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器真品存世量(解读元代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真品存世量(解读元代青花瓷器)回顾一下元帝国的疆域。作为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人的统治方法和之前所有中原帝国都不太一样。穆斯林喜爱蓝白两色,蒙古族人同样钟爱这两种色彩…至于出土(出水)元青花的地区,则要更加广阔。从亚洲的东南部穿过广阔的亚欧大陆腹地,一直延续到非洲北部,都有发现元青花残器。范围这么大,就算是考虑到元帝国当时的疆域,也有点让人觉得奇怪。毕竟到目前为止,公认的成熟元青花出现的时间,是在元代中晚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全青花的世界化?答案应是首推贸易。
如果要问成熟的青花瓷器谁更惊艳,我想收藏圈内公认的应该是非元青花莫属。
但元青花在国内被承认的数量远不如在海外的数量,且在质量上,海外元青花看似也要略高于国内的元代青花瓷器。
明明是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但所有收藏中国古代瓷器精品的都知道,元青花瓷器是在海外被承认的…且传世的元青花瓷器大部分都在中国以外的地区。
传世的元青花瓷器主要集中在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等中东国家…另英国、美国、荷兰等大航海时代的受益国,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和中国本土地缘相近的国家。这其中,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是元青花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至于出土(出水)元青花的地区,则要更加广阔。从亚洲的东南部穿过广阔的亚欧大陆腹地,一直延续到非洲北部,都有发现元青花残器。
范围这么大,就算是考虑到元帝国当时的疆域,也有点让人觉得奇怪。毕竟到目前为止,公认的成熟元青花出现的时间,是在元代中晚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全青花的世界化?
答案应是首推贸易。
穆斯林喜爱蓝白两色,蒙古族人同样钟爱这两种色彩…
回顾一下元帝国的疆域。作为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人的统治方法和之前所有中原帝国都不太一样。
除去改名为“元”的帝国本体以外,还有四个相对独立但又脱身于蒙古帝国的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四大汗国有各自的汗王,但只有元帝国的皇帝享有蒙古大汗的尊号。
可以说,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带有一丝原始的松散联邦属性。这种独特的统治方式实际上成就了元青花的世界化。毕竟,如果从当时的角度来看,今天出现在土耳其、叙利亚的元青花,只是蒙古帝国大疆域内的互通有无。
把南宋疆域纳入版图以后,元帝国的统治者把全国各个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其中,色目人指西域及更遥远的西方人群。汉人指原先在辽、金等统治下的人群。南人则是原先南宋统治下的民众。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讲,相比于南方反抗到底的汉人,元帝国的统治者当然更愿意信任归附更早、通晓多国语言并且拥有丰富经商经验的西域人。
正如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所说的:“当世之时,百汉人之言,不如一西域人之言。”
元朝对于西北各族、西域乃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等的泛称,都简称“色目”。经常被元人记载的色目人包括畏兀儿、回回、乃蛮、汪古、钦察、康里、吐蕃等
当时,从游牧转为定居的元帝国需要大量资金,而波斯地区经济发达,并且生产黄金、绿松石等珍贵宝石。这里的人们对瓷器十分追捧,且由于宗教信仰,白、蓝两色是人们追求的色彩。
于是,把青花器售卖给波斯人换取财富,就成为当时元青花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
甚至于为了更好地服务拿着黄金宝石的人们,一些西域的陶工被带到景德镇,受到当地人喜爱的纹饰和器型也被带到景德镇。元青花的整体形态因此充满了异域情调。今天我们从一些国内的出土器物中,就能看到一些明显的佐证。
蒙古贵族注重经商理财,但游牧民族出身的他们本身并不直接经营,而是选择依靠一个精明的理财小能手。这个理财小能手,就是被帝国统治者信任的色目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回回人。
就像活跃在唐代的粟特商人一样,生活在蒙古大帝国疆域内的回回商人,同样拥有高超的搞钱方式。只要是帝国触角触及的地方,不管是四大汗国,还是元帝国的藩属国,甚至是琉球群岛,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元青花的世界化进程一帆风顺。
而这些小能手们赚回来的金钱,绝大部分,流进了蒙古贵族的口袋里。为了赚钱,大批制作精良且符合当地人审美的元青花从景德镇走了出去。
当我们翻阅史料,《元史·志第三十八·百官四》中记载:“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而与此同时,掌管金银玛瑙玉器的金银器盒提举司、玛瑙提举司、玉局提举司等,都是从五品。
一个正九品,一个从五品。从品级来看,蒙元宫廷中受到更大重视的,应该是金玉玛瑙器皿,浮梁磁局和瓷器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
当然,如果单纯从官职品级看瓷器和金银玉器的受重视程度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还有其他文献资料佐证可以支持。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大汗所坐殿内,有一处置一精金大瓮,内足容酒一桶……大汗所藏杓盏及其他金银器皿数量之多,非亲见未能信也。”
《元典章·礼志二》记载:“庶人……酒器许用银壶瓶台盏盂镟,余并禁止。”整体来看,在元帝国的宫廷中,金银珠宝玛瑙玉器的使用频次,确实要高于瓷器。
当时的元朝统治者虽然同样喜爱并使用青花瓷,但青花瓷并没有代替金银玉器。且从记载来看,统治者们还会选择把一些精品当作赏赐品,赐予汗国。因而,很多高质量的精品留在了远方。
无论是因为政治性缘由,还是因为商业性缘由,不可否认的是,元青花曾大量作为商品外销。
不管是精品还是粗品,在运往地都大有市场。这些瓷器的服务对象,有穆斯林世界的贵族,也有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帝国的贵族,当然,也包括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林立小国。
今天的我们推崇元青花,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的凿空创新,更因为元青花本身拥有的融合性。元青花的世界化,实际上是元帝国扩张、多民族融合及其强大征伐影响力的其中一个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