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1岁男孩因肠梗阻切掉2米小肠(爸爸献出2.5米小肠为让儿子正常吃饭)

11岁男孩因肠梗阻切掉2米小肠(爸爸献出2.5米小肠为让儿子正常吃饭)目前父子二人恢复良好。在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带领下,多器官移植团队与消化内科、输血科等30余名专家紧急会诊,确定了手术方案。8月24日,梁廷波与吴国生联袂开展了手术。据悉,孔鸣一家来自浙江省温州市。2015年,还在读高中的孔鸣被诊断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经历3次肠道切除手术后,他的大肠仅存12厘米,小肠不到40厘米。专家介绍,人体小肠短于1米通常被称为短肠综合征,患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靠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也很难长久,需要小肠移植。但因为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术后感染,小肠移植术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最难的器官移植术之一。为了治病,孔鸣一家4年来辗转各地,直到2019年8月找到浙大一院的器官移植团队。“孔鸣与父亲在血型、组织配型上很吻合,由其父提供一段小肠进行亲属间的移植的可行性很大。”浙大一院小肠移植专家吴国生说。

11岁男孩因肠梗阻切掉2米小肠(爸爸献出2.5米小肠为让儿子正常吃饭)(1)

他来自瑞安,父亲是石材水磨工,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图为孔鸣(中)和医生合影。

11岁男孩因肠梗阻切掉2米小肠(爸爸献出2.5米小肠为让儿子正常吃饭)(2)

图为孔鸣的父亲(右)和医生合影。

56岁爸爸献出2.5米小肠为让儿子正常吃饭。

孔鸣(化名)是一名短肠综合征患者,为博一线生机,其56岁的父亲决定献出2.5米小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30余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难度极高的亲体小肠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据悉,孔鸣一家来自浙江省温州市。2015年,还在读高中的孔鸣被诊断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经历3次肠道切除手术后,他的大肠仅存12厘米,小肠不到40厘米。

专家介绍,人体小肠短于1米通常被称为短肠综合征,患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靠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也很难长久,需要小肠移植。但因为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术后感染,小肠移植术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最难的器官移植术之一。

为了治病,孔鸣一家4年来辗转各地,直到2019年8月找到浙大一院的器官移植团队。“孔鸣与父亲在血型、组织配型上很吻合,由其父提供一段小肠进行亲属间的移植的可行性很大。”浙大一院小肠移植专家吴国生说。

在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带领下,多器官移植团队与消化内科、输血科等30余名专家紧急会诊,确定了手术方案。8月24日,梁廷波与吴国生联袂开展了手术。

目前父子二人恢复良好。

手术做了5个多小时

7:30

孔鸣父子携手走进6号楼3楼的手术室。之后,父子二人作为供体、受体被分别送往30号、31号手术室,10分钟后,麻醉医生为他们实施麻醉。

8:36

手术正式开始,医务人员以分秒计算,一步步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地为孔鸣父亲取出近2.5米的小肠。

9:56

从父亲腹腔取出的2.5米小肠被送往隔壁手术室,开始接入孔鸣的体内。12时40分,父子二人的小肠近端吻合。

14:05

小肠移植成功,手术顺利结束。

【浙江新闻 】

浙江省首例亲体小肠移植手术

8月2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大一院)成功开展浙江省首例亲体小肠移植手术。

作为最难的器官移植技术之一,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小肠移植手术直到1988年才出现。国内小肠移植手术从1994年开始起步,但患者术后均存活时间较短。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小肠移植的供体主要为脑死亡者捐献,由于供受者之间的配型问题和长时间器官缺血等因素,移植术后并发症居高不下,5年存活率仅有50%左右。目前,全球活体捐献小肠移植仅报道50例,吴国生教授团队占了27例,病例数量居世界首位。吴教授认为,活体小肠移植具有组织配型好、可以择期施行手术和器官缺血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这种方法有可能降低严重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他们的临床实践证明,活体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只有20%左右,远低于脑死亡捐献(80%),术后长期生存的病人越来越多。

(原标题《瑞安父亲捐肠救子 这是浙江首例亲体小肠移植》,编辑 张亦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