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解密三块广告牌女儿被奸杀后母亲内心的愤怒(带你解密三块广告牌女儿被奸杀后母亲内心的愤怒)
带你解密三块广告牌女儿被奸杀后母亲内心的愤怒(带你解密三块广告牌女儿被奸杀后母亲内心的愤怒)一首哀愁的爱尔兰歌谣《Last rose of summer 》(夏日最后的玫瑰),唱出了这个小镇的不安宁。—— 剧透解析开始 ——马丁.麦克唐纳擅长塑造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并敏锐洞察社会的极端事件,从而把人物的多面性展现出来,最终探讨愤怒,救赎,暴力的哲学。《三块广告牌》的黑色幽默,在每一个角色说出一段笑梗的背后,都隐藏着血淋淋的丧,我们看的时候虽然也会笑,但笑过之后心里却透着刺骨的冷。这样好的电影,为了不让大家错过任何闪光点,大聪再一次自虐拉片,全面解构《三块广告牌》的主要人物。
《三块广告牌》无论从扎实的剧本,导演的风格,演员的表演,阐述的主题,发人深思的结局,都能直插人们的内心。
就连影片的电影原声,吉他简单弹奏的几个旋律,每根弦蹦出的音符,都能直撩你的泪腺(2018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声提名)。
电影的导演,是好莱坞金牌编剧兼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知名作品《杀手没有假期》,《七个神经病》,让他的黑色幽默风格发扬起来,得到大家的打CALL。
马丁.麦克唐纳擅长塑造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并敏锐洞察社会的极端事件,从而把人物的多面性展现出来,最终探讨愤怒,救赎,暴力的哲学。
《三块广告牌》的黑色幽默,在每一个角色说出一段笑梗的背后,都隐藏着血淋淋的丧,我们看的时候虽然也会笑,但笑过之后心里却透着刺骨的冷。
这样好的电影,为了不让大家错过任何闪光点,大聪再一次自虐拉片,全面解构《三块广告牌》的主要人物。
—— 剧透解析开始 ——
一首哀愁的爱尔兰歌谣《Last rose of summer 》(夏日最后的玫瑰),唱出了这个小镇的不安宁。
这首歌谣在影片中唱到的歌词有:
'T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夏日最后的玫瑰
Left blooming all alone 独自孤单的绽放
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所有美丽的伙伴
Are faded and gone.都以凋零谢落
No flower of her kindred 既没有同族的花卉
No rose bud is nigh 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花苞
To reflect back her blushes 来一同撒娇
Or give sigh for sigh.或是一起叹息
这歌谣是爱尔兰诗人托马斯摩尔的诗,所以歌词每一段的最后一词,都有押韵。
电影歌词唱的第一段中“alone gone nigh sigh ” 分别押韵。翻译出来就是“孤独,离去,贴近,悲叹。”
电影开场在雾气荒野中,耸立着三块广告牌,再配上《The last rose of summer》第一段,就传唱着一种史诗感的悲凉,拉开了莎士比亚式悲剧序幕。
