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先发烧还是起疱疹(咽部疱疹就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先发烧还是起疱疹(咽部疱疹就是疱疹性咽峡炎)入院当天凌晨5:30体温38.5℃。入院前1天发热1次体温37.5℃,伴右膝关节、右足面疼痛,为钝痛,不剧,可忍受,腿疼前曾进行剧烈运动。母亲诉:入院前7天触摸患儿皮温升高,测体温37.3℃,口服退热药。(这温度就吃退烧药,靠谱吗?)入院前3天发热1次体温37.5℃,口服退热药。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病史陈述该信哪句?
病史介绍
患儿,男,10岁
母亲诉:
入院前7天触摸患儿皮温升高,测体温37.3℃,口服退热药。(这温度就吃退烧药,靠谱吗?)
入院前3天发热1次体温37.5℃,口服退热药。
入院前1天发热1次体温37.5℃,伴右膝关节、右足面疼痛,为钝痛,不剧,可忍受,腿疼前曾进行剧烈运动。
入院当天凌晨5:30体温38.5℃。
入院查体:咽充血,无其他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9.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25%,淋巴细胞比例(L%)66%,C反应蛋白(CRP)3.6mg/L,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正常。
入院第2天,查体咽后壁出现1枚直径约3-5mm疱疹。
入院后化验回报:降钙素原(PCT)、血沉(ESR)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不高,以淋巴为主,病原学检查、肝肾功能、心肌酶未见异常,考虑为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此病为传染性咽峡炎,多为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1-7岁儿童,夏秋季多见,热程2-4天,咽部疱疹为散发性,大多在5个左右,直径1-2mm。
图1 来源于网络,非本患儿
病史陈述该信哪句?
但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其一,10岁男童并非本病好发人群。其二,疱疹性咽峡炎怎么只出现1枚疱疹?其三,入院前1周到底是不是发热?其四,患儿关节痛与本次发热是否存在联系。
考虑此时发热时间还短,还是先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观察抗感染疗效吧,直至5天,仍有发热(以下是患儿体温单)。
图2 患儿体温单
这时细菌室打来电话。口头回报:“小阴杆菌!”小阴杆菌?这种菌临床少见,细菌室问家里是不是牧民,有没有养过牛羊?这一下就让我们想到了布病。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小球杆菌。
再次追问病史并复查肝功能:患儿无牧区旅居史,家住镇里,无家畜养殖,父母经常外出打工,平素与奶奶一同吃饭,奶奶备菜时生熟砧板不分开使用,无其他可疑接触史。无多汗表现,无肝脾、淋巴结、睾丸肿大,复查肝功能未见异常,只是出现了1次腿疼症状。
但是考虑到患儿母亲医疗知识较为匮乏,每次问患儿情况时也总是支支吾吾,前后不一致,可信度较低。
保险起见,予单间隔离,加用多西环素,等待血培养正式报告。
几天后血培养结果出来了:马耳他布鲁菌。布鲁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布鲁菌病试管凝集试验:滴度为1∶400 。布鲁菌IgM抗体检测:阳性。细菌室太给力了,终于揭开了谜团。该患儿转入传染病医院进一步诊治。
什么是布氏杆菌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类多因接触或食用未经处理的患病牲畜及相关制品后,通过破损的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而感染。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一般牛型较轻,羊型和猪型大多较重,但因饮羊奶而致病者病情较轻,并发症少。
发病机制:布氏杆菌自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被吞噬细胞吞噬,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及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及毒血症。
图3 布氏杆菌的发病机制
同时因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可引起骨、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感染灶中病原菌可多次进入血流导致复发,而致波浪热型,此为该病的典型体温曲线,有的患儿也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
布氏杆菌病怎么诊断和鉴别?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一般逐渐起病,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嗜睡、发热、腹痛、腹泻、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大关节痛、关节炎等。热型多为弛张热,波浪热为本病典型体温曲线,有的患儿呈稽留热型或无发热。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2)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 (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1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 及以上。
(3)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二)鉴别诊断
表1 布氏杆菌的鉴别诊断
布氏杆菌病怎么治疗?
治疗:目前8岁以下儿童最佳治疗方案还未明确。WHO推荐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片6周(8~40mg/kg,每日2次)联合肌注链霉素3周(30mg/kg,每日1次),或联合肌注庆大霉素7~10d(5mg/kg,每日1次)。另外,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和利福平[15mg/(kg·d)]各6周,或口服利福平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可作为替代疗法。8岁以上儿童口服利福平[15~20mg/(kg·d)]联合口服四环素(1000~2000mg/d),或联合口服多西环素(100~200mg/d)6周,或者联合肌注链霉素3周(30mg/kg,每日1次)或庆大霉素5~7d(5mg/kg,每日1 次)。
图4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截图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 诸福堂实用儿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004-1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J]. 传染病信息,2012,25(6):323-324,359.
[3]马晓雪,范妍,张乾忠,儿童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 [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0):782-783.
[4]梁晨,魏伟 . 儿童布鲁氏菌病 [J]. 中国实用儿科杂 志,2013,23(6) : 470-472.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SHIELD
本文审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 徐灵敏
责任编辑:Wen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