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吗(孝是德行的根本)

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吗(孝是德行的根本)可见,无论从时间上、传授上,还是从思想上,子思都应该是《孝经》的作者。本书亦采取此观点,将《孝经》的内容放在“子思”一节中讲述。第一,子思曾为曾子的弟子,因此在思想观点上应与曾子有师承关系,《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其中有四篇是论孝道的,而且其内容与《孝经》相表里。第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载有《子思》二十三篇,为子思所撰。虽然此书久已亡失,但《礼记》一书中的《中庸》、《表记》、《访记》、《缁衣》四篇文章皆取自《子思》一书,且这四篇文章无论从语言特色和论述风格上皆与《孝经》极为相似。第三,《孝经》一书撰成后,即有魏文候为之作注。魏文候名斯,为战国初年魏国国君,《史记•魏世家》中说他在位38年(即公元前445一前408年),该书从撰成到传至魏文侯之手需要时目,而魏文候为其作注亦需要时日,因此,《孝经》作者应该与其同为一个时代的人或比其稍早。而子思的生卒年代为公元前483年至公元前4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在中国社会流传极广,影响至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者的曲解和利用,《孝经》中许多有价值的的内涵被冲淡或掩盖了,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重新认识。

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吗(孝是德行的根本)(1)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观点,《孝经》一书的作者是曾子,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孝经类小序中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同样出自班固之手的《白虎通义》一书,其《五经》篇也说:“孔子……已作《春秋》,复作《孝经》何?”可见,班固认为《孝经》一书为孔子所作。

但纵观《孝经》全书,其内容均以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形式展开的,并且多数段落开头冠以“子日”、“曾子日”的字样,如《开宗明义章》中的“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等。如果《孝经》一书为孔子或曾子所作,他们是不可能在书中尊称自己为“子”或“曾子”的。因此,司马迁与班固就《孝经》作者之说不能成立。

近年来,学术界不少专家从思想主旨、成书年代、内容传承等多方面对《孝经》一书的作者进行了考证,基本认定该书为子思所作。理由有三:

第一,子思曾为曾子的弟子,因此在思想观点上应与曾子有师承关系,《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其中有四篇是论孝道的,而且其内容与《孝经》相表里。

第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载有《子思》二十三篇,为子思所撰。虽然此书久已亡失,但《礼记》一书中的《中庸》、《表记》、《访记》、《缁衣》四篇文章皆取自《子思》一书,且这四篇文章无论从语言特色和论述风格上皆与《孝经》极为相似。

第三,《孝经》一书撰成后,即有魏文候为之作注。魏文候名斯,为战国初年魏国国君,《史记•魏世家》中说他在位38年(即公元前445一前408年),该书从撰成到传至魏文侯之手需要时目,而魏文候为其作注亦需要时日,因此,《孝经》作者应该与其同为一个时代的人或比其稍早。而子思的生卒年代为公元前483年至公元前402年,正与此相符。

可见,无论从时间上、传授上,还是从思想上,子思都应该是《孝经》的作者。本书亦采取此观点,将《孝经》的内容放在“子思”一节中讲述。

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吗(孝是德行的根本)(2)


《孝经》共分18章,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

该书以曾子和孔子谈话的形式,对孝的本质、内涵、作用、推行等问题作了深刻详细的阐述。依其内容,18章大致可分为4部分。

自《开宗明义章》至《庶人章》为第一部分,共6章,对孝加以概括性的论述,并分别对不同地位的人需要行不同形式孝进行阐述,这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因而作用十分重要。自《三才章》至《五刑章》为第二部分,共5章,主要讲述孝与治国的关系,并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的《纪孝行章》则专论孝子应做之事,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孝的解说。自《广要道章》至《广扬名章》为第三部分,共3章,是对《开宗明义章》中提到的“要道”、“至德”、“扬名”的引申和发挥。因此,这一部分可视为《开宗明文章》的继续,自《谏争章》至《丧亲章》为第四部分,共4章。这部分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紧密,而是分别以不同的题目,对前三部分内容进行发挥和补充,其中《丧亲章》可视为全篇的总结。

