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种境界(人生三境界)
人生的三种境界(人生三境界)其实,是孤独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目光的长远。一个人沉溺在安逸的幻想中,只是无聊或孤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孤独是要看到自身的渺小,也要看到自身的强大。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土,但我们可以散发热量,让这个世界看起来不一样。而在那些买回来的“闲暇”里,有的人终日沉迷“王者农药”等虚拟游戏,意识到不能再沉迷下去时,一旦暂停下来,却因缺乏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继续开黑。有的人焦虑于平庸的未来,逐渐脱发,堕入油腻,却没有发现改变的可能就在身边。还不如把功利先放在第二位,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天地茫茫,人独处其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究竟为何而活,全看你“独上高楼之时”、“望尽天涯路”之际,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蓝图。匠人为器物而活,画家为画作而活,小说家为小说而活,他们把全部心灵投射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中,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生成。于是,器物即我,画作即我,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就是在孤独中寻找到自己的目标。
人生苦短,生而孤独。我们从虚无中来,也将到虚无里去。然而,在这个生命旅途中到底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耗尽自己的能量,却是一个自由选择的命题。
天地茫茫,人独处其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究竟为何而活,全看你“独上高楼之时”、“望尽天涯路”之际,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蓝图。
匠人为器物而活,画家为画作而活,小说家为小说而活,他们把全部心灵投射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中,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生成。于是,器物即我,画作即我,小说即我,活着的意义也就被赋予了。
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人,都习惯性地迷失在都市的人潮里,被霓虹灯模糊了视线,看不到“天涯何处是归鸿”。许多人的生活状态却是,紧随社会的浪潮投身到“赚钱”的行业中,然后再买来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就分裂出两个角色,一直徘徊不定,没有定着。
而在那些买回来的“闲暇”里,有的人终日沉迷“王者农药”等虚拟游戏,意识到不能再沉迷下去时,一旦暂停下来,却因缺乏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继续开黑。有的人焦虑于平庸的未来,逐渐脱发,堕入油腻,却没有发现改变的可能就在身边。还不如把功利先放在第二位,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其实,是孤独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目光的长远。一个人沉溺在安逸的幻想中,只是无聊或孤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孤独是要看到自身的渺小,也要看到自身的强大。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土,但我们可以散发热量,让这个世界看起来不一样。
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不仅在于寻求一份怎么样的工作,还在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了活着的目标,就要一步一步走下去。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是为了自身所钟爱之事,罔顾憔悴。
人最难做到的也许就是“不忘初心”。当初立志要写小说,却到现在还只停留在开头部分。当初立志要当画家,却轻易向现实利益低头,成为一个普通职员。当初立志要一辈子跟铜器过,却在时代的浪潮中软了膝盖。
能够“择一事,终一生”的人,才是最懂生活的人。此处的“事”,能使人快乐,又不止步于快乐。真正的事业,是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哪怕充满艰辛与苦楚。
在《庄子》中就有“梓庆削木为鐻(一种乐器)”的典故。梓庆制作出来的鐻,见过的人都对他的技艺“惊犹鬼神”,鲁侯见了问他有什么技巧,梓庆说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每次削木为鐻之前,都要“齐(通“斋”)以静心”,直到“忘吾有四肢形体”为止。
说“天人合一”也许太过玄乎深奥,但事业之所以伟大,与忘我的程度确实脱不开关系。孔子终身执着于“仁”,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于是儒学便贯穿古今。康德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却因对思想的执着,而创立了“三大批判”。说到细微之处,则有小野二郎的几十年如一日,力臻做出完美的寿司,终得“寿司之神”的称号。
2014年,盖洛普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中国只有6%的人积极投入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这个结果在受调查的国家中只排名倒数第七。
真正的投入是物质创造与精神升华的结合。村嶋孟一辈子与大米打交道,他的手指在大米中一划,就知道米质好坏。在他看来,大米是有生命的,淘米,就是人与米的对话。关口山一郎每天做的就是烘焙咖啡豆,半个世纪以来,他所追求的就是不断接近咖啡最纯粹的味道,因此,品尝着者才能在他的咖啡里面喝出时间的味道。
其实,大到人生宇宙,小到一杯茶、一支笔、一瓶花,皆可成就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关键是有没有把身心投入进去,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吞下人生的苦楚,罔顾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指的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景象。当我们为了可爱的事业奔波劳碌之时,本以为一切皆属徒劳,但放下功利之心以后,回首来时之路,却能忽然发现人生最纯粹的美好。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一生都在追求者理想的人,他经过五个阶段:知识、爱情、政治、美、事业,却终于在最后将近失明、无欲无求的时候,听到工地施工的声音,就认定是“为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从而发出“你真美啊”的感叹,发现生命之大美!
我们耗费了一辈子去追寻的事情,终究不会成为虚妄,而会构成我们灵魂的一部分,与世界统一到一起,从而在不知不觉的某一个瞬间,感受到生命最崇高的升华。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39年写给他哥哥的信中说到:“人是一个奥秘,应该解放它。哪怕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也不要说枉费时间。我探索这个奥秘,因为我想成为人。”
生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自身的过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理学上则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现个人与万物的统一,需要抛弃功利心,融入所热衷的事业,不断前行。这样才能能看见生命中最纯粹的美、看见自身最崇高的价值。
对于我来说,这三重境界都太崇高了,活到现在,我大概可以尽力做到另外的三重境界:
处事不惊
处世不惊
处逝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