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丰老厂在哪(华亭一一华丰厂二十年变迁的记录者)
华丰老厂在哪(华亭一一华丰厂二十年变迁的记录者)华亭县用整整二十年时间,记录了华丰厂从开山劈路建厂,迁厂与反迁厂,军事管制,成立革命委员会,撤消军宣队,空降一、二把手调正党政班子。从设计能力500挺发展到850挺,订单从高光时候再逐渐走向无订单日,最后划入到岷山厂,搬离华亭县的全过程。现在只留下一幢幢地旧厂房和残次的职工住宅,作为华丰厂历史的记忆。“华亭”在文史和地理学者的眼里,被视作为地名。但地名,它不仅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记录着当地的历史变化,朝代更迭,战争纷争,区划变动,并寄托着人们无尽的乡思和一幕幕的故事。所以说,地名是鲜活的、广泛的,也是文化的符号,它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传承。华丰厂原一车间一工段的车工谈建中(车工技术精湛,也是华丰男足的第一任队长,主力后卫,而立之年后,还带领华丰男足获得平凉地区男足亚军的好成绩):钳工顾雪楠(华丰男兵队员):一车间四工段铣工徐兴国,原二车间的热处
作者:原华丰机械厂 姚建国
华亭县的“黑沟门”,如今是一个差不多已被人遗忘的地方。但它曾经是华亭县三线军工项目建设的第一座坐标。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根据中央给三线建设指定了“靠山、隐蔽、分散”的选地要求后,华丰厂率先在华亭县落户,后又有“52”字头的军工企业落地华亭,这些三线企业带有备战意义的工厂成为华亭县工业腾飞的发动机,也带动了华亭县的发展和繁荣。但在这二十年的生产、生活中,也涌现出无数经典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华丰厂建厂的元老中有一批故乡的名字曾经也叫“华亭县“的建设者,现在也来到一个叫华亭县的地方。猛一说,使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会有两个”华亭“呢?他们之间相差大约有3000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据史料载,陇东“华亭县“,在北魏长泰2年(532年)时,因战争的需要,曾筑城后置”华亭镇“,是以境内皇莆山上有”华尖山亭“而得名。隋大业元年(605年)始置”华亭县“,县因镇而得名,隶属”安定郡“(即今泾川县),境内设有”瓦亭关巡检司“和”马铺岭巡检司“。垂拱二年(686年)更名为”华川县“,后周显德元年(959年)复置”华亭县“。为”义州治“。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避宋太宗(赵匡义)之讳,改“义州”为“信州”。后又属“陇州郡”(即今陕西陇县)辖,最后又属“平凉府”辖,今为“华亭市”。
而滨海之地的“华亭县”,于唐天宝十年(751年)朝廷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之地,置“华亭县”,因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在此被封为“华亭侯”而得名。县置就在今松江老城区内。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华亭府”,次年,“华亭府”改名为“松江府”,府辖一县(华亭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松江知府奏请朝廷,折“华亭县东境及下沙盐场(后为南汇县)设上海县,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此时,松江府辖”华亭县“和”上海县“。而到民国三年(1914年)时,松江府降为县,于是”华亭县“改名为”松江县“。1958年,松江县、南汇县等十县,由江苏省划入上海市。
华丰厂原一车间一工段的车工谈建中(车工技术精湛,也是华丰男足的第一任队长,主力后卫,而立之年后,还带领华丰男足获得平凉地区男足亚军的好成绩):钳工顾雪楠(华丰男兵队员):一车间四工段铣工徐兴国,原二车间的热处理仪表工周建华,段桂生,冲压工叶鸿成以及计量室计量工陶梅观(人称女秀才)等都来自滨海的“华亭县“。而赵桂娟(七车间电工),朱金秀(原一车间三工段无形磨工,后调到永登)金明兴(原一车间四工段龙门钻工,1969年入伍,1974年退伍回厂任劳资员。劳资科副科长。业务时间爱好乐器,即能吹笛子,又能吹长号,还能敲洋琴)。
费根佰(原一车间四工段龙门钻工,1975年向全厂职工发出“实干加苦干,再巧干,早日拿下今年生产任务“的倡议书,而受到厂部的表扬)。王寿龙(原-东间二工段钳工,后调计量室任量具修复钳工,技术精湛)。陈长尧(原一车间三工段钳工),钱爱吾(原一车间三工段钳工)。他们生活的故乡是后为南汇县周浦镇,早在唐开元元年(713年)重筑捍海塘时已成陆,并隶属于华亭县管辖(新唐书,地理志),只不过当时称这个地方为”华亭县长入乡周浦村“而言。当时间穿越到北宋初的皇佑四年(1052年)时,华亭县令率群众筑内捍海塘后,下沙盐场地产盐业兴起,生活在海塘西侧的先辈们,以熬波煮海为业,并衍生后代。
华丰厂的倪文良(原一车间三工段靠模铣工,系华丰男乒主力之一,后调厂工会工作,业余时间喜爱书法,擅长“隶书”。也喜爱摄影和绘画);朱龙(原名朱关龙,原一车间四工段铣工,后调生产科工作。擅长摄影、草书,有人见他双手同时在墙面上写字)。陈佰铭(原三车间即总装车间射前工段钳工,后调生产科工作,也是华丰第一批迁入岷山厂工作人员之一,业余时间爱好排球)。奚银仙(原二车间电焊班气焊工,后调七车间既机修车间任气焊工,气焊技术精湛,焊波整齐均匀,在华丰,无人敢说气焊技术第一,也是华丰厂最早的女兵队员)。徐心芳(原一车间三工段六角车床工,追究技术,重不出次品)。郑震民(原二车间电焊班电焊工)。胡顺民(原机修车间空压机房修理工)。严士炎(原一车间三工段铣工)。姚建国(原二车间钣金工,由电焊班托管。1969年入伍,1973年退伍回厂,先后任武装干事,基干民兵连连长,保卫干事。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创作,先后在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汭水文艺报,中国旅游报等发表过文章)。这些建设者的故乡居住地,宋时由华亭县辖下的“下沙盐场”的“五团”(今祝桥镇),“三团”(今惠南镇),“二团”和“一团”(今大团镇)地。
“华亭”在文史和地理学者的眼里,被视作为地名。但地名,它不仅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记录着当地的历史变化,朝代更迭,战争纷争,区划变动,并寄托着人们无尽的乡思和一幕幕的故事。所以说,地名是鲜活的、广泛的,也是文化的符号,它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传承。
华亭县用整整二十年时间,记录了华丰厂从开山劈路建厂,迁厂与反迁厂,军事管制,成立革命委员会,撤消军宣队,空降一、二把手调正党政班子。从设计能力500挺发展到850挺,订单从高光时候再逐渐走向无订单日,最后划入到岷山厂,搬离华亭县的全过程。现在只留下一幢幢地旧厂房和残次的职工住宅,作为华丰厂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