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记忆中的黄河古道(奔流文化闲谭行走丝路)

记忆中的黄河古道(奔流文化闲谭行走丝路)1965年,英国拍摄了一部名为《飞行器里的好小伙》的电影,其原型是20世纪初英国新闻界出资赞助飞越英吉利海峡的竞赛。影片中形形色色的飞机在比赛过程中历经波折,从侧面反映了人类航空摇篮期追逐梦想的伟大历程。而在当代中国航空运动史上,甘肃也曾见证过不同型号的“尕飞机”第一次沿河西走廊编队长距离飞行、与恶劣天气和意外险情斗争的壮举,其艰难困苦并不亚于当年的外国同行。五罗杰斯和女友风尘仆仆、翻山越岭,经过的山口最高有10500英尺(似为乌鞘岭——笔者注),终于抵达了风景优美的兰州,他在游记中写道:“这儿有层层梯田,还有远方‘咔嚓、咔嚓’哼叫的燃煤机车”。罗杰斯显然对于兰州瓜果的美味念念不忘,专门到自由市场买瓜,由于尚未到西瓜收获季节,因此他买一个小西瓜就花了2.7美元。按照1990年的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4.78元,就是说罗杰斯当了回“吃瓜群众”就花了人民币近13元,而当年中国城镇职工月均工资1

1990年3月至1992年8月,一位年近五旬的美国亚拉巴马大叔吉姆•罗杰斯,秉承“男人至死是少年”的理念,和自己23岁的女友塔贝莎一道,开着两辆宝马摩托车完成了环球旅行,行程超过六万五千英里,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壮举完成之后,两辆坐骑被送入伯明翰巴伯摩托车博物馆养老,也算有个善终。这位罗杰斯经历可不简单,他曾经是金融大鳄索罗斯的“联手”,共同组建“量子基金”,37岁时实现财务自由。他曾于1988年骑摩托车在中国旅行,不过当时有摄制组和保障人员随行。而他和女友两年之后的摩托车环球之旅,则是名副其实的自我挑战。1990年5月,罗杰斯和女友自新疆入甘,历时一周,途经敦煌、嘉峪关、武威、兰州、平凉等地。他在后来出版的《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一书中,对于甘肃境内的风土人情有着生动描述。

记忆中的黄河古道(奔流文化闲谭行走丝路)(1)

罗杰斯在嘉峪关长城下留影 引自《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

在敦煌,罗杰斯熟门熟路地找到了两年前曾经来过的季先生的饭馆,而此时季先生的饭馆已经附带旅馆,算是敦煌早期的“农家乐”。罗杰斯和女友在此享用了一顿包括鸡肉、羊肉、鱼以及凉面在内的大餐。罗杰斯对于敦煌百姓通过辛勤劳动致富印象深刻——他在游记中写道:“他(指季先生)用生活证明着怎样能使世界变样”。罗杰斯有这种感受,其实并不奇怪。当年的敦煌县委宣传部在《开放给敦煌带来的变化》一文中就曾指出,改革开放开阔了敦煌人的视野,不仅接待外宾时落落大方,而且经商做买卖成了大多数人向往的行业,过去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服务工作,今天成为颇受城乡人民欢迎的职业。对于罗杰斯这样的国际投资大师来说,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特别是在古代不同文明交汇、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的敦煌,发现市场经济的苗头和精明的生意人,无疑勾起了他的职业兴奋感。

罗杰斯和女友风尘仆仆、翻山越岭,经过的山口最高有10500英尺(似为乌鞘岭——笔者注),终于抵达了风景优美的兰州,他在游记中写道:“这儿有层层梯田,还有远方‘咔嚓、咔嚓’哼叫的燃煤机车”。罗杰斯显然对于兰州瓜果的美味念念不忘,专门到自由市场买瓜,由于尚未到西瓜收获季节,因此他买一个小西瓜就花了2.7美元。按照1990年的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4.78元,就是说罗杰斯当了回“吃瓜群众”就花了人民币近13元,而当年中国城镇职工月均工资180元左右,罗杰斯当时也算小小奢侈了一把。

