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文学价值(被上流社会批评渲染妓女生活)
茶花女文学价值(被上流社会批评渲染妓女生活)我们必须要认清,《茶花女》是小仲马创作的小说世界,而不是他的自传。尽管《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自身的爱情经历所创造的,内容与生活不尽相同。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不管茶花女与小仲马之谜究竟是如何,我们要从小说本身赏析小说,而不能受其真实生活所影响。因为小说是对现实的幻觉,无论细节多么逼真,我们不能将主人公与作者混为一谈。我国外国文学史类图书里权威性最高的《欧洲文学史》里,甚至都没有专门关于小仲马的描述。关于这一点我也是非常惊讶,翻阅几遍《欧洲文学史》我才确认小仲马的作品并没有被列为法国的经典文学。自始至终,小仲马心之所向的法兰西文学院,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成功的剧作家。追究其根源,其实也不难理解。小仲马出生于法国文学的巅峰时期,他的前辈里,不仅有创作了《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雨果,著有《人间喜剧》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还有《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者福楼拜,甚至他的父亲大仲马在他出版《茶花女》的前两
01 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茶花女》,为何没有被法国列为经典文学?《茶花女》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文学之作。此处的有趣指的并不是小说内容的有趣,而是它从衍生到流传的过程非常有趣。
在中国,人人皆知《茶花女》是世界名著,各大文学翻译家竞相翻译。法国文学《茶花女》一出版就轰动了当时法国文学圈,小说改编后被搬上了法国戏剧舞台,成为久经不衰的经典曲目,在世界各地也被广泛流传。小仲马因为《茶花女》一炮而红,1875年成功进入了法兰西学士院,他的作品也被列入人类共有文化遗产。
让人奇怪的是,《茶花女》在法国十分畅销,却称不上经典著作,进不了法国学校的课堂。甚至许多作家对《茶花女》进行了文学批评,当代法兰西学士院的院长甚至在对历史进行查实与侦查后揭露了《茶花女》的“文学底细”,让人们看到了作品与事实之间让人惊讶的差异。
我翻阅了由法兰西学院院长格扎维埃·达尔科撰写的《法国文学史》,其中对小仲马的描述也只是一笔带过:第二帝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位剧作家都属于现实主义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刻画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图景(《茶花女》,1852),其描写间或带有大胆和暴力色彩。
我国外国文学史类图书里权威性最高的《欧洲文学史》里,甚至都没有专门关于小仲马的描述。关于这一点我也是非常惊讶,翻阅几遍《欧洲文学史》我才确认小仲马的作品并没有被列为法国的经典文学。自始至终,小仲马心之所向的法兰西文学院,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成功的剧作家。
追究其根源,其实也不难理解。小仲马出生于法国文学的巅峰时期,他的前辈里,不仅有创作了《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雨果,著有《人间喜剧》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还有《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者福楼拜,甚至他的父亲大仲马在他出版《茶花女》的前两年率先出版《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轰动文坛。
小仲马生活的年代,有太多的巨人,以致于他作品显得力度不够、深度不足,那么《茶花女》没有被列入经典文学就不足为奇了。但我始终认为,《茶花女》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别的畅销小说,必有其吸引读者的地方。
尽管《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自身的爱情经历所创造的,内容与生活不尽相同。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不管茶花女与小仲马之谜究竟是如何,我们要从小说本身赏析小说,而不能受其真实生活所影响。因为小说是对现实的幻觉,无论细节多么逼真,我们不能将主人公与作者混为一谈。
我们必须要认清,《茶花女》是小仲马创作的小说世界,而不是他的自传。
02 作品赏析:《茶花女》为何能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1、简单明了的故事背景、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
《茶花女》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没有复杂的战争背景,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女主玛格丽特本是巴黎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因为她总是随身带着一束茶花,因而被称为“茶花女”。男主阿尔芒对茶花女一见钟情,在她生病期间每天到她家打探病情,他的深情打动了茶花女,他们开启了同居生活。
阿尔芒愿意将所有财产转让给茶花女,而茶花女也为了跟阿尔芒在一起,断绝了其他情人的资助,抵押自己的首饰来支付生活费。最后茶花女为了阿尔芒的前途,答应他父亲离开他,最后茶花女孤独病死,死时甚至不能见阿尔芒一面。
《茶花女》所具备的四大要素使之成为爱情经典:跨越社会阶级的情感、为抵抗社会道德的阻碍所作出的努力、愿意为对方作出牺牲、以死亡加深爱情的沉痛。
茶花女的身份是法国巴黎的“高级妓女”,她本享受着上流社会男人的追捧,过着奢靡的生活。她被巴黎贵妇们嫉妒,也是情人们炫耀的资本。因为当时巴黎上流社会的男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情人,交际花也是明码实价的存在。你可以光明正大将那些女人收入囊中,只要你的钱财能支撑得起一个情妇的挥霍。