破旧三块广告牌中,有旅游广告,咖啡广告,婴儿用品广告等,他们像曾经小镇幸福繁荣的记忆,同时也暗示着如今现实的荒凉,悲情闹剧的开始。
一位母亲,米尔德丽德,几个月前,她女儿就在这个广告牌下,被强奸后烧死,至今案件杳无音讯。
这位母亲看着这个广告牌,咬着自己手指,沉思良久。不要小看这个画面,这是第一次表现这位母亲内心的写照,因为她内心的善意与愤怒,还在摇摆。
但最终,她踩下油门,开向做出决定的方向——广告牌的公司。
她和广告老板谈下这三块广告牌,用愤怒和怨责,直指警方对她女儿奸杀案的不作为。
很多公号都注意到,他们在谈论广告牌具体内容时,米尔德丽德在窗台帮一只昆虫翻身的动作,说明了这位愤怒母亲内心深处的柔情似水。
这是一个很好的具象侧面描写,但大聪带你们看个更深层次的——
起初母亲坐在车里看广告牌时,披着头发,和一般美国妇女没什么区别。
之后来到广告公司,扎起头发,中性打扮,开始向人物刚硬一面转型。
生意谈妥之后,三块广告牌涂成血红色,事已至此。
这一天米尔德丽德的形象,在工装连体服基础上,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匹配了广告牌的血红色,最重要的是,她带起了一块头巾,并接受电视的采访。
这块头巾让人想到了一部电影《猎鹿人》,影片中的人物Nick,也带着类似的头巾,最出名的场景,是他带着这块红色头巾玩俄罗斯转盘,这是一场人生的赌博。
米尔德丽德在三块广告牌启用以后,也带上了头巾,说明她清楚自己如同玩一场人生的赌博,而且随时做好社会对她反击的准备。
这位母亲的形象,在开头几段的出场,已经暗示着她对的社会的抗争,一次比一次剧烈。
第一个正面对抗,来自警长威洛比的登门拜访。
他们据理力争,威洛比试着对她解释案件的信息量太少,没有匹配的DNA证据。
米尔德丽德居然建议,让镇上八岁以上男性抽血验DNA,最后干脆说,最好所有男人一出生,就把DNA存入数据库,只要一出事,拿出来一对照,犯事匹配者即杀之。
她的这番脑洞建议,堪称未来科幻大片剧情。
此时威洛比发现,对话到这里已经聊不下去了,这位母亲把互相理解抛到脑后,把蛮狠的问责摆在他面前,要的不是一个说法,要的是一个近乎不得达成的真相。
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米尔德丽德这么做,是对女儿愧疚的一种表现,她逼着自己不要去忘记,要保持对世间的愤怒,而这种愤怒因为没有真相无处安放,从而转移愤怒给警方。
之后威洛比说自己得了癌症,本以为是一个杀手锏,但却没曾想米尔德丽德已经知晓,并用不近人情的话语回击了威洛比。
在此大家注意一个小细节——
米尔德丽德在怼回威洛比癌症的事情之后,身体不由自主的荡起了秋千,按理说这么一位强悍的母亲,不会突然少女心泛起荡秋千,这只能说明,她此时在伪装自身的轻松。
因为她也清楚自己这么说很过分,但她情愿这种不近人情,如果能转化成警方办案的动力的话,她可以让全世界人都恨她。
大聪看到此时女主这么细微动作的表演,内心赞叹演技完美。
第二个正面冲突,来自于神父的不请自来。
神父自认为代表了民众,来向米尔德丽德“讨伐”,暗示她撤掉侮辱警长的广告牌。
米尔德丽德也不甘示弱,直接拿宗教开刷,把基督教比喻成恶痞流氓帮派,把神父比喻成帮派头目成员,只要一人有罪,是否全盘共犯。
这暗示了米尔德丽德是无神论者之外,也说明了她反感宗教中的绝对正义,从而引出影片对宗教神圣性的探讨。
在全球,西方宗教可以说撑起了西方传统文明的旗帜,一直屹立不倒。
但近来很多现实的案件,以及很多电影纪录片的揭露,让我们发现少数带着神职身份的人,有着性侵的控诉但却没有被法律制裁的事件。
影片这段米尔德丽德回击神父的话,点亮了现今问题的存在。
语言性的冲突,很快变成了肢体上的暴力.