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吗(孝是德行的根本)(3)

《孝经》虽不満2000字,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成为中国历史上言孝之书的典范,《孝经》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从个人的角度讲,“孝”是德行的根本,从国家的角度讲,“孝”是为政的根本。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讲,“孝”是德行的根本。

对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个人来说,“孝”主要体现在事亲上,也就是对父母的孝敬和奉养上。在《纪孝行章》中有:“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平时起居要尊敬父母,生话上要赡养父母使其快乐,生病时应该照料父母的身体,父母去世了要有哀痛之心,祭祀父母的时候要严肃、恭敬。

总之,要以恭谨爱敬之心奉养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诚敬之心祭奠亡故的父母,这才是作为儿女应尽的孝道。同时,要想尽到这种孝道,就必须具备以下修养和品行:

一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宗明义章》)就是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损伤,这是尽孝的前提。

二是要立身行道、光宗耀祖。用自己身体力行的良好作为来扬名天下,以使光耀父母的门楣,这是孝的最好表现,也是“孝”的终极目标。

三是要尊重父母以外的长辈。

四是要与世人不骄、不乱.不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乱,不致父母操心生气。只有具备了以上4种修养和品德,才能够很好地侍奉父母,为父母增光,并使其快乐,最终尽到白己应尽的孝道,如果不能做到以上四点,那就是不孝,不孝的人是为天.地、人所不屑的。

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吗(孝是德行的根本)(4)


其次,从国家的角度讲,“孝”也是为政的根本。

人不仅生活在狭小的家庭之中,而且生活在广阔的社会当中,并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因此,《孝经》对不同地位的人应尽的孝道也进行了不同的论述,天子之孝是不仅要对自己的亲人恪尽孝道,还要推而广之,以“孝”治天下,“士”阶层的孝是可以用《士章》中所说的“忠顺不失,以事其上”来概括,庶人之孝只需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章》)就可以了,意思是:要按照四季时令的规律进行生产劳作,并“谨身节用”以便孝敬父母,这是庶人之孝,《孝经》中的这种表达,体现了儒家把生活中的“孝”推而广之,上升到国家社会中的道德。即“以孝治国”的理念,这正是《孝经》所极力提倡的。

通观《孝经》,谈以孝治国的地方很多,而且特别重视天子对待“孝”的态度,除《天子章》外,《孝经》还在多处列举先王、明王、圣人的例子。以便使天子重视孝道。如在《开宗明义章》中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里所谓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

由此看来,《孝经》从个人角度讲的“孝”是为“以孝治国”服务的,也就是说《孝经》的基本逻辑思路是政治大于伦理,伦理为政治服务的。《孝经》对儒家孝道作了总括式的概述,为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孝经》中,所提倡的“孝道”成为后世人们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中华民族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一个宗教情感比较淡漠的民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文化现象,就是因为我们是以自己的宗法家族的孝道精神作为精神寄托的,并不需要寻找一个神明上帝去皈依,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下》)一个家族只要人丁兴旺,朝气蓬勃,后继有人,那么个人在这个家族中的义务就算是尽到了。也可以说在某种层面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孝道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比比皆是。

《孝经》所宣扬的孝道精神,反映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年岁节令中,也可谓不可胜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孝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我不是尚书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尚书说:“不孝有三,啃老为大。”尚书很纳闷,有“后”还不是很容易吗?你看那些帝王家,有多少的“后”排着队等待王位呢?朱元璋为了防止藩王夺权,给他们寄生的特权,“后”繁衍的多,以至于一个省的粮食都不够了,李自成的起义起初就是为了吃点粮食啊。“后”不是问题,只要身体没问题,有的是“后”。问题是啃老,一把年纪还吃住在家里,却不是出世修行,而是拒绝入世,爹妈不仅急,沾亲带故的都跟着急。所以,尚书认为,啃老最不孝。

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吗(孝是德行的根本)(5)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微信公众号【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