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好的文学书:荐书 艾伟镜中
历史上有哪些好的文学书:荐书 艾伟镜中2017年春,我的一位生活在国外的朋友遭遇了无妄之灾,就像好莱坞电影里所描绘的,几个异族人闯入他家,他的妻子和孩子死于非命。他那天刚好在另一个城市出差而幸免于难。我的朋友是一位温和而善良的人,他并无仇人,却偏偏遭遇了如此残酷的个人灾难。我听到这个消息试图安慰他,却发现任何语言在如此惨烈的事件面前都是轻佻的。文/艾伟《镜中》是一部找寻属于中国人的内心语言,打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穿梭于中国、缅甸、美国和日本四个国度,巧妙地编织起一张爱恨交叠而疑窦重重的迷网。小说讲述了一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望的建筑设计师在突遭人生重大变故后,重新思索生命意义并寻求自身救赎的故事。艾伟以深厚的建筑美学功底,将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小说中卓绝的建筑构思之中;小说的四个部分结构精巧,互相呼应,在叙事上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对称之美。艾伟以东方文化为精神背景,深怀慈悲之心,书写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人世的无常与日常生活
《镜中》
作者:艾伟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5
《镜中》是一部找寻属于中国人的内心语言,打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穿梭于中国、缅甸、美国和日本四个国度,巧妙地编织起一张爱恨交叠而疑窦重重的迷网。小说讲述了一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望的建筑设计师在突遭人生重大变故后,重新思索生命意义并寻求自身救赎的故事。艾伟以深厚的建筑美学功底,将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小说中卓绝的建筑构思之中;小说的四个部分结构精巧,互相呼应,在叙事上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对称之美。
艾伟以东方文化为精神背景,深怀慈悲之心,书写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人世的无常与日常生活的恒久力量,爱的不由自主和恨的最终释怀。艾伟在文本中设置了多重镜像,当下与历史、自我与他人、光与暗、生与死、灵与肉,相互映照,真实不虚。于是这个发生在本书的故事,成了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任何艺术都是人间镜像
文/艾伟
2017年春,我的一位生活在国外的朋友遭遇了无妄之灾,就像好莱坞电影里所描绘的,几个异族人闯入他家,他的妻子和孩子死于非命。他那天刚好在另一个城市出差而幸免于难。我的朋友是一位温和而善良的人,他并无仇人,却偏偏遭遇了如此残酷的个人灾难。我听到这个消息试图安慰他,却发现任何语言在如此惨烈的事件面前都是轻佻的。
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悲伤和仇恨。他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和他的妻子瞬间从他的生命里消失了,一个原本热闹和美的家庭就此毁掉了。他一定感到这世界顷刻间变得空空荡荡。我朋友的经历带给我强烈的无常感和无力感。我非常担忧他。老天把他打入了地狱,以后他将如何面对如此残酷的创痛?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面对自我?又将如何解决以及安置这些问题?
《镜中》的灵感就来自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当然现在读者诸君读到的小说和我朋友的故事已没有任何关系,小说里人物的身份、职业以及所构筑的社会关系亦和我的朋友完全不同。它变成了另一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关于慈悲、爱以及宽恕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破碎的生活中安顿我们心灵的故事。
2017年以来,我一直在构筑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在慢慢成形,当然它并不那么清晰,即便在我动笔开始写作时,也还是混沌的。这部小说需要众多知识,我开始做大量的功课,也跑了许多小说写到的地方。真正开始写作是2020年下半年,《镜中》这个题目几乎一开始就高悬于文档上方,下面尚是一片空白,就像镜子本身。它会照亮未来漫长的写作旅程吗?开始我不确定这个名字是否好,我只知道这个名字和我所写的内容是高度契合的。有几位朋友知道我在写长篇,问我名字,他们竟然都觉得不错。有一位朋友问我为何起这样一个看上去如此哲学的名字,我开玩笑说,任何艺术都是人间的镜像啊,小说当然也是。小说就是通过虚构一个自洽的世界照见你我,照见人世。《镜中》这个题目伴随我整个写作过程,一直没有变过,这在我的写作生涯中非常少见。
小说作为人类经验的容器,它表面上模拟的是人类生活,但这一古老的文体有着自己的智慧。中国作家在人间烟火的描摹上好极了,关于活色生香鸡飞狗跳的生活书写,中国作家恐怕是世界文学中最为出色的群体。以我个人的浅见,我们写下我们的经验,同时还需要对经验进行辨析和思考。我在《中国经验及其精神性》一文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作为今天的中国作家,面对丰润而芜杂的经验世界,他有责任去找寻属于中国人的内心语言,有责任去探寻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身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生命的支柱究竟是什么,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密码,我们如何有效地、有信服力地打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找到中国人的“灵魂”。
当然,当我这么说时只是在说我想努力这么做,并不是说我做到了。
这部小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全球多个城市,但主要还是在杭州,至少故事的根脉在杭州。这是我第一次写杭州。我觉得杭州值得书写,想象这座城市时,她带给我源源不断的灵感。在小说里我写下了诸多杭州的风物,我愿意把这部小说当作我写给杭州的一首赞美诗。
来源:《当代》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