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有哪些人营救苏轼(他陷害苏轼制造)
乌台诗案有哪些人营救苏轼(他陷害苏轼制造)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背飞双燕贴云寒,这位曾经构陷苏轼的人就是北宋词人舒亶【dǎn】,他的《虞美人》是一首佳作。《虞美人·寄公度》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你会读大奸臣秦桧的诗吗?
你会夸赞蔡京的书法吗?
当德与才不能统一,是德行重要,还是才华重要呢?
在宋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陷害苏轼,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却写下一首宋词,成《宋词三百首》中的名篇,中间两句美到哭,成朋友圈分享名句。
这位曾经构陷苏轼的人就是北宋词人舒亶【dǎn】,他的《虞美人》是一首佳作。
《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真是一首绝美的词,词人从夏秋写到冬春。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绝美的意境,受到许多人的青睐,成为网上人人分享的金句。
写下这首诗时,舒亶是十分悲伤的。
十年前,他因为与尚书省意见相左而离开京城,在家赋闲了十年,再次被任用。
重回京城本是高兴的事,可是十年后的京城,早已经物是人非,亲朋故旧早已不再,他感到很孤独,渴望友人的信息和慰藉,于是写下这首《虞美人·寄公度》。
公度是他的朋友。
傍晚他独自登上小楼,夏天已过,只看到芙蓉凋残,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苍茫一片。词人独倚着小楼,看远处的燕子,飞入寒冷的云端。
残败的荷花,凄冷的意象,无不告诉世人:词人是忧郁的。
下片,词人直抒自己的状态。
浮生有多少难以消释的烦恼,真应该在醉乡中老去。光阴荏苒,京城又盖满纷纷大雪。
“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他想念朋友,如果朋友也思念他的话,一定会像陆凯一样,给他寄来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吧!
词人渴望朋友的慰藉,渴望朋友的帮助。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用笔放达超逸,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纵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语。
即使是不认字的人,也会爱上这天好的好言语。
少有人知的是,写出这样“天生好言语”的舒亶是一个告密者,是苏轼“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之一。
1079年,苏轼迁湖州太守。
按照惯例,他给皇帝上了一道表书——《湖州谢表》。
可是,一堆小人一直盯着苏东坡,这道例行的表文让他们抓到了把柄。
表文中有这样一句: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一直盯着苏轼的四个小人李定、舒亶、张璪、何正臣纷纷上奏章。
何正臣首先上表:苏轼愚弄朝廷,有啥问题都归咎到新法头上,太自大了。
舒亶接着上表:苏轼的湖州上表,有讽刺朝廷时事的意思,士子们听了,都十分愤慨。
最后,李定做总结,给苏轼列了四条罪状,称苏轼必须要斩首。
弹劾案摆在宋神宗面前,即使宋神宗对苏轼的印象极好,也不得不将苏轼立案调查。
案子交给御史台,李定是御史中丞,他派人到湖州缉拿苏轼。
官差临门,苏轼非常恐惧,却又不得不遵皇命。
苏轼被押至京师,关在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的这一场劫难,舒亶可谓是始作俑者之一。
舒亶还一直劝皇帝,早点杀掉苏轼,还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和苏东坡的另外五个朋友一起处死,其心真是毒辣。
宋神宗终于还是没有杀掉苏轼,而是将他贬到黄州,令舒亶等人大失所望。
我们读了诗,是绝美;看作者,确实是小人。
一位失德的小人写出的佳作,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哲学里有一个用语,叫“一分为二”。
小七非常赞同“一分为二”地看待舒亶。
他确实是个小人,罗织罪名,陷害苏轼,道德败坏,我们鄙视他;
另一方面,他的才华高超,有优秀的作品传世,我们应理智地欣赏赞扬。
就如这首《虞美人》,婉曲含蓄,思致绵密,就是一篇佳作。我们不应该因为作者的人品而轻视它。
诗友们,对于德才不能兼备时,你们又会怎样选择呢?
是鄙视作者的为人,进而不看他的所有作品;还是会鄙视为人,而欣赏优秀的作品呢?
留言区大家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