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走出深闺成网红在乡村振兴路上,西村村坚持用艺术扮靓乡村,小小山村,美丽蝶变,走出了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的道路,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青山隐隐,云雾缭绕,近水如带,淙淙流淌。西村就坐落在这青山绿水间。乍见西村,除了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形似吉他的表演舞台、造型各异的竹艺雕塑、形象生动的3D墙绘、随处可见的灯光秀,将这个原本普通的小山村装点得活力十足,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1)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2)

西村村位于宁国市港口镇东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兼具“水阳江-千亩元竹竹海-自然农田与村落-万亩毛竹竹海”的田园风貌和国家级非遗皖南花鼓戏,是宣城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山水田园·魅力津港”片区核心村之一。

近年来,西村村以打造全省首屈一指的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为目标,探索将摄影艺术、户外装置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有机融合,弘扬农耕文化和皖南花鼓戏文化,走出了农旅结合的新路子,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评为全国首家中国摄影艺术乡村,被国家文联列入“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典型。

人说西村好风光

■全媒体记者 何媛媛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3)

青山隐隐,云雾缭绕,近水如带,淙淙流淌。

西村就坐落在这青山绿水间。

乍见西村,除了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形似吉他的表演舞台、造型各异的竹艺雕塑、形象生动的3D墙绘、随处可见的灯光秀,将这个原本普通的小山村装点得活力十足,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在乡村振兴路上,西村村坚持用艺术扮靓乡村,小小山村,美丽蝶变,走出了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的道路,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走出深闺成网红

夏日里的西村,宁静且美好,满目皆绿意。

西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森林覆盖率达85%,拥有山、水、竹相交融的独特田园风貌。

可就在2016年之前,西村的美,美在深闺人未识。

“2016年之前,西村集体经济直接收益只有竹林每年3000元的租金。”西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清刚介绍,西村境内以山场为主,耕地稀少。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农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农村“空心化”严重。

穷则思变。如何才能将这好“风景”变成“钱景”,成为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紧迫课题。

契机来源于港口镇启动的“美丽庭院”创建工作。2016年起,镇里鼓励村民对自家庭院进行艺术改造,并给予适当补助。西村村被列为镇“美丽庭院”创建试点。

“每个村庄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特色风貌千差万别,要想避免千篇一律,就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放大自己的优势,找准主攻方向、做出不一样的自己。”港口镇党委副书记章佳根告诉记者,在实施“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中,西村村立足自身基础,把景观系统和村里的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童年回忆、农事活动、农耕文化贯穿其中,确定了“遇见童年的自己”这一主题,并邀请专业团队,在村庄外墙创作3D童趣主题彩绘画,一下子在网络上“爆红”起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和附近游客前往游玩。

触艺而红后,西村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弘扬农耕文化和振兴皖南花鼓戏,打造成为全市首家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

思路决定出路。2017年,“三变”改革的东风吹来。西村率先大胆“试水”,成立了西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时将西村村生态资源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旅游价值评估,将村集体资产一并纳入景区股份,参与景区运营分红,并将农民闲置房屋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收储租赁,寻求社会资本发展民宿,促进闲置资产增值收益。

“通过‘三变’,我们不仅亮清了家底,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对村里的发展更有参与感、获得感。”洪清刚说。这之后,村里便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对村里的闲置、废弃房屋进行艺术化改造,建成了皖南花鼓戏剧院,出台建立西村皖南花鼓戏剧团长效机制的意见,让皖南花鼓戏成为重要吸睛点。

走出“深闺”成“网红”,西村真正“火”了起来。数据最具说服力——2018年,西村村的旅游接待量达20万人次。

西村艺术气息浓

走在西村的乡间小路上,总会不由自主地被一面面摄影墙吸引。斑驳的古宅外墙上,几十幅照片整齐排列,既有风景照,也有人物特写。“摄影墙不仅美化了村居环境,更是西村村近几年发展变迁的最好见证。”洪清刚笑着告诉记者。

靠着3D墙绘走红后,西村没有履步不前,而是谋划着如何进一步将村子的网红效益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力?西村村决定以摄影为抓手,打造西村村特色艺术品牌,拥有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艺术IP。