茶花女每年需要花十万法郎,很多年轻人为他倾家荡产,也有不少有钱财、有权势的人追求她,她却不屑一顾,跟谁在一起只看她的心情。因此,在作者笔下,她虽当过很多人的情妇,却依旧是高贵而美丽的。“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形容的就是她不为权势而屈服,却放任自己过着摧残身体的生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会因为阿尔芒每天打探自己的病情而感动,为了他放弃支撑自己生活费的老公爵,放弃了本可以给与她幸福生活的伯爵,宁愿将自己的首饰、车马抵押掉跟阿尔芒一起生活。茶花女跟阿尔芒一起到乡下同居的日子是她最快乐的日子,但实际上她也清楚一个男人娶情妇为妻,对他的前途与声誉影响多大,直至最后,她不得不放弃跟阿尔芒,孤独病死。
- 2、通过大量心理活动塑造“圆形人物”,让角色有血有肉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E.M.福斯特曾将曾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
扁形人物指的是只有单一观念的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比如说茶花女身边的老妓女普丽当斯,就是一个扁形人物,她的存在只跟利益挂钩。当茶花女过着风光的生活时,她时刻跟随着茶花女,听她命令办事。茶花女一无所有时,她果断离开了茶花女。
而圆形人物则是有血有肉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与行动,经常让读者感到意外。而阿尔芒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大量的心理活动。
当茶花女迫于生活不得不跟伯爵一起而推掉与阿尔芒约会时,痛下决心与茶花女一刀两断,小仲马对阿尔芒心理的描述非常精彩:“一回到家里,我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凡是受过哪怕只有一次欺骗的男人就不会不知道我是多么痛苦……但是我又不愿意在玛格丽特还没有弄清楚我离开她的原因之前就走。作为一个男人,只有在跟他的情人恩断义绝的时候才会不告而别。我反复思考着应该怎样来写这封信。”
作者以上帝的视角描述了阿尔芒大量的心理活动,让我们读者能够清晰地触摸到阿尔芒这个人物角色。他对茶花女的爱是真诚的,却也是矛盾的。因为阿尔芒爱得自卑却希望获得尊重,他心里清楚自己并不是茶花女唯一的情人,自己的家境也比不上别人,因此他想要获得茶花女完整的爱。
- 3、利用三个“第一视角”拉近读者与角色的距离,让读者触摸到真实的角色
而小仲马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新颖而富有特色,他使用了三个“第一视角”对整个爱情故事进行描述,以倒叙的方式进行描写。
小说里第一个出现的“我”,是作为故事的见证与记录者。“我”无意中发现了茶花女房间的遗物正在拍卖,拍下的一本《玛侬·莱斯科》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阿尔芒。
阿尔芒在茶花女死后,他送给茶花女的那本《玛侬·莱斯科》被人买走,于是阿尔芒找到了“我”,并且缓缓向“我”叙述关于他跟茶花女之间的事。在口述的内容里,阿尔芒都是用“我”来讲述事情的发展经过,因而第二次出现“第一视角”便是阿尔芒口述中的自己。
小说最后茶花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不得不放弃阿尔芒的原因以及自己病死的过程,信件直接以茶花女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出来,出现了第三次“第一视角”。
作为记录者的第一视角,能够让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他人亲身经历的故事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期待着故事的进展;阿尔芒的第一视角,能让读者产生感受到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之间爱情的矛盾性,社会道德总会鞭笞妓女的身份,往往忽略了妓女作为“人”的存在,这样的爱情得不到社会的祝福;而茶花女的第一视角让读者为她的牺牲而感动,让读者相信妓女也只是一个希望得到爱情的普通人。
因此,小仲马在《茶花女》里所创造的角色并不是高高在上、远离社会的,他运用大量心理活动与三个“第一视角”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觉他们都是活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也是希望得到爱情却受到现实生活种种阻碍的人。小仲马的叙事方式,拉近了读者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因而《茶花女》得以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03 与中国同为青楼女子的杜十娘相比,茶花女同样为爱而死,却得到了爱情的祝福与杜十娘相比,茶花女是幸运的。
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杜十娘,与茶花女一样长得沉鱼落雁,未满十九岁便引得众多公子王孙意乱情迷,不惜倾家荡产。可惜杜十娘遇上了风流年少的李公子,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李公子身上,没想到李公子背信弃义,将她卖给了孙富。最后杜十娘将珍藏的财物抛至江中,纵身投江而死。
杜十娘的死,是万念俱灰之下自主放弃了生命。而茶花女的死,对阿尔芒的未来充满了祝福。我曾思考,如果没有阿尔芒父亲的劝说,茶花女最终会选择离开阿尔芒吗?如果他们在熟悉的巴黎圈子生活,茶花女的存在固然会影响阿尔芒的前途;如果他们离开巴黎,阿尔芒将一无所有,不仅养不起茶花女,也治不好她的病。无论如何,茶花女终将选择离开阿尔芒。
而阿尔芒最终知道茶花女为自己的付出,万分悔恨,不惜以帮茶花女换墓地的名义将其挖出,只为见她最后一面。
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往往只是童话。世界总是不完美的,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爱而不得的文学才能成为流传万世的经典之作。
我是@爱打机的妹子,头条青云获得者,用文字与你们分享生活之美。欢迎关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