在雷坛河畔金天观里的工人文化宫,罗杰斯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30多年前兰州百姓休闲生活的图景:在文化宫的茶馆里,阳光透过茅草屋顶,斑驳地照着几位悠闲地玩着纸牌和麻将的老人……当罗杰斯和女友被人们发现后,受到了热情招待,茶摊上的酒客们甚至拿出了茅台欢迎外宾,邀请罗杰斯和大家一起尽兴。但据他回忆,茅台酒“味道太难喝了,只有中国人才能受得了,我一盅过后便告求饶了”。然而,罗杰斯还是被工人文化宫茶园那宁静安详的气氛所感染,让他想起了老家亚拉巴马“那些围坐在小店铺、理发室或是台球桌旁聊天喝酒发牢骚的男人”,并认为“我在俄克拉荷马的祖父布鲁尔一定会喜欢这个地方”。

在甘肃期间,罗杰斯以投资者的眼光通过旅途细节对于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赞不绝口。在兰州友谊宾馆下榻时,服务员送来大个儿设计精巧的暖壶,里面的水可以24小时或48小时保温,用来沏茶或洗漱,罗杰斯认为这是典型的中国发明,“几个暖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何必要把燃料浪费在把水加热再用管子送到各处呢?”在去平凉途中的六盘山上,罗杰斯遇到了绵延15英里的壮观的养蜂人营地,甘肃蜂农为了追花夺蜜而不停迁徙放蜂的精神,令他深受震撼,不禁在游记中留下了这样的感慨:“我们在中国有许多奇妙的见闻,不过很少能同那十几英里的蜜蜂和养蜂人相比的。正是那种生产能力、那种有意识的计划性和勤奋,使我相信中国人在下个世纪将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

1965年,英国拍摄了一部名为《飞行器里的好小伙》的电影,其原型是20世纪初英国新闻界出资赞助飞越英吉利海峡的竞赛。影片中形形色色的飞机在比赛过程中历经波折,从侧面反映了人类航空摇篮期追逐梦想的伟大历程。而在当代中国航空运动史上,甘肃也曾见证过不同型号的“尕飞机”第一次沿河西走廊编队长距离飞行、与恶劣天气和意外险情斗争的壮举,其艰难困苦并不亚于当年的外国同行。

记忆中的黄河古道(奔流文化闲谭行走丝路)(2)

1993年丝绸之路“航空之旅”超轻型飞机编队在河西走廊剪影 引自《航空知识》1993年第12期

1993年7月,甘肃电视台和澳门航空飞行协会联合举办丝绸之路“航空之旅”超轻型飞机飞行活动,共有四种型号六架超轻型飞机参加,飞行路线为兰州——敦煌——嘉峪关,航程1500公里。据当年作为带队长机的甘肃电视台赵群力在《比翼奋飞丝绸路》一文里的记载,超轻型飞机编队从兰州中川机场起飞后的首个飞行日就状况不断,一架超轻型飞机途中降落时三次冲入麦田或公路护沟,其间不得不在农村铁匠铺里修理尾轮。次日飞行途中,一架超轻型飞机降落时螺旋桨折断,另一架则坠毁于山丹县长城脚下,飞机解体但人员无恙。此后征程中,飞行编队在酒泉遭遇了沙尘暴,在嘉峪关休整后,又在玉门赤金附近遭遇暴雨。历时6天,终于抵达敦煌。

记忆中的黄河古道(奔流文化闲谭行走丝路)(3)

甘肃电视台赵群力驾驶“蜜蜂”3C型超轻型飞机,此照曾登上《航空知识》封面

超轻型飞机飞行是一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运动。特别处在近30年前的环境里,这妥妥地属于“勇敢者的游戏”。而赵群力先生作为甘肃新闻工作者,被誉为中国超轻型飞机航拍第一人。今天的嘉峪关是国内外闻名的滑翔机和超轻型飞机航空基地。在中国超轻型飞机航空史上,甘肃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文至此,忍不住赘言两句。当年那些在陇原大地行走丝路、翱翔天空、重走长征、漂流黄河的“孤勇者”,或者逐渐老去,或者已经逝去。然而,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往大里说,传承弘扬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黄河文化,这些“孤勇者”的事迹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往小里说,普通读者读读当年这些“孤勇者”用生命和理想谱写的故事,相信亦会多少有所助益。

相关文章:

【奔流文化·闲谭】行走丝路 漂流黄河|那些曾在陇原大地留痕的中外“孤勇者”(上)

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史勇

记忆中的黄河古道(奔流文化闲谭行走丝路)(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