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匆匆催人老(万马齐喑无畏压力)
光阴似箭岁月匆匆催人老(万马齐喑无畏压力)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在南下途中,共写了315首七言绝句,后经过整理成集,命名为《己亥杂诗》。他目睹清王朝的腐朽,也认清了官场的各种腐败和肮脏,刚刚48岁,龚自珍就借口侍奉年迈的父母,辞官回乡了。不过,“万马齐喑”最为人所知的还是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所处时代已到清朝中晚期,国力日衰,官场腐败。龚自珍思想进步,38岁才中进士,讨厌形式化严重的八股文章,强调研究兴国济世的学问,自然与当时官场格格不入。龚自珍进士及第后在京城做了10年无足轻重的闲官,他虽满腹才学,但政治抱负全然不得施展,因为接受新思想还时常受到同侪排挤。
“万马齐喑(yīn)” 出自苏轼的《三马图赞》:“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瘖。”
意思是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也被用来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苏轼的文章里对西域神驹夸奖有加,这马一声长嘶,旁边所有马都不敢应声,低头俯听,表示出顺从。
北宋面对西夏和辽国的攻势,边境常年吃紧,靠岁贡达成一定程度的和平。军马还是战略物资,引进西域优良品种应该仍是重要任务。
不过,“万马齐喑”最为人所知的还是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所处时代已到清朝中晚期,国力日衰,官场腐败。龚自珍思想进步,38岁才中进士,讨厌形式化严重的八股文章,强调研究兴国济世的学问,自然与当时官场格格不入。
龚自珍进士及第后在京城做了10年无足轻重的闲官,他虽满腹才学,但政治抱负全然不得施展,因为接受新思想还时常受到同侪排挤。
他目睹清王朝的腐朽,也认清了官场的各种腐败和肮脏,刚刚48岁,龚自珍就借口侍奉年迈的父母,辞官回乡了。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在南下途中,共写了315首七言绝句,后经过整理成集,命名为《己亥杂诗》。
万马齐喑的感慨来自于一天路上的见闻。当时酷暑难耐,路上行人稀少,龚自珍在路上也觉得热浪逼人。然而远处却传来器乐响声,龚自珍走近些看过去,发现是一座古庙,庙前高挂旗幡,香烟升腾。一群村民正在道士们带领下,向神龛里的神灵叩拜,念念有词,原来正在求雨。
龚自珍由一路看到的田园荒芜、民生不振,想到自己多年追求变革、造福国民的主张屡屡受挫,并被打击迫害,一时感慨万千。一派毫无生气的局面,唯有疾风骤雨、风雷大作才能作出些改变,于是一气呵成这首传世之作。
龚自珍是有政治敏感度的,就在外强中干的清政府仍自诩万邦上国的时候,最大的危机依然来临。这声巨雷来自龚自珍辞官一年后的1840年,那年,鸦片战争爆发,从不将洋人看在眼中的道光,突然发现区区小国舰队居然可以长驱直入,立刻被吓破了胆,中国人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史随之展开。
今日的中国早不是100多年前的样子,万马齐喑的情况也再不会出现,越是压力面前,越能激发民族凝聚力,相信龚老先生看到今天这一幕,定会精神抖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