期满化倾向严重的几点却不足为信,即所谓“东省”是“东三省”,前八十回少用“屯”而后四十回多用“屯”,贾宝玉在第九十二回中称巧姐为“妞妞”。
此外张爱玲受曹贾互证思想影响颇深,特别喜欢将贾府与曹府联系在一起,如关于元妃之死:他是否太熟悉曹家的事,写到这里就像冲口而出,照实写下四十三岁?关于秦可卿之死,张爱玲也这样认为:续书者屡屡为贾府开脱罪责,他试图撇清秦氏与贾珍的乱伦之嫌。可见张爱玲并不认为高鹗是续书者,或者说高鹗之前还存在一位与曹家亲近的叙述者。
当然,张爱玲虽在序言中讲到“狗尾续貂如附骨之疽”,但在《红楼梦未完》中她却并未完全否定后四十回。如谈到结尾处贾宝玉拜别贾政时,张爱玲这样称赞道:确是神来之笔,意 境很美……别钗赶考,辞父遥拜,这两场还有点催泪作用,至少比一切其他的《续红楼梦》高明。
可见张爱玲对后四十回虽存在一定偏见,但还未到完全否定的态度。但红学泰斗周汝昌,对后四十回持的却是完全否定的态度。
二、红学泰斗周汝昌彻底否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早在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中,周汝昌把高鹗称作是有丑恶嘴脸的败类,并且号召道:我们该痛骂他,把他的伪四十回赶快从《红楼梦》里割下来扔进纸篓里去。1980年,周汝昌整理出了一条乾隆、和珅与高鹗之间的线索,在《红楼梦“全璧”的背后》一文中公布道:续书是乾隆、和珅定下计策,用重金延请高鹗捉刀,将曹雪芹一生呕心沥血之作,从根本上篡改歪曲。到了2003年,周汝昌更是将高鹗称为民族罪人,在《红楼夺目红》一书说:高鹗续书中华文化史上一桩最大的犯罪!伪序使雪芹这一伟大思想家在乾隆初期的出现横遭掩盖扼杀,使中华民族思想史倒退了不啻几千几百年。
周汝昌
《红楼梦“全璧”的背后》一文由乾隆下令采购群书的一道谕旨说起,指出《红楼梦》被这场大规模的文化禁毁运动改变了命运:乾隆皇帝的这道谕旨,严重地影响了《红楼梦》的命运,使我们百世之下深深叹恨。废了极多笔墨交代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后,周汝昌拿出了两条笔记,一条出自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一条出自陈镛的《樗散轩丛谈》。
赵烈文《能静居笔记》引及宋翔凤的那一条曾这样记载道:谒宋于庭丈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坤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这段话说的是乾隆的末年,是和坤把《红楼梦》进呈上去,乾隆皇帝不但看了而且给了好评,于是后人也跟着《红楼梦》当作明珠。
程乙本
陈镛的《樗散轩丛谈》载:然《红楼梦》实才子书也……乾隆五十四年春,苏大司寇家因是书被鼠伤,付琉璃厂书坊抽换装钉,坊中人籍以抄出刊版刷印渔利,今天下俱知有《红楼梦》矣……《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第原书仅止八十回,余所目击,后四十回乃刊刻时好事者补叙,远逊本来,一无足观。这段话可以证明后四十回确实由人补叙,但原文中说的只是“刊刻时好事者补叙”,周汝昌却因苏大司寇(刑部尚书苏凌阿)是和珅亲戚,将续书与和珅联系起来。又因高鹗于和珅充当卷官的乾隆六十年中进士,将和珅与高鹗联系起来。
高鹗因此成为周汝昌笔下的文化罪人,但笔者认为这是不公道的。综观周汝昌的论证,捕风捉影牵强附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再者,从后四十回文本的角度出发,似乎也不能支撑周汝昌先生关于“后四十回乃是和珅授意高鹗续书”的论断,贾府被抄后引出“成则公侯败则贼”、“树倒猢狲散”的感叹,难道和珅想让乾隆看到这样的文字吗?
和珅画像
此外,后四十回所揭露的黑暗官场不在前八十回之下,如郝家庄交租遭抢一事:
十月里的租子,奴才已经赶上来了。原是明儿可到,谁知京外拿车,把车上的东西,不由分说,都掀在地下。奴才告诉他说是府里收租的车,不是买卖车,他更不管这些。奴才叫车夫只管拉着走,几个衙役就把车夫混打了一顿,硬扯了两辆车去了……
难道,这也是在和珅的授意之下写的吗?
结语:
当年考证派大师俞平伯也曾激烈攻击《红楼梦》后四十回,但他晚年却这样说道: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
胡适先生也并未全盘否定后四十回,他这样说道:我们平心而论,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 。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 ”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笔者认为,第九十六回“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等都是极精彩的篇章,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为《红楼梦》增色不少。当然续本最大的意义还是,它真正令《红楼梦》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起来,这是保全《红楼梦》之功。
参考文献:
- 张爱玲 《红楼梦魇》
- 曹雪芹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 曹雪芹 《红楼梦》(高鹗续)
- 王湜华 《红学才子俞平伯》
- 宋广波 《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
-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证》
- 周汝昌 《红楼夺目红》
- 周汝昌 《红楼梦“全璧”的背后》
- 王昌定 《读<红楼梦>“全璧”的背后》——与周汝昌同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