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甲钴胺的疗效和副作用(一文读懂甲钴胺)

甲钴胺的疗效和副作用(一文读懂甲钴胺)3、甲钴胺可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促进髓鞘的形成(磷脂合成),恢复神经键的传达延迟和神经传达物质的减少。2、甲钴胺较维生素B12(氰钴胺)更易易转移至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从而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与维生素B12相比较,甲钴胺和腺苷钴胺肌注或者口服进入血液后,不需要经过体内代谢转化,即可直接发挥作用。甲钴胺为维生素 B12 的甲基活化制剂。根据药品说明书,甲钴胺的药理作用整理如下:1、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甲钴胺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B12,又名钴胺素或氰钴胺,是B族维生素中第12种被发现的维生素,所以被命名为维生素B12,在造血、神经系统以及其他依赖B12的代谢过程中十分重要。事实上,维生素B12家族成员众多,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只有其中四种:氰钴胺、甲钴胺、腺苷钴胺和羟钴胺。它们具有相同的母核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图中红色框中取代基团的不同,如图1所示。

甲钴胺的疗效和副作用(一文读懂甲钴胺)(1)

图1. 维生素B12的结构式,氰钴胺:R=氰基;甲钴胺:R=甲基;腺苷钴胺:R=5’-脱氧腺苷;羟钴胺:R=甲基

维生素B12在自然界中由微生物合成(植物中不含维生素B12),长期素食人群存在缺乏维生素B12风险。维生素B12本身没有活性,在体内代谢为甲钴胺、腺苷钴胺和羟钴胺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临床常用的维生素B12(氰钴胺)实际上是一种前体药物,肌注或口服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储藏在肝脏中、另一部分进入细胞后转化为甲钴胺、腺苷钴胺、羟钴胺,体内过程如图2所示。

甲钴胺的疗效和副作用(一文读懂甲钴胺)(2)

图2. 维生素B12的体内过程

与维生素B12相比较,甲钴胺和腺苷钴胺肌注或者口服进入血液后,不需要经过体内代谢转化,即可直接发挥作用。

甲钴胺为维生素 B12 的甲基活化制剂。根据药品说明书,甲钴胺的药理作用整理如下:

1、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甲钴胺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起重要作用。

2、甲钴胺较维生素B12(氰钴胺)更易易转移至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从而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3、甲钴胺可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促进髓鞘的形成(磷脂合成),恢复神经键的传达延迟和神经传达物质的减少。

4、甲钴胺可促进正红血母细胞的成熟、分裂,改善贫血血像。

腺苷钴胺,又称腺苷辅酶维生素B12,是维生素B12的活性辅酶形式之一。根据药品说明书,腺苷钴胺的药理作用整理如下:

1、腺苷钴胺是细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辅酶,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与甲基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

2、参与三羧酸循环,对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可使巯基酶处于活性状态,从而参与广泛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

3、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为完整形成神经鞘脊髓纤维和保持消化系统上皮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因素。

维生素B12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1、甲钴胺和腺苷钴胺均为维生素B12的体内活性产物,是DNA合成过程中的重要辅酶,在体内参与核酸合成。

2、维生素B12缺乏,可造成细胞内DNA合成速度减慢,而胞浆内RNA合成所受影响不大,导致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发育不平衡,细胞体积增大,形成巨幼变。巨幼细胞大部分在骨髓内未成熟就被破坏,产生贫血。

3、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鞘膜脂质的合成,以维持有髓鞘神经纤维功能完整,缺乏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药品说明书,甲钴胺注射液腺苷钴胺注射液/片均可用于周围神经病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而甲钴胺片/胶囊仅用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甲钴胺与腺苷钴胺在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方面各有侧重点,甲钴胺侧重周围神经病变、腺苷钴胺侧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与腺苷钴胺相比,甲钴胺容易到达神经元细胞的细胞器中,从而促进细胞髓鞘的产生,对神经组织具有更强的传导性。因此,甲钴胺修复神经元细胞的功能会更强,可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

2021年版《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推荐:甲钴胺较非活性维生素B12更易进入神经细胞内,对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推荐用法:甲钴胺针剂500-1000μg/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2-4周,其后给予甲钴胺片500μg,每日3次口服,疗程至少3个月。

(2)腺苷钴胺进入患者体内,会直接进入线粒体中参与血红素的合成,进而控制患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症状。而甲钴胺治疗患者的巨幼红细胞型贫血,需要进入患者的线粒体内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腺苷钴胺后发挥作用。因此,腺苷钴胺在治疗巨幼红细胞贫血方面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

(3)目前,甲钴胺片/胶囊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且尚无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

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

[1] Guidelin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 (2015)].[J].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5 50(6).

[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脑与脊髓损害专业委员会.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8 17(1): 2-9.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等. 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11): 877-882.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9): 684-709.

[5]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 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 51(6): 403-408.

[6] 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糖尿病足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9 17(10): 868-873.

[7]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J]. 药品评价 2017 14(5): 5-12.

[8]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 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06): 540-55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