2018年10月,西村村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中国摄影》杂志社等单位的支持下,举办了首届“乡村里的中国·安徽宁国港口镇”全国摄影大赛。通过精心安排摄影家采风、农产品展示展销、农业嘉年华、非遗技艺展示和田园摄影展、乡村音乐会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无数各地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住西村、游西村、拍西村。尤为瞩目的是,在系列活动中,西村村更是被中摄协纪实委员会、《中国摄影》杂志社授予“中国摄影艺术乡村”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乡村。

此后,在西村村的大舞台上,精彩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上演——

2018年9月26日,宁国市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开幕式在西村村举行,吉他形状的田野舞台吸睛十足;

2019年1月25日,“年味·西村”过大年系列活动拉开序幕,为期3天的活动中,民俗表演、美食制作、摄影展等热闹登场,充分展示了当地年俗文化;

2019年4月14-30日,“时尚西村·田园秀场”系列活动在西村村的田间上演,旗袍秀、戏剧服装秀、行为艺术变装秀和汉服秀……让春日里的西村村沉浸在艺术时尚气息中。

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打响了西村的知名度,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大咖反复前来。洪清刚兴奋地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编剧、导演、音乐人夜山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宁钢,国家一级演员句号等10余位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受聘成为我们村的‘荣誉村民’。”洪清刚表示,这些“荣誉村民”每年都会来村里转转,不仅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还会为村子的发展谋思路、提建议、带资源。

也正是在这些“村民”的带动之下,西村的艺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2019年,西村儿童乐园建成,花鼓戏展示馆开馆,小火车农场投入运营;

2020年,皖南花鼓戏村落改造完成,艺术村落——岩岩的弃物迷城完成,安徽省首个全域旅游和数字化网红直播基地落户;

2021年,“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西村村)主题活动举办,院线电影《城里来的书记》开拍,微电影《巍巍柏枧山》开拍,茜茜无动力乐园投入运营,西村民国馆、光影艺术馆、80年代照相馆、古风馆、农耕馆、VR馆投入运营,西村夜游景区正式运营……

这个被艺术唤醒的小乡村,每天都在迎来新的变化。

乡村旅游high起来

艺术融入乡村,不仅让西村的名声“响”了起来,也让乡村旅游“旺”了起来。

如今的西村,每逢节假日,村庄游人如织、生机勃勃。2019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达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70万元。

随着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也回到家乡,做起了旅游生意。西村四组村民丁胜就是其中一个。

2019年4月份,在宁国城区经营建筑材料生意的丁胜回到村里,投入80万元打造一家“竹香”主题民宿。“旅游旺季的时候,几乎天天爆满。”丁胜笑着说,民宿刚开一年就挣了10余万元。“回到家乡,又能照顾家中双亲,还能对家乡做点贡献,真是比干啥都强!”在丁胜看来,发展乡村旅游让自己对未来充满更多期待。

有了美丽的田园风光、精致的民居房屋,西村村的旅游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村里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保持生态原貌”原则,累计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又完成游客接待中心、游步道、公厕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有了好的环境、好的政策,在西村,越来越多的人也像丁胜一样,选择返乡创业。27岁的宁国人徐曼就是其中的一位。

2021年大学毕业后,徐曼一直在芜湖鸠兹古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西村在网上“爆红”后,她就和姐姐一起来到西村,创办了全市首个无动力亲子乐园——创造力乐园。“村里对我们很支持,不仅积极帮我们解决创业期间的各种困难,还把我们当成‘家人’一样,经常与我们沟通交流,让我们参与到村子发展建设之中。”徐曼笑着说,现在自己不仅融入了西村,更把自己当成了西村人,想实打实地为西村乡村振兴做点事。

“时代在变,小小村落也要紧跟潮流,做一个‘网红’新乡村。”洪清刚坦言,要让“网红村”红得彻底、红得持久,让乡村真正得到有效发展,就必然要赋予它灵魂。而西村的灵魂就是艺术。未来,西村将牢牢坚持“艺术乡村”的精准定位,通过“皖南星7天”等品牌活动,不遗余力地发展摄影艺术、皖南花鼓戏两大特色文化,让乡村融入艺术,用艺术点亮乡村。

西村的“网红”路还在持续着……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4)

西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清刚:

西村走红在定位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5)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6)

记者:您觉得从曾经落后的“空心村”到名声大噪的“网红村”,西村村“走红”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洪清刚:一个地方的发展在于它的定位。我们西村村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针对这一实际,我们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明确了“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弘扬农耕文化和振兴皖南花鼓戏,把西村村打造成为全市首家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走文化旅游产业与艺术创意相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才使得我们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洪清刚:我认为关键是人才。近年来,西村通过聘请“荣誉村民”等方式,让专家学者为我们村发展出谋划策,出了不少高招,这凭我们自己是做不到的。同时,我们吸引了不少乡贤回来,让乡村能人参与到村子建设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村庄迎来了巨大变化。

当前,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难题。破解这个难题,就要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各种好的方式,以爱才的诚意、引才的良方,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作为村带头人,你对西村村未来的发展有何打算和规划?

洪清刚:下一步,西村村将继续走“艺术点亮乡村”的发展之路。毫无疑问,艺术乡村经营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也必须根植于乡村,真正融入村民生活。我们将最大限度保护村庄肌理完整,在保留其质朴风貌、原生文化、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发展模式,拓展相关产业链,提高游客的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持续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7)

西村花鼓戏传唱70年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8)

提起西村,人们便想起3D墙绘、田园风光、夜游经济,少为人知的是,西村有个皖南花鼓戏剧团,一唱70年,一直到今天。

西村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是有着文化基因的地方。1952年,西村皖南花鼓戏剧团破土而出。

“剧团成员都是本村村民,因为爱好大家走到一起,既是自娱自乐,也是为了活跃乡亲们的文化生活。”77岁的西村花鼓戏剧团导演赵晓明,就是当时的一名成员。回忆起当年,他掩饰不住兴奋: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村的花鼓戏剧团可以说是远近闻名,逢年过节和农闲时,剧团被请到各地唱戏。“那时候兴唱大戏,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四里八乡的村民都来看,村里被围得水泄不通。”

时代变换,与其他地方一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起来,作为地方戏的皖南花鼓戏渐趋冷落。红火的西村剧团也冷清下来,人员流失、年龄老化,没人请剧团演出了,剧团甚至一度面临解散。

但西村人对地方传统戏的热爱,没有中断。在花鼓戏剧团步入困境之时,西村村“两委”研究将西村祠堂改为皖南花鼓戏剧院,为剧团提供专门的排练和演出场所。正是大家共同的执着,剧团得以坚持了下来。

近些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行,作为地方文化的标志,历经曲折的西村花鼓戏剧团,又重回人们的视野,花鼓戏悠扬的曲调又渐渐响起来。

西村花鼓戏剧团真正回归乡村舞台,是近几年西村乡村旅游走红的时候。西村旅游走的是艺术经营之路,在整体谋划中,当地的花鼓戏成了重要一环。村里专门制定了西村皖南花鼓戏剧团长效机制的意见,从服装采购、剧本创作、文艺演出、培育精品、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每到周末,皖南花鼓戏剧院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之一。看花鼓戏,如今成了西村旅游的一景。“来的人多了,大家越唱越有劲儿。”赵晓明说。剧团还推出“主题团建 学唱花鼓戏”游乐项目,引导年轻人参与进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旅游旺季时,剧团根据游客团队的需要进行演出,淡季的时候,则定期在剧场为村民们表演一些新曲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剧目的表演,新戏都是由剧团自编自导的。结合建设美丽乡村、倡导文明乡风等内容,这几年剧团自己编导了一批反映基层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年都要推出30余台新戏。《六尺巷》《喜看西村新面貌》等原创曲目,先后在各级文艺汇演中获奖,剧团到外地演出也广受好评。

“皖南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同质化的旅游产品相比,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今后我们要在市场化运作中好好传承,让传统戏剧有更强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爱上花鼓戏。”对西村花鼓戏的未来,西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清刚充满信心。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着对新生活的赞颂,西村的皖南花鼓戏,唱在新时代,唱出新韵律,将一直传唱下去……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9)

中国摄影艺术乡村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安徽旅游业40年40大品牌乡村

宣城市十大美丽乡村

皖南古村是先有水再有村(强村行宁国)(10)

来源 | 宣城发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