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为啥不骑牛骑马(骡子今天不谈法律)
牛仔为啥不骑牛骑马(骡子今天不谈法律)1.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干劲来啊走,去听听老爷子的“人生谢幕曲”——《骡子》。《骡子》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骡子”是指美墨边境的人肉运毒者。故事取材于一名运毒长达十余年、每趟赚上200万美元、终身爱好种花的二战老兵厄尔·夏普,他被抓捕的那年已是87岁高龄,成为美国缉毒史上年龄最大的运毒者,而且运毒量之巨,令人震惊。按说这是一部注定丧失戏剧性的故事,毕竟真实故事的结局观众早已知晓。但这部影片绝不止于一部英雄气短的老年运毒犯的自传,而是一名自由主义者的内心自白。一开始,我是真的想从法律角度解读的人肉运毒者,但观完全片,才发现这部老爷子的收官之作,实质上是借厄尔的角色,传递了其本人对于年龄、事业、家庭与自我的思考。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谢幕之作更像是伊斯特伍德的“半自传电影”,剧里的厄尔,实际上就是老爷子本人,表达了他在人生价值抉择上的矛盾与遗憾,讲述了对自由主义者的追寻。
作者:阿盼
再有半个月,“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已经91岁。从1955年从影至今,导演伊斯特伍德已从影六十余年,执导《不可饶恕》、《廊桥遗梦》、《百万美元宝贝》等经典作品逾20部,出演电影40余部,4 次斩获奥斯卡,威尼斯、戛纳终身成就奖更是双双加身,当之无愧地成为好莱坞的“活化石”。
为何年近九旬还在工作?老爷子用切斯特·普勒的一句话回答:“你可以让我疲于奔命,可以让我饥肠辘辘,可以打我甚至杀我,但不要让我无聊。”
故而,他以88岁高龄,自导自演电影《骡子》重回荧屏,便不足为奇。对于这部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影片,《卫报》评价说:“值得一看的电影,伊斯特伍德的告别曲很有意思。”是的,遗憾的是,这很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在银幕上观看他自导自演的电影了。
《骡子》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骡子”是指美墨边境的人肉运毒者。故事取材于一名运毒长达十余年、每趟赚上200万美元、终身爱好种花的二战老兵厄尔·夏普,他被抓捕的那年已是87岁高龄,成为美国缉毒史上年龄最大的运毒者,而且运毒量之巨,令人震惊。
按说这是一部注定丧失戏剧性的故事,毕竟真实故事的结局观众早已知晓。但这部影片绝不止于一部英雄气短的老年运毒犯的自传,而是一名自由主义者的内心自白。
一开始,我是真的想从法律角度解读的人肉运毒者,但观完全片,才发现这部老爷子的收官之作,实质上是借厄尔的角色,传递了其本人对于年龄、事业、家庭与自我的思考。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谢幕之作更像是伊斯特伍德的“半自传电影”,剧里的厄尔,实际上就是老爷子本人,表达了他在人生价值抉择上的矛盾与遗憾,讲述了对自由主义者的追寻。
走,去听听老爷子的“人生谢幕曲”——《骡子》。
1.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干劲来啊
年龄是影片里的关键要素,着墨颇多。无论是影片开场年轻的推销员向老年人教授互联网经营模式的鲜明对比,还是后来混混们嘲笑年迈的厄尔是否有性生活等羞辱性问题,都揭示了影片隐含的主题之一——年龄。
故事的主人公厄尔,年逾八旬,曾是二战老兵,获得过铜星勋章,战后的他大半辈子都醉心于培植花朵,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投身于事业的厄尔却忽视了家庭。晚年的他,因落后于互联网时代导致花圃经营不善而深陷债务危机,机缘巧合下加入墨西哥贩毒集团,成为了一名“骡子”。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衰老”与“青春”的碰撞:充满生命力的厄尔与画地为牢的青年,这种诡异的倒置,于是,衰老和青春的意象也被无限放大
在黑帮庆功会上,厄尔劝说年轻人退出,将老年自由与青年桎梏的对比呈现的淋漓尽致。
“你应该离开,离开这一切。”厄尔对年轻人说。
“离开?”年轻人不明所以。
“是的,这些人并不在意你。你应该离开这里,去追寻你真正热爱的事情。”
“你在说什么?我没有什么真正热爱的事情,这里就是我的家,他把我从街上捡回来,我从一文不名,到能掌控这里,是他给了我一切,我为什么要离开?”
镜头不断在厄尔和黑帮青年间转换,老者与青年之间,他们的身份却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倒置,青年的保守与厄尔的自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讽喻性。这让我想起北野武给年轻人的忠告:听好,年轻人,变为成功大人的方式?要是知道的话,我早做了,记住,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干劲来啊你!
