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明眼中的青岛(吴正中镜头下的青岛)
王庆明眼中的青岛(吴正中镜头下的青岛)在四方路上,留存着目前青岛最集中的里院建筑群,这些大大小小的合围式建筑以两层居多,与其他主要街巷一样,基本都是上层住人,底层经商。历经风雨沧桑的老里院,是生活在这里几代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四方路一带,更是成为青岛传统市街生态模式的代表,而其中的“骏业里”就是这片老街区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里院建筑。“骏业里”门前,晾晒的鲅鱼,腌鲅鱼是老青岛人的习俗之一,2013年。曾经的四方路,不但是岛城历史发展与商贸繁荣的一个代表,更是老青岛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那条记载着繁华喧嚣的老街、那一座座承载时光轮转渐显斑驳老里院,就是众多老青岛人平凡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凝练了无数岁月沧桑。四方路也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里院街区,在岛城的城市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历史价值。在青岛颇有名气的四方路18号“骏业里”外景一角,2005年。“骏业里”旧时留痕,2005年。
为了留住城市记忆,近几年里,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与著名摄影家吴正中老师开始联袂编发青岛城市记忆回顾图文。先后记录下了诸如幸福楼、波螺油子、崂山大院、胶州路、高密路、聊城路、辽宁路、上海路、第三公园等饱含老青岛城市情感的老街、老建筑的变迁,当这些曾经浓缩着老青岛独特城市风貌的老街建筑重现眼前时,依旧会勾起无数老青岛们各种难忘的回忆。
自本周开始,公众号用上中下三篇篇幅编发吴正中老师的最新图文《吴正中镜头下的青岛·记忆四方路【上篇、中篇】街道·市井(1、2),(下篇)院落人家。几十张精彩照片,感怀回望大鲍岛老街四方路的难忘时光。
记忆四方路——院落·人家
上世纪10年代,四方路街景。(资料照片)
曾经的四方路,不但是岛城历史发展与商贸繁荣的一个代表,更是老青岛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那条记载着繁华喧嚣的老街、那一座座承载时光轮转渐显斑驳老里院,就是众多老青岛人平凡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凝练了无数岁月沧桑。四方路也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里院街区,在岛城的城市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历史价值。
在青岛颇有名气的四方路18号“骏业里”外景一角,2005年。
“骏业里”旧时留痕,2005年。
“骏业里”门前,晾晒的鲅鱼,腌鲅鱼是老青岛人的习俗之一,2013年。
在四方路上,留存着目前青岛最集中的里院建筑群,这些大大小小的合围式建筑以两层居多,与其他主要街巷一样,基本都是上层住人,底层经商。历经风雨沧桑的老里院,是生活在这里几代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四方路一带,更是成为青岛传统市街生态模式的代表,而其中的“骏业里”就是这片老街区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里院建筑。
“骏业里”院内一角,2003年。
“骏业里”走廊,母亲为吃苞米的女儿梳头,院内房屋面积都比较小,2005年。
“骏业里”建于1936年,设计者为刘铨法,也是大师民居设计的经典之作,建筑面积3186.26平方米,其长62米,应该是岛城最狭长的里院建筑,这里也被称为“一线天”,其中在当时颇为前卫设计的大户型,以及内院三座楼梯的规划也是非常特别,在影视以及照片的特殊视角镜头下,场景很是震撼。
“骏业里”,隔着过道在走廊两边聊天的孩子,2005年。
“骏业里”,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摄影师的两个儿童。2005年。
“里院”凝聚着老青岛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情感,老里院就像一篇沉浸生活气息的传记小说,充满了市井的味道,是一种最淳朴的生活、有着最接地气的味道,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有着老青岛真正的惬意生活。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市民不断融入,这种沿袭近百年的传统市井生活状态已开始渐渐没落。这其实也体现在一种文化得渐失,一份人情味的没落。那种最淳朴自然的市井生活旧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照片上一窥了,那将是一份记忆深处最初、最真挚的感动。
“骏业里”,几乎家家户户天气好的时候都洗衣物,楼上楼下被晾晒的被单衣物,似乎搞得密不通风,2013年。
“骏业里”,凉在过道中间上床单,2005年。
四方路上的“里院”生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岛人,这里不但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一个个愈显杂乱的院落里,人们就这样友善和平地共处着,年深日久建立了一种深厚淳朴的感情。无论是春夏秋冬,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烙印着四邻们的深情厚谊,每个晨昏中都有着欢声笑语的传出。当然,这里更少不了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奏鸣,缺不了孩子哭叫、大人吵骂的不和谐音符......,这就是五味俱陈的“里院”生活。
清晨的28号“平和里”里院,2013年。
28号“平和里”院内洗衣物的女士。老院往往仅有一个公用水龙头,居民为用水方便,各自接装供水管。2013年。
四方路28号“平和里”,与周边的里院一样,这里每个院里基本住着十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人,每家拥挤在十几平方米的面积里,里院的人们使用着公用厕所,共用的水龙头,就是在这杂乱的院落里、在这狭窄的小屋里,共同的屋檐下,演绎着一代代岛城最普通群体的生活状态。
19号“平康东里”院内一角,一户办喜事的人家将楼梯两旁扶柱包上红纸,2013年。
雪后,19号“平康东里”院内平台一角,2013年。
四方路19号“平康东里”,位于四方路与易州路交叉口,建筑形式属于青岛最独特的里院布局风格,具有鲜明的里院特征。传说当年在相邻的“平康五里”创建妓院、号称岛城第一名妓的于小脚就曾住在“平康东里”右侧的里院。
四方路“骏业里”东门,一位租房女士在等待室友。老院里90%以上房屋都租赁给了外地来青人员,2010年。
28号院内的徐女士陪女儿吃早饭,2010年。
36号“平业里”院内的母女俩,2008年。
四方路36号“平业里”,也在这次的片区改造更新范围内。这些老里院寒来暑往间养育生活了几代人,也包括近些年里陆续搬入的新市民房客。对于很多人来说,四方路已不仅仅是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时代,一段记忆,虽然很多人已经不住在这里,但那些过往的记忆,已深深烙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42号院内,2009年。
42号内,晾晒衣服的女士,2009年。
49号“九如里”,苏照伍和刘静辉夫妇,2008年。
49号“九如里”,苏照伍的家,临摹的西方名画和东方信物共处一角,2008年。
位于四方路与博山路交界的“九如里”,建成于1932年10月。“九如”之名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
施工人员正在对49号“九如里”门脸进行维修,2012年。
四方路一带的里院建筑尽管外观保留了大致的原貌,但在内部结构、建筑细节等方面已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长期得不到修缮与保护,历经百年的里院大都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近些年有关部门的历次修缮,也几乎全部是做一下外部美观性装饰,以及安全性加固,其内部居住条件较差,生活环境更已是非常糟糕。
人去楼空的49号“九如里”的老屋余温,2013年。
36号“平和里”院内的老屋余温,2021年。
大雨中的18号“骏业里”,此时“骏业里”开始修旧如旧工程。但是,所有的里院改造后,都将改变其原先的居住功能。2017年。
曾经的繁华早已退去,如今的四方路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蓬勃生机。或许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住历史传统的底蕴才是最好的结局。亦如四方路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规划设想,力争让老城区既有“烟火气”、更富生命力。做好对青岛里院的保护性规划利用,将里院的复兴打造成青岛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本组图文照片由吴正中老师授权提供,如需转载使用照片需联系作者同意,侵权必究!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