米尔德丽德去看牙医的时候,连牙医都反感她广告牌的做法,当牙医表明立场时,却被她钻破手指。
很快她被传讯回警局问话,和警长再一次就广告牌进行对峙。
在对峙中,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调侃了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调侃了美国牙医,还有引出米尔德丽德的前夫等等。
短短几个来回的对话,不光关注了当下美国的一些敏感问题,还为接下来的前夫登场埋下伏笔,这样精炼的台词太精彩了。
就在他俩还没争出胜负之时,警长威洛比因为癌症,一口血喷到米尔德丽德脸上。
此时两人都蒙圈了,转而剧情来了180度大转弯。
米尔德丽德坚硬无比的内心,瞬间被脸上的血迹软化,她心中的善良被唤醒,并急忙去叫救护车。
这算是影片第一次对米尔德丽德正面的描写,光这一个举动,就让观众对她之前做的那些事,统统讨厌不起来。
如果说这些冲突来自外部,那么儿子对她的不支持,则是米尔德丽德没办法用愤怒去回击。
因此她选择保持沉默,但儿子的愤怒,让她想起了她和女儿最后的对话。
她想到了她和女儿死前的争吵,正因为米尔德丽德不愿意借车给她女儿,从而多少间接导致女儿的死。
而且在他们母女俩最后对骂的时候,米尔德丽德还诅咒她女儿在半路被强奸。
内疚,自责,后悔,又一次侵蚀着这位无助的母亲。
大聪看到这里其实有一个猜想,觉得米尔德丽德最后那句诅咒女儿的话,其实不是真的,是她因为过于内疚,给自己拷的枷锁。
因为当她女儿死了以后,她回想起自己过往对女儿的种种,认为自己离一个称职母亲的距离,还很遥远。
因此她变本加厉的幻想,以达到对自己最大程度的自责,从而让自己一辈子生活在痛苦的惩罚中。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这段回忆母女最后那句争吵,也可以是真实发生的,只是说如果真的说过那句话,未免剧本在台词的设计上,也太故意捏造巧合了,反而变得不高级。
接下来米尔德丽德前夫的造访,让观众了解了她的性格为何如此愤世嫉俗.
他们一家人在三言两语之间,就能掀桌子,掐脖子,拿刀架脖子,好不热闹,看得19岁进屋上厕所的前夫女友,语无伦次。
是的,这样一个暴力家庭,造就了米尔德丽德冷眼看世界,出口成脏,对儿女不问不顾的性格。
因为她认为,只能用这样的姿态,站在这样冷漠暴力的家庭,才能保全自己。
但很快,他们一家人安静的摆好掀掉的桌子,说起了感人忏悔的话语,那个时刻,他们又是多么的软弱。
随着影片的进展,对米尔德丽德内心脆弱的写照越来越多。经过前面大大小小的冲突之后,她终于有闲情去到三块广告牌下,种下一些红色的花和植物。
这个举动,是一种纪念的象征。一来这是女儿惨死的地方,二来广告牌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此时的神来之笔,是一头百尾鹿悄然来到了米尔德丽德身旁。
这位母亲看到这头美丽的鹿,想起了自己的女儿,于是开始喃喃自语,她的经历告诉她,这不是女儿的转世,但她多么希望此时转世这种事是真的。
一番自言自语之后,看着远去的白尾鹿,米尔德丽德终于没能抵挡对女儿的思念,她抱头痛哭,嘴里还念叨着女儿的名字。
影片到这,把米尔德丽德善恶,柔情和暴力的性格,完整的立了起来。
但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都认为,故事的矛盾就此说完的时候,在原本没解决的矛盾里,又突然迸发出新的矛盾,这个新矛盾,就是警长威洛比的自杀。
这也是大聪觉得这剧本牛逼的地方。在故事主线矛盾还没有解决的时候,主体矛盾里自发产生一个矛盾事件,让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都猝不及防。
警长威洛比自杀的新闻一爆出,小镇上的民众,由最早对米尔德丽德的同情,转变成对她的唾弃。
就连她儿子上学的学校,也有人对他们家车子扔饮料。
陌生人来到她打工的店,正面用她女儿的奸杀案刺激她,羞辱她,甚至想要摧毁她。
可以说,米尔德丽德因为警长威洛比的自杀,引起了众人的公愤。
这讽刺了什么,像不像今天不明真相的网络暴力(大聪深受其害),像不像今天吃瓜群众追踪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墙头草一样东倒西歪?