2.享受自由,但请付出代价
影片中厄尔的形象可以说是个“反派”英雄,他不断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游走:他一边主动帮助车子抛锚的黑人夫妻,一边叫他们“黑鬼”;一边挽救与妻子和女儿的关系,一边却放飞自我找应召女郎;一边吹嘘自己曾立下的赫赫战功,一边却从事运送毒品。
以厄尔所作所为来看,社会的道德边界与法律约束都在他身上失了效。在此意义而言,他是一名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但是,我想影片要表达的是,你可以选择自由,只要你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1)于家庭而言,他是局外人
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在家庭生活中,则失败的父亲与丈夫。
他错过了女儿的婚礼,忘记了外孙女的订婚,忘掉了一切重要的日子。他与女儿甚至十二年没有说过一句话,父女关系降至冰点。
而在影片最后,厄尔在运毒途中,他知道一旦偏离既定路线则是自寻死路,他仍然中途取道去看望弥留之际的妻子,这一举动,也是他对于家人的亏欠的自我忏悔与救赎。最后一幕,非常感人。
“对不起,我来晚了,我以为在外面做一个大人物,比在家做一个失败者要更重要。”
“不知道为什么,我决定不原谅你,可我很高兴你来了。厄尔,你知道吗,你是我的一生挚爱,也是我的一生伤痛,我唯一想要的不过是你的陪伴…….你,爱我吗?”
“今天比昨天更爱,但是,比不上明天。”
在与妻子弥留之际的告别,向妻子表达了深深的愧疚与歉意,《骡子》将人生抉择的矛盾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画外音中,他说 “家庭是最重要的,别走我这条路,我把工作摆在家庭之前。”被抓后的庭审中,他本可以减免罪责,但他却当庭认罪,自我入刑,我想这是他对自己的自我惩罚方式表达对多年来家庭缺位的忏悔与救赎。
(2)于社会而言,他是逾矩者
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或者,他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爱德华·兹威克
前两次运毒厄尔可能并不知情,但是第三次开始,厄尔明知是毒品,并没有犹疑和徘徊,而是开上黑色皮卡,听着喜欢的音乐,继续上路。
于他而言,运送毒品和其他工作一样,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的道德约束与法律规则对他失了效,他的唯一衡量标准是——随心所欲。当然,这会引发争议,然而《骡子》的主人公本就是个备受争议的“反派传奇”,也恰恰是这样的争议性,给我们带来了自省和思辨的空间。
在影片最后,厄尔被带到审判庭上,律师为其进行辩护时,本可以规避某次运货的罪行,但他却选择承担罪责。
我想,老爷子另有深意,他更或许是想通过影片向观影者传递一种思想和价值,投射到厄尔的身上——追寻自由,也承担自由所带来的的一切后果,而这一点也与老爷子一贯的“硬汉”风电影的特质一脉相承。
这实际上是老爷子的自传吧?
某种意义而言,这是一部“半自传”电影,戏里的厄尔某种意义上就是戏外的伊斯特伍德,戏里戏外,两名自由主义者构成了双重的戏剧张力。
(1)他们都是反标签化的斗争者
厄尔的人物形象,非常有趣的一点在于——反标签化,打破社会对老年人的期待,他们重新定义了老年人的形象,他们不再是一个刻板印象下衰弱、退化的悲惨样板,而成为一个追逐自由,活出自我的自由主义者。
而戏外的伊斯特伍德也是如此。他不断突破自己,演而优则导,在成功塑造众多经典“西部牛仔”硬汉形象的开始涉足导演,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又对日渐模式化的西部片创新与突破,随着其颠覆传统、反英雄主义的西部电影《不可饶恕》的诞生,使其成为西部片历史上丰碑式的人物,年近九旬还活跃在荧屏一线,自导自演,他说“工作让我葆有活力。”
(2)他们都是自由主义者
《骡子》中的夏普老人沉醉于养花事业,大半辈子都投入养花事业,并小有成就,但与此同时,忽视了家庭,因而与家人关系降至冰点,是一名失败的父亲和丈夫。
与厄尔相似的是,电影则是伊斯特伍德毕生的挚爱,他将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电影中,与厄尔一样,他也是一位失败的父亲和丈夫:对于妻子,他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两段婚姻里外遇插曲无数,上一次离婚是85岁;对于子女,老爷子父亲职责总是缺位,两段婚姻中,有多达5名私生子女,数十年不愿承认其父女关系。
影片的最后,厄尔冒着生命危险改变路线去看望病危的妻子以及审判席中的自我入刑,都足以视作是厄尔老人对自己缺失责任的承担。
有趣的是,与厄尔相似,年近九旬的伊斯特伍德也终于和家人和解。为了弥补给家族成员带来的失落,接纳了私生女艾莉森,让她出演《骡子》中女儿一角并与她一起出席了《骡子》的首映礼,给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
4.写在最后
人生永远分岔,通向无数个未来。
年轻时候的伊斯特伍德,他醉心于工作,“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索性追求完美的自我。”但晚年时期,更多的是自省,他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别走我这条路,我把工作摆在家庭之前。”
人生或许总是无法避免在矛盾中挣扎,通过《骡子》,伊斯特伍德将这种矛盾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硬派老牛仔”将谢幕曲的主题落脚在回归家庭,也为老爷子的人生写下一个温暖的注脚。
投稿转载说明
投稿邮箱:543183107@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