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读懂和掌控周围人的心理学(心理专家教你如何通过人际距离)
五分钟读懂和掌控周围人的心理学(心理专家教你如何通过人际距离)如果像芬兰人那样,虽然保持着较大的物理距离,但是遇见有人受困,仍会主动出手相助,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丧失与人亲密的能力,而是他们既能和人连接,又可以照顾自己内心独处的需要。这并非“社恐”,因为他们并没有失去关爱他人的能力。看重隐私,代表对自我存在的重视透过物理空间,可窥见心理世界通过这两种空间的存在,一个人心理层面的边界感开始逐步建立,这种边界感使得人可以去控制自己与周遭的环境,来调适自己的舒适度。这也意味着,从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我们也能够窥见他的心理世界,以及他如何被养育的痕迹。比如,如果你遇见一个人,他总是很热情,热情到一见面,就拥抱和肢体接触,在没有感到不舒服的情况下,你会知道这个人多半是在热闹的、互动频繁的关系和环境里长大。但如果他热情到谈话时掌握不住分寸,过度打听隐私,对不相关的事随便发表评论和见解,这或许在表明,他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边界不清,相互介入的混乱。反之,
据说在芬兰的公交车上,如果你上车看到某人身边有空位,同时后面有没人的位置,你选择坐在他人的旁边,会被视作极不礼貌。在站台候车,大家仿佛在大脑中有一个自动测量距离的程序,前后人之间总隔着两三米的距离。陌生人之间绝不会靠得很近。对隐私空间的重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普及。有人为此发明了一个词:“精芬”,即“精神上的芬兰人”,意指内向害羞、不善交际、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人。
社交是物理和心理空间并存
朋友木木最近向我抱怨,上周他家楼上的阿姨来敲门,说自己阳台上的衣服和衣架掉到了他家阳台上,还没等木木反应,阿姨就自行大步冲入房中,一边大声说话,一边径直冲向阳台。结果,木木的猫咪被吓得满屋逃窜,撞到了柜子,在床下躲了一整天才出来。显然,芬兰人所尊重的人际关系空间,木木家楼上的阿姨并不懂。
社交往往涉及的是心理空间,而像芬兰人一样的个人空间,指的则是物理空间。事实上,这两个空间,通常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人开始成熟的第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青春期。通常也是在青春期,孩子开始有了锁门,不再让父母轻易进入房间的意识。这象征着在物理空间里,孩子开始建立起屏障,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内心有一个不被随意侵扰的空间。当这个需要被尊重时,孩子内心的空间有了雏形:在这个物理空间里,他将能够利用独处,来容纳更多仅供自己消化和处理的复杂情感,并由此整理和构建他接下来面对世界和他人的方式。
透过物理空间,可窥见心理世界
通过这两种空间的存在,一个人心理层面的边界感开始逐步建立,这种边界感使得人可以去控制自己与周遭的环境,来调适自己的舒适度。这也意味着,从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我们也能够窥见他的心理世界,以及他如何被养育的痕迹。比如,如果你遇见一个人,他总是很热情,热情到一见面,就拥抱和肢体接触,在没有感到不舒服的情况下,你会知道这个人多半是在热闹的、互动频繁的关系和环境里长大。但如果他热情到谈话时掌握不住分寸,过度打听隐私,对不相关的事随便发表评论和见解,这或许在表明,他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边界不清,相互介入的混乱。
反之,如果你遇见一个人,他总是与人保持距离,不主动介入话题或人际往来,甚至显得冷漠,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也熟视无睹,这或许就在告诉我们,他的早年关系里,多半存在着较多的忽视,这使得他难以和他人接触和建立关系,只有隔着远远的距离,对他来说才算安全。
看重隐私,代表对自我存在的重视
如果像芬兰人那样,虽然保持着较大的物理距离,但是遇见有人受困,仍会主动出手相助,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丧失与人亲密的能力,而是他们既能和人连接,又可以照顾自己内心独处的需要。这并非“社恐”,因为他们并没有失去关爱他人的能力。
独处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使得人们有空间照料和表达自己,整理情感与思想。而对他人空间的不断入侵,则意味着对入侵者而言,他人的存在并不重要。因此,对隐私空间的看重,或许正反映了我们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和重视。这应该是好事,甚至可能是更大的自由意志觉醒前的必须。
文/李煜玮(精神分析传播导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