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朔尔茨结束访华(朔尔茨访华获准)

朔尔茨结束访华(朔尔茨访华获准)第一,能够真正做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国家,也是正常国家,更是当今世界主要的活动主体。从这一角度而言,德国确实不配成为正常国家,正如波兰嘲讽的那样,德国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大国,但德国根本不是大国,更不是所谓的强国,波兰话中有话,而德国之所以不是真正独立国家的原因也有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国土地上还驻扎有美国军队外,实际上,更为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德国上下已经被所谓的基于共同价值观这一政治幻象蒙蔽,由此混淆德国的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差别。最后,面对德国媒体表现出的这种“既要又不要”的反思,还有三句话奉劝德国媒体,也希望德国政客们能够听进去。第三,中国对朔尔茨访华一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也反映出实际上中国上下对德国的态度已经相当冷静。中德关系要想恢复正常,甚至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强化,德国必须回归默克尔时期冷静务实的态度,只有这样中德关系才不会被外界因素干扰,德国媒体观察到,中国

10月28日中国正式确认,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4日访问北京,这一消息得到中方确认后却又一次在德国国内引发舆论风波。在这场风波中,德国媒体面对崭新、强大并不断崛起的中国时,心态确实有点不正常,可谓是五味杂陈还有点。

朔尔茨结束访华(朔尔茨访华获准)(1)

首先,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媒体也出现多种声音。

第一,有媒体认为,此次德国由于没有处理好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导致“北溪”管道被炸,以致于德国民众只能借着木柴生活,又从中国义乌大量购进电热毯等取暖器。这让中国民众感到很不解,德国也是大国,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理应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作为“G7富豪俱乐部”中的成员,德国竟然连国内老百姓的取暖问题都解决不了,这确实让中国人感觉到无法解释,由此德国媒体认为,中国人对德国“冷嘲热讽”。

第二,中国人认为,在此次俄乌冲突中,明明是美国人在背后拱火浇油,乌克兰充当美国对付俄罗斯的耗材,但德国却充当冤大头,对于一个正常国家而言完全不可思议,不知是德国利益优先还是美国利益优先。从德国政府上下的表现而言,完全将美国的利益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这也是德国媒体由此得出的结论,中国人“瞧不起”德国亦步亦趋地跟着美国转。

第三,中国对朔尔茨访华一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也反映出实际上中国上下对德国的态度已经相当冷静。中德关系要想恢复正常,甚至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强化,德国必须回归默克尔时期冷静务实的态度,只有这样中德关系才不会被外界因素干扰,德国媒体观察到,中国人对此次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之行并不看好。

朔尔茨结束访华(朔尔茨访华获准)(2)

其次,总体而言,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的信息得到中方确认后,在德国国内引发舆论风潮,而此次舆论风潮中德国媒体观察到的中国反应主要是以上三方面。德国媒体观察的准确性值得讨论,而这一观察也折射出,朔尔茨访华将为中德关系带来变化。德国媒体总结出中国人的声音,囊括了德国在俄乌冲突、能源危机中的表现,也谈及德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的态度,这三种声音确实比较实事求是,也符合平常接触到的信息以及反映出的情况。无论是德国在俄乌问题中的立场,还是处理能源危机的努力,抑或是确定对华关系的问题上,德国尤其是朔尔茨政府的表现确实让中国人感到无法理解。

中国人认为,德国通过损害自身利益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对中国而言完全无法接受,但德国人却甘之如饴。无论是出于所谓的共同价值观还是所谓的同盟关系考虑,美国已经明确地把目标指向德国,企图借助乌克兰危机收割德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还主动将自己的头伸出去,告诉美国赶快下刀,如果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国家,德国绝对是独一份。这便是中国对于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德国所作所为的整体印象,从这一意义层面而言,德国媒体的观察确实相当准确,但问题在于,德国媒体在观察完毕后,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深刻反思,反而批评此次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之行。认为朔尔茨实际上带着讨好中国的姿态,有损德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格,也矮化了德国在中德关系中的地位,这便是德国媒体的反思。

