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因为“士”可以指掌管刑狱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士”的甲骨文像一把刑刀。柳下惠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柳下惠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百世先师”。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第十八篇第2章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生活于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鲁国柳下邑(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人,周公之后。

柳下惠早于孔子170年出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办私学的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

柳下惠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

孔子以为柳下惠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百世先师”。

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1)

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因为“士”可以指掌管刑狱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士”的甲骨文像一把刑刀。

黜:形声字,从黑,出声。本义:黑暗。延义为废除,取消,罢免不用。如《书·汤诰序》:“汤既黜夏命。”

罢黜百家,黜落,黜升(官吏的罢免与升迁),黜放(革职放逐)。

黜又通作绌。如《礼·王制》:“不孝者,君绌以爵。”

三黜就是三次或者多次被罢黜、免职、辞退。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2)

枉:形声字。《说文》中说:“枉,褒曲也,从木,㞷(wǎng)声”。㞷从之从土,意为“草木奋发而生。”

后“枉”讹变为由“木”和“王”字组成。“木”表意,指木材弯曲不直。本义指弯曲。如《淮南子·本经》中说“矫枉以为直。”

枉也引申指不正直,不正派。如《论语》:“举直错诸枉。”

枉也指不公正、不公平,如《潜夫论·爱日》中说:“郡县既加冤枉,州司不治。”又如《唐书·高仙芝传》:“军中皆呼枉。”

用为副词时,指徒然,白白地,如李白的《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枉道而事人”意为不按正道事奉君主。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3)

父母之邦:汉语成语,指自己的祖国,本文是“父母之邦”的最早出处。

鲁迅的《坟·文化偏至论》中有提到该成语:“邦国如是,奚能淹留?吾见放于父母之邦矣。”

全文理解为: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干嘛不离开鲁国呢?”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本文应该是孔子向弟子们讲述柳下惠的生平事迹,体现了柳下惠正直的品行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4)

孔子曾在《孔子家语》中评价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

意为:孝顺恭敬,慈善仁爱,修养德行,一心向义,节省财货,无怨无恨,轻财物却无所匮乏,这大概是柳下惠的品行。

《左传》记载:柳下惠有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又派展喜去跟齐孝公进行外交斡旋,最终让齐孝公退了兵,不过展喜的策略是哥哥柳下惠传授的。可见柳下惠极有外交才能。

《论语》中,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在《左传》中,孔子把臧文仲赶柳下惠下台(下展禽),作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

柳下惠虽然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忠贞不渝,始终没有离开、背叛自己的父母之邦,这样的爱国情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5)

悲愤爱国的廉颇

柳下惠在鲁国郁郁不得志,多次被罢黜,是孔子说的“逸民”之一,但他始终没有离开鲁国。

鲁国季氏家臣公山弗扰叛乱失败后,先后逃到了齐国、吴国,当吴国要入侵鲁国之时,他拒绝参与,提出了“不以所恶废乡”的思想。

他们都是爱国的,战国时期廉颇的爱国情怀更加让人敬佩!

廉颇: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嬴姓,廉氏,名颇,颛顼之孙大廉后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是个英勇果敢,能屈能伸,敢作敢为,光明磊落的人,廉颇起初对于只动了动嘴皮子就获得了比他还高职位的蔺相如是不服气的,后来廉颇明白了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负荆请罪”,此后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6)

廉颇的军事才能在赵惠文王时候就很出名了,也正是因为有他这样优秀将领的存在才让秦国一直不敢贸然发兵赵国。

惠文王去世后,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一路打到了长平,面对秦军的不断挑衅,廉颇坚守不出战,非常冷漠的把白起拦在了城外,并命令士兵在长平建造防御工事。

而这个举动却让赵孝成王觉得这个老家伙不肯出力,他一方面自信可以打过白起,另一方面又中了秦军间谍散播的谣言:“我们谁都不怕,只怕已故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

于是赵王立刻就让赵括前去取代廉颇,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蔺相如一听,惊恐不已:赵括只会看他爹留下的兵书。战场上瞬息万变,靠书本怎么行呢?

但赵王不听,把战争当儿戏。于是,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几十万人投降,最后都被活埋了!一度让赵国差点灭亡,好在楚魏两国前来帮忙才得以解除危机。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7)

另一边,燕王听说赵国的壮汉都死光了,只剩下老弱病残,于是想来个渔翁得利,不顾乐毅的儿子乐间的反对,派栗腹、乐乘领兵攻赵。

却没想到燕兵被廉颇一路打回,栗腹被杀,乐乘被俘,燕国只能割地求饶。

后来廉颇成了赵国的代理国相,一边享受着国相的待遇,一边又有军权,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乐乘也得到了赵王的信任,封为武襄君。

廉颇一心为国并没有辜负赵孝成王的信任。但随着赵孝成王的意外去世,他儿子赵悼襄王即位,一切都迎来了改变。

新上任的新君赵悼襄王并不信任握有重权的廉颇,加上奸臣的谗言。这个奸臣叫郭开是赵悼襄王太子时期的陪读,两人关系极好。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8)

廉颇曾经在大庭广众训斥过郭开,其时的郭开早已被秦国收买,是史上最阴险的卖国贼,他诬陷廉颇有异心,糊涂的赵悼襄王竟然信了,就派了乐乘去替代正在出兵攻打魏国的廉颇,想要夺取廉颇的兵权。

公元前245年,刚打了胜仗打算趁胜追击的廉颇,突然接到了赵悼襄王的诏令,让他交出兵符然后回去。

他正在闷闷不乐,听说前来取代他的人竟然是燕国降将乐乘,气得要吐血,常言道: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如今赵王竟然要让自己把兵权交给自己的手下败将!

当时廉颇正打了胜仗,没有奖赏反而还被罚,怎么会服气和心甘?于是他带着士兵把乐乘给打跑了。他这样的行为在君王眼里无疑是叛国,廉颇也自知回去必死,于是就跑去了魏国。

但是在魏国,魏王知道廉颇身在魏而心在赵,不敢重用,也不把他交还赵国,毕竟廉颇是个很大的威胁。于是只能好吃好喝的供着他。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9)

后来,赵国又被秦国围困,无奈之下,赵悼襄王希望可以重新请廉颇回来,于是派了使者前去看他。使者出发前已经被郭开收买。

廉颇听说父母之邦的使者来了,非常高兴,他想家啊!他爱国啊!也想再次为国奉献啊!于是赶紧招待使者,还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不少大米饭以及十斤肉,然后还披甲上马来证明自己还能为赵国出战。

遗憾的是,这个昧著良心的使者回国向赵王报告的时候就说:“老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是饭量真的不错。不过呢,和我坐在一起交谈的之际,他一会儿就跑了三次茅厕。”

赵王就这样信了,觉得廉颇是真的老了,也就没有再提让他回来征战的念头。

廉颇在魏国一直没有等到赵王的消息,却等到了楚王的消息,楚王听闻他如今的情况就派人去将他请到了楚国。

但是到了楚国之后,廉颇再也没有建立过什么功勋,他的心里其实还想着可以回赵国,指挥着赵国的将士驰骋疆场,但是他终究没能再如愿,最后长眠在了楚国寿春。

论语君臣父子(论语史鉴父母之邦)(10)

戎马一生最终客死他乡,对于廉颇来说或许有些凄凉。可悲的是,廉颇死后不久,赵国便被秦国灭亡了。

历史上借廉颇遭奸人陷害,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歌有很多,比如: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