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最大年味(最难忘却的记忆是小时候过年的场景以及那浓浓的年味)
小时候的最大年味(最难忘却的记忆是小时候过年的场景以及那浓浓的年味)我们这些小孩子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一放了寒假,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整天除了疯玩就是疯跑,从东家窜西家,从胡同这头窜到那头,也不知道累。胡同里每天弥漫着过油的香味以及孩子们的喧闹声。图片来自网络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也就是我们北方地区的“小年”。这一天要除尘、祭灶。父母带领全家大扫除,并把贴了一年的年画揭下来,再换上新的。我印象当中最深刻的是一幅扫雪的画,画面上一个老爷爷打开屋门准备扫雪,院子里的雪已经被扫干净了,几个小朋友躲在门后捂着嘴偷笑。这幅画一直萦绕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图片来自网络过了二十三,心急的人家已经开始炸年货,我们这边俗称“过油”,就是把一切可以吃的东西裹上面下油锅炸。炸出来的东西叫“酥子菜”(我们这边的叫法,根据音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基本上每家都会炸很多,要吃很久,在过完年的粗茶淡饭的日子里,做饭时往锅里放一些酥子菜,给寡淡的生活增添一点滋味。
图片来自网络
活了大半辈子,有很多难以忘却的记忆。最难忘的是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以及那浓浓的年味。
记得那时候,一进入腊月,特别是到了腊月初八,喝完腊八粥,就要过年了。记得有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大人们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俗称“忙年”,置办年货,走亲访友,为全家人准备过年穿的新衣服。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也就是我们北方地区的“小年”。这一天要除尘、祭灶。父母带领全家大扫除,并把贴了一年的年画揭下来,再换上新的。我印象当中最深刻的是一幅扫雪的画,画面上一个老爷爷打开屋门准备扫雪,院子里的雪已经被扫干净了,几个小朋友躲在门后捂着嘴偷笑。这幅画一直萦绕在我的童年记忆中。
图片来自网络
过了二十三,心急的人家已经开始炸年货,我们这边俗称“过油”,就是把一切可以吃的东西裹上面下油锅炸。炸出来的东西叫“酥子菜”(我们这边的叫法,根据音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基本上每家都会炸很多,要吃很久,在过完年的粗茶淡饭的日子里,做饭时往锅里放一些酥子菜,给寡淡的生活增添一点滋味。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这些小孩子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一放了寒假,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整天除了疯玩就是疯跑,从东家窜西家,从胡同这头窜到那头,也不知道累。胡同里每天弥漫着过油的香味以及孩子们的喧闹声。
然后是杀鸡宰鹅、炖大肉,大人们整天忙碌着,要为整个春节期间的吃喝做充分的准备。那时候,没有饭店、餐馆可下,人们请客吃饭都是在家里,所以,要准备很多吃的东西,以便招待亲朋好友。
年三十,从中午就开始忙碌。父亲带着哥哥贴春联,母亲准备饺子馅,和面包饺子。
图片来自网络
年夜饭照例是父亲掌勺。在我印象当中,好像我家的年夜饭都是父亲掌勺,因为父亲炒菜特别好吃。直到我结婚以后,再没吃过父亲做的年夜饭。非常怀念父亲做过的年夜饭,也非常想吃父亲做的饭,但是也只能在梦中回味了。
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候,父母尚未老,我们还没长大,生活虽比不上现在,但也是父母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不太明亮的灯光照在一家人洋溢着喜悦的脸上,桌子上是热腾腾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温暖而又温馨。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回到那时候,父母和姐姐都还在,一家人团团圆圆,一个也不少。
大年初一,一大早拜年的就来了,一拨接一拨,络绎不绝。递烟、递茶、递瓜子,地上没有干净的时候。扫地也有讲究,不能往外扫,必须往屋里扫,不然财都扫出去了。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初三街上就热闹起来了。玩龙灯的、跑旱船的、踩高跷的全都出来了。人们都涌上了大街,人挤人,人挨人,一路追随着玩玩意儿的。
不爱热闹的就在家喝酒、打牌,反正忙了一年了,就过年这几天清闲,能够放松身心的玩,索性玩个痛快。
小孩子照例是玩,家长也不用管,反正到饭点儿肯定会回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那时候还没有花灯,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这里才开始有。
我们那时候的灯都是父母用萝卜做的。我们用一根小棍儿挑着萝卜灯,到处照,照照眼说是心明眼亮不生病,照照家里家外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过了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学生开了学,上班的收心工作,务农的准备春耕,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也预示着人们开始对下一个春节也就是“年”的企盼。
那时候的年味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简单而纯粹。在那个相对清贫的年代,没有什么能比过年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对一个小孩子更有诱惑力的了,虽然过去了几十年,现在想来依然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