最后,面对德国媒体表现出的这种“既要又不要”的反思,还有三句话奉劝德国媒体,也希望德国政客们能够听进去。

朔尔茨结束访华(朔尔茨访华获准)(3)

第一,能够真正做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国家,也是正常国家,更是当今世界主要的活动主体。从这一角度而言,德国确实不配成为正常国家,正如波兰嘲讽的那样,德国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大国,但德国根本不是大国,更不是所谓的强国,波兰话中有话,而德国之所以不是真正独立国家的原因也有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国土地上还驻扎有美国军队外,实际上,更为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德国上下已经被所谓的基于共同价值观这一政治幻象蒙蔽,由此混淆德国的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差别。

无论美国与德国如何共享所谓的西方共同价值观,如何捍卫所谓的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但永远不要否认的是,德国是德国人的德国,美国是美国人的美国。在人类社会还没有趋于大同之际,德国与美国是两个实在的政治实体,也是两个区隔明显的民族与文化。在和平发展时期,这种差别可能不太大,各国最多只是吵吵嚷嚷,但真要到了涉及各个国家根本利益之时,各国间的差别便十分明显。此次俄乌冲突才是证明谁能够掌握自己国家命运的最好验证石,事实证明,德国并没有达到这一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波兰人表示,德国不是大国更不是强国,这一判断值得赞同,也希望德国上下能够认真反思这句话,仔细思考德国的利益到底在哪里,德国所谓的虚幻价值观能否取代德国实在的利益诉求。这也是想送给德国媒体的第一句话:不要生活在幻象中,以为自己是大国而且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强国,实际上德国甚至不是正常国家,连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做不了主,由此可见德国是非正常国家。

第二,德国媒体关注朔尔茨访华及中国舆论的反应,也说明德国的心态,而外界也有了一定了解。德国表现出“既要又不要”的态度,既要与中国拉开适当距离确保德国的供应链安全,同时又不想与中国脱钩断链,德国很清楚自己作为欧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要想继续保持自己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确实非常难。因此,朔尔茨在对外表态时明确表示,德国不想与中国脱钩,只是想让德国的供应链更加安全,想让德国领导的欧盟能够成为世界的一极。

问题在于,话可以这么说但真要变成现实政策时,德国便不能继续左右摇摆不定,一方面跟随美国、欧洲盛行的政治正确潮流,对中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另一方面又想获得中国的合作与善意。德国目前的这种阴阳政策显然无法获得中国的友谊,也无法使中德合作的基础更为坚实,因此,“既要又不要”的心态与政策只能说明,目前德国对自己的定位仍有些不清楚,什么好处都想拿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什么好处都拿不到。这并不是让德国选边站,而是希望德国能够找准自己的准确定位,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与态度开展与中国、俄罗斯、美国的关系,这也是由德国利益最大化的基点决定的。

朔尔茨结束访华(朔尔茨访华获准)(4)

第三,德国媒体表示,中国之所以对朔尔茨访华一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还因为中国希望德国出现第二个默克尔。对于德国媒体的这一说法,中国也承认,中德关系在默克尔时期虽然有分歧与矛盾,甚至有一些磕磕碰碰,但总体而言,默克尔总理展现出一位伟大女性政治家的魅力与能力。默克尔在她任内非常妥善地处理了中德之间的分歧,同时加强中德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德合作,使得德国背靠第二大经济体,自身经济实现巨大腾飞。关于如今的朔尔茨是不是第二个默克尔的这一问题,答案当然很明确,朔尔茨绝对不会是第二个默克尔。

另一问题在于,朔尔茨的北京一日游能够给中德关系带来多大的改善,因此,德国真的到了应该思考自己国家定位之时。当今世界的大变局已经拉开序幕,俄乌冲突已经让德国深受其害,如果德国不能在欧洲的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回归清醒、务实、冷静的立场,德国未来的结局一定是“冯德莱恩化”,成为美国的附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