于是,“群众”的暴力需要一个发泄口,作为威洛比跟班的狄克森,拿广告老板出气,把广告老板打个半死,直接从二楼扔下去。
因为在狄克森单纯的脑子里,认为追根到底,是广告老板一开始“鬼迷心窍”,才让广告牌贴出来。
此外,她前夫喝醉,干脆把广告牌给烧了,一了百了。
米尔德丽德正好在回家路上,看到了燃烧的三块广告牌,她奋力抢救,因为这是她和她女儿唯一的精神连接。
广告牌的烧毁,也烧到了米尔德丽德的内心,她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拿汽油瓶烧掉无用的警察局,以示抗议。
这一幕非常震撼,也是影片中米尔德丽德人性恶的爆点,但看到她烧警局的时候,大聪反而想掉眼泪,这是多么扭曲的母爱,让人既同情又无奈。
这种感觉,不禁让大聪联想到了《权力的游戏》中的瑟曦,她在连续死掉大儿子乔里佛和女儿弥赛拉之后,为了保全第三儿子的母爱,不惜与全世界为敌,炸掉整个大教堂。
当然,《三块广告牌》不是复仇之路,米尔德丽德虽然怒火中烧,但她并没有变成十恶不赦的坏人,她在烧警局之前,还是一再打电话确认里面没人才放火。
但剧情的矛盾又一次升级,狄克森在警局里被大火烧伤。
当米尔德丽德看到狄克森在逃离火场的时候,还拿着她女儿的案件资料。
这一次的她,真的束手无策了,复仇的怒火,让她开始变得茫然,她仿佛掉进一个复仇的深渊无法自拔,但这个深渊并没有通往她女儿真相的出口。
但往往当事件把主角推向最底深渊的时候,就是见证主角性格弧度转折的时候。
《三块广告牌》进行到这,米尔德丽德由开始对外界的问责,到抗争,到报复,在暴力中,她正在迷失自己。
而这一切缠绕在米尔德丽德心中的混乱,在一次晚餐中,被她的前夫一语击中,准确的说,是被前夫的女友看到的一句话击中,她前夫说——
愤怒,将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这句话可谓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整个广告牌事件由米尔德丽德一人愤怒而起,然后转到多人的愤怒,多人的愤怒而后再投射回到她自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让米尔德丽德变成了可怜但不可爱的人。
难怪在晚餐时,一直喜欢她的侏儒詹姆斯也无奈的对她说——
你以为你是谁?
从来不会笑的广告牌女士,
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一句好话,
大晚上还去烧警察局,
所有的种种,又一次点醒了米尔德丽德内心的善,而这一次,她对前夫感情给予了祝福,虽然还没放下女儿的案件,但米尔德丽德开始试着放下以前愤怒的自己。
之后狄克森追查到了嫌疑人,本以为案件终于要尘埃落定,但现实的玩笑,再一次讽刺了这个残酷的社会,那个嫌疑人,不是这次奸杀案的真凶。
影片的最后,结束在米尔德丽德,和狄克森一起去往嫌疑人家的方向。
最后他们是以暴制暴,杀掉一个毫无证据的人?还是放下过往,开向未来,重新面对生活呢?
大聪更愿意相信后者,并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而是影片中的母亲米尔德丽德,在经历了这么多人生悲剧和愤怒之后,她开始选择放过自己,放过这个操蛋的世界。
注意大聪的用词,是放过,而不是原谅。
米尔德丽德或许并没有原谅这个周遭的世界,但她试着不再使用愤怒,把愤怒掩埋起来,而对于女儿的爱,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忆会模糊,但那是因为思念的缘故。
就如片尾歌曲《Buckskin stallion blues》(鹿皮种马蓝调)所唱的——
I heard her cry on a summer storm
我在夏季风暴听到她的哭声
I loved her but she did not know it
我爱她,但她不知道
So I don't think about her anymore
所以我不想再想起她了
…….
