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除了长子伯邑考被纣王所杀,其余的儿子中姬发是老二,周公姬旦是老四,在西周建国后贵为宰辅,需要在中央主持朝政,肯定是不会去当“监护人”的。外姓朝臣姬发是不放心的,思来想去还是自家人可靠。要说这姬昌也是厉害,与姬发的母亲太姒生了十个儿子。所以姬发将武庚分封在殷商故地朝歌,武庚也就成为除姬氏王族、军功朝臣以外的第三股政治力量。不过姬发作为杰出政治家,可不是安抚做样子那么简单,武庚毕竟是纣王的儿子,自己的父亲被逼的在鹿台自焚,这种杀父灭国之仇姬发怎么会对他放心呢?为了防止武庚起事作乱,姬发又把朝歌周围的京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个小国,用以监视武庚一举一动,而这就涉及派谁去的人选问题。

序言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是西周初年发生的姬氏王族宗室内部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宗室内乱,距离第二次的西汉七国之乱八百年,三监之乱后周公旦成功镇压反对势力,一方面巩固其摄政地位和成王安危,另一方面为西周长治久安打下牢固基础。

三监的由来

话说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大周后,广泛分封诸侯于各地,受封范围除了姬姓王族和军功大臣,还有武庚代表的殷商遗留势力。

按照当时“灭国不绝祀”的原则,武王需要给予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定地位,一来是遵循旧制传统,二来可以收买人心,安抚殷商遗民,展示自己的宽柔仁义,巩固西周政权。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1)

所以姬发将武庚分封在殷商故地朝歌,武庚也就成为除姬氏王族、军功朝臣以外的第三股政治力量。

不过姬发作为杰出政治家,可不是安抚做样子那么简单,武庚毕竟是纣王的儿子,自己的父亲被逼的在鹿台自焚,这种杀父灭国之仇姬发怎么会对他放心呢?

为了防止武庚起事作乱,姬发又把朝歌周围的京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个小国,用以监视武庚一举一动,而这就涉及派谁去的人选问题。

外姓朝臣姬发是不放心的,思来想去还是自家人可靠。要说这姬昌也是厉害,与姬发的母亲太姒生了十个儿子。

除了长子伯邑考被纣王所杀,其余的儿子中姬发是老二,周公姬旦是老四,在西周建国后贵为宰辅,需要在中央主持朝政,肯定是不会去当“监护人”的。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2)

剩下的人中,姬发看重他的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和八弟霍叔,姬发认为一母同胞,血浓于水是最放心的,于是这三个弟弟走马上任。

管叔监管朝歌以东地区的卫,蔡叔监管朝歌以南地区的鄘,霍叔监管朝歌以北地区的邶,所谓“监”,即监督武庚的殷商移民势力以防其造反。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3)

然而亲兄弟就一定可靠吗?答案是未必,在利益面前,哪怕是手足亲情也是靠不住的。

在分封后的第二年,武王因积劳成疾病逝,临走前指定年幼的姬诵为王,即周成王,周公行使摄政之权。

按武王的谋划,外有三监作为屏障,内有周公辅政,大周的江山应该是稳的,但武王到死都没想到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

史上最早的无间道

武王死后,成王年龄实在太小,为了稳定朝堂局势,周公作为托孤大臣决心代行王权。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4)

周公心里清楚,大周刚刚建立尚未站稳脚跟,稍有不慎就会重蹈殷商覆辙,只有他亲自主政才能震慑蠢蠢欲动的反对势力。

但有一个人心里却很不乐意,这个人就是管叔,管叔是姬氏老三,大哥二哥死了,他是年龄最大的。

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管叔觉得理应由他担任摄政大臣,可不想却被老四占了先机,管叔决定横下心来与周公撕裂开战。

另外周公制定了等级制度极其森严的礼仪,诸侯和大王的地位差距明显又不可逾越。

管叔利用这个机会,与同样对周公不满的蔡叔霍叔联合起来准备反周,而管叔一系列操作让武庚看在眼里。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5)

武庚作为纣王之子,本是商朝的继承人,可如今却被变相软禁,武庚一心想恢复殷商统治,于是他借助管蔡对周公的不满,与三人联合作乱。

同时又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反周,这就是史上第一个宗室内斗的政治事件——三监之乱。

看管敌人的亲兄弟反而反目成仇,和敌人联合起来,武王若九泉之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周公东征,二次克殷

三监造反打出的口号就是“周公篡改武王遗命”,其实明眼人能看出来,事实不重要,谁的拳头硬才重要,各路诸侯要么选边站要么观望。

对于周公来说,三监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已经严重威胁周王朝的安全,在这个火烧眉毛之际,周公先是团结一批有实力的王公大臣比如召公奭,然后采取果断措施亲率大军东征。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6)

三监虽然闹得声势浩大,但其实他们的地盘很小,再加上本身政治根基薄弱,根本不是周朝中央部队的对手。

周公作为辅佐武王一手打天下的助手,是开国元勋之首,政治基础深厚,又有太师姜子牙辅佐,所以三监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打败了他们。

对于谋反,周公是绝不容忍的,即使亲兄弟也不行,周公决定大义灭亲,首先诛杀了他的三哥,谋反的主谋管叔,然后放逐了蔡叔,将霍叔贬为平民。

不过对于周公来说,东征的目的绝不是平定造反,而是为了彻底肃清殷商残余势力,扩大周朝地盘。

因为武王建立周朝时只不过是消灭商朝的核心地区,广大东部老巢远未征服,于是周公借助剿灭三监杀掉武庚,毕竟之前没有合适的理由,这回终于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7)

然后周公决心斩草除根,继续东征,对东夷部落穷追猛打,声势达于江南,最终经过三年艰苦斗争才平定这场叛乱,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领土,巩固了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后续

经过这场平叛,周公为了控制东方,威服南方,打造洛阳作为东都,这里地处天下中心,土地平坦,沃野千里,是天然的粮仓,而且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如此一来,形成了以周人发祥之地的西边镐京为中心的“宗周”和以周王朝统治东方为重心的“成周”。

周朝三王之乱(一场决定华夏国运的权力争夺)(8)

东西遥相呼应,稳固了西周统治,此后周朝进入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号称“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