If I had your love forever
要是你的爱能永远
Sail into the light of day
我将驶向光明的一天
这首歌很好的诠释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车上的两个人,各自怀揣着对世间的愤怒和爱,驶向光明的一天。
一位好好警长,深受小镇居民爱戴,同时也是这次三块广告牌的问责人。
看电影中的人物,最重要是看该人物的第一次出场。
威洛比的第一次出场,是接一个电话,他当着孩子的面,在电话中就粗话连篇,但转头就对孩子道歉。
这样一个生动的表演,马上就能反应威洛比粗犷,但又不失温柔的形象。
在影片中,威洛比在工作中处处照顾狄克森,并在小镇上也树立着一个好警长的形象,在生活中,他是一个能让老婆性福的好丈夫,也是一个能逗小孩开心的好父亲。
在这次奸杀案中,他已竭尽全力,但依然毫无收获。
就在他快要退休之时,还遭受了名誉上的问责。
更重要的是,他得了癌症。
但即使这样,当米尔德丽德弄伤牙医之后,威洛比完全可以把她关起来,但威洛比却选择放过米尔德丽德。
威洛比在生命最后的阶段,他或许看得比任何人都要淡,淡掉功名利禄,淡掉愤怒仇恨。
他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和家人一起团聚,陪孩子钓鱼,和爱人做爱做的事。
也就在那一晚,他带着美好记忆的一天,撒手人间,在马厩中自杀。
死的时候还不忘留下三封信,给妻子,给米尔德丽德,给搭档狄克森。
换个角度理解,其实这三封信,也是威洛比自己写给自己写的信,分别的含义是:
第一封信是他看待人间的情(妻子儿女),
第二封信是他看待人间对自己误解(广告牌事件),
第三封信是他对人间的爱(开导狄克森)。
狄克森内心其实正直,纯良,仗义,但同时也有恋母情节,是位易怒的种族主义者。
如果说警长是先知先觉的人,那么狄克森就是后知后觉的人。
他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太表面,从而闹出很多笑话,最终这些黑色的幽默,把自己的饭碗都丢了。
在威洛比死后,他选择用愤怒发泄,而发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跑到对面的广告公司,痛打一顿广告老板。
而在收到威洛比的信之后,他又“浴火重生”,通过自己和嫌疑人肉搏,刮下了嫌疑人的皮屑,用来做DNA对比。
一切事情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但现实的残酷就是把他们的希望燃起,又冷冷的吹灭。
这种对现状的失望,就如狄克森最后和新警长对话那样,他还给警徽的那种决绝,没有一丝的留恋。
最后狄克森在和米尔德丽德驶向远方的车中,他们两人表情都已不再愤怒,不为彼此所做的事情愤怒,不为广告牌事件愤怒,不为这个社会而愤怒。
因此,他们也不会再为想去杀掉嫌疑人愤怒。
因为有两大男配左右呼应,广告老板的戏份并没有很多,但大聪依然觉得很出彩。
广告老板的第一次出场,当时他正在看着一本书,叫《好人难寻》,这本书其实是由很多关于邪恶,救赎的短片故事组成。
《好人难寻》讲述了祖母一家外出旅行,途中碰到了祖母年轻时就认识的逃犯,最后祖母一家惨遭复仇般的杀害。
《好人难寻》中的人性并不正面,但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愤怒,复仇和道德上的探讨,广告老板看的这本书,映射到他身上,则是他在愤怒面前,学会了宽恕。
所以当他被狄克森打得进医院后,发现他的新病友是烧伤的狄克森,他选择了宽恕。
导演在处理狄克森和广告老板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都是语言和肢体上的暴力对抗。
所以医院这场戏,导演是想通过伤痕累累的两个人,让观众看到暴力的无用和丑陋,让观众了解暴力和愤怒,其实可以用一杯果汁化解。
另外,影片中的侏儒詹姆斯,也侧面描写类似他这样的特殊人群,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正常生活的现状,是多么的艰难。
还有米尔德丽德的前夫,儿子,威洛比的妻子等等,每一个角色虽然戏份都很少,但他们每一场和主角们配合的戏份,都非常细腻和丰富,表演也很自然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三块广告牌》的剧本其实七八年前已经写好,但一直拖到这两年才拍摄,去年才上映。
但正所谓好事多磨,今年奥斯卡的风向标,是女性平权主题。
光女性为主的电影,今年就有好几部,比如《三块广告牌》,《我,花样女王》,《伯德小姐》,《水形物语》,《华盛顿邮报》,而且光妈妈角色,就有三。
虽然上述的每一部作品都很上乘,竞争相当激烈,但大聪依然最喜欢《三块广告牌》。
如果说《三块广告牌》最终拿不到最佳影片,那么这部电影,将会成为奥斯卡的又一个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