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西安经开区再迎发展机遇)
西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西安经开区再迎发展机遇)除了项目数和签约金额令人欣喜,《城端》还注意到,本次集中签约的20个项目涵盖了涵盖了工业制造、科技创新、总部建设、金融及产城融合等不同产业领域,呈现出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综合能耗低等显著特点,体现了经开区深入实施“两化融合、两业融合”的产业发展布局和“以亩产论英雄”的高质量发展导向。《城端》了解到,此次重点项目签约总数为了20个,总投资达到369亿元。年关将至,经开区不仅做好了今年的收尾工作,还为来年的建设起了个好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2021年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区举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宣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授牌成立。秦创原的启动对于西安乃至陕西的意义都非同一般,其成为了整个陕西科研成果转化的排头兵、样板区和动力源,肩负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重大使命,承担着打通科技创
文 / 丹枫
即将过去的2021年对于西安来说,注定是一个被铭记的历史机遇之年——正式踏足GDP“万亿俱乐部”,时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运年”。
也是在今年,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时。特殊时刻的两会,会上强调了“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紧接着在3月12日,由新华社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除了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陕西省乃至西安市也空前重视制造业:陕西省计划“在接下来的5年里,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加7%,形成万亿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安市也计划“未来5年基本形成以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2021年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区举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宣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授牌成立。秦创原的启动对于西安乃至陕西的意义都非同一般,其成为了整个陕西科研成果转化的排头兵、样板区和动力源,肩负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重大使命,承担着打通科技创新工作“最后一公里”堵点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实业兴邦、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的发展关键词,而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则是今年西安发展的最大抓手。作为西安的老牌制造业强区,西安经开区抓住了这样的发展机遇!
12月10日,西安经开区举办“建设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区 谱写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点项目签约暨首批秦创原创新中心授牌仪式。
《城端》了解到,此次重点项目签约总数为了20个,总投资达到369亿元。年关将至,经开区不仅做好了今年的收尾工作,还为来年的建设起了个好头。
除了项目数和签约金额令人欣喜,《城端》还注意到,本次集中签约的20个项目涵盖了涵盖了工业制造、科技创新、总部建设、金融及产城融合等不同产业领域,呈现出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综合能耗低等显著特点,体现了经开区深入实施“两化融合、两业融合”的产业发展布局和“以亩产论英雄”的高质量发展导向。
此次签约项目中:有工业制造项目8个,为乘用车零部件配套一期生产项目、陕投新兴光子产业园项目、新型高分子材料生产制造项目、高端稀有金属棒丝材及制品产业化项目、年产2万台专用车及年产20万套汽车内外饰件生产项目、氢基碳能电解水制氢隔膜制造项目、智能化装备科研生产基地项目、小型混合式气体发生器增产扩能二期项目;科技创新项目有秦创原超导产业创新中心及超导创新研究院项目、秦创原延长新型材料产业孵化基地项目等4个;总部及金融项目4个,为陕西省水务创投集团总部项目、朱雀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及股权投资基金项目、金龙护卫金融服务外包中心项目、石油管材工程技术研究院项目;以及产城融合项目4个,分别是龙湖西安新经济未来城项目、西安大兴渭水园医院项目、升科集团五星级酒店及办公项目、金茂酒店商业综合体项目。
通过统计,《城端》发现,总计20个签约项目中,工业制造与科技创新项目合计12个,占全部签约项目数量的60%。足可见西安经开区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秦创原建设的决心,也能看到经开区对于政府规划的积极响应。
上文提到,制造业在规划层面被空前重视,那么工业体系愈完善、体量愈大的区域,未来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职责。经开区以其坚实优异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基础,结合优质合理的产业布局、项目落地,成为西安市高质量发展、秦创原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事实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建设伊始便把经开区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从“一总两带”的秦创原建设总格局上来看,向东北横跨,西安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组成了“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而本次的签约进一步提升了经开区的先进制造业承载力。
以工业制造、科技创新为支点从具体签约的项目来看,本次签约是以工业制造、科技创新为支点的产业完善。无论是上文提到的乘用车零部件配套一期生产项目和陕投新兴光子产业园项目,还是由延长集团计划投资16亿元建设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生产制造项目都可以很好地补全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加速产业链的完善。
要知道,经开区辖区内是有着光伏产业龙头企业隆基集团存在的,作为2021年品牌价值已达402.16亿元、全球单晶市占率超7成的中国光伏行业龙头企业。而新型高分子材料生产制造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便包括了年产2亿平米EVA光伏封装胶膜项目(总投资3亿)、年产20万吨高端管材项目(总投资13亿)及其公用配套设施,建成后不仅可以产生预计约20亿元年产值,还能进一步串联经开区内的优质资源,形成更为完善的供应链。年产2万台专用车及年产20万套汽车内外饰件生产项目亦是借助陕重汽、陕汽商用车等汽车底盘,生产包括水泥搅拌运输车、清扫车、垃圾清运车等高附加值专用车的项目。这不仅契合了经开区着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制造服务,打造规模大、结构优、创新强、质量高、能耗低的产业集群;做强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的“4 4 4”的产业体系,还贴合了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中扩大开放合作,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支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大中小型企业相互融通的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生态的总体思路。
要想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中的支柱,而提到先进制造业便绕不开高端制造。高端制造主要是包含三大类:高端科技、高端装备以及高端材料。而西安赛特思迈钛业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的高端稀有金属棒丝材及制品产业化项目,便是主攻高端材料方向及其制品的项目。据了解,高端材料主要分为合金材料以及稀土功能材料两个方向。而合金材料主要细分方向: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碳纤维,而经开区签约的高端稀有金属棒丝材及制品产业化项目,主要建设钛及钛合金铸锭熔炼生产线,棒丝材锻造及发动机叶片精锻生产线,大单重丝材轧制生产线,高品质稀有金属棒材丝材、板材精加工及制品生产线和相关配套设施。这一项目建成后,不仅会带来预计约9.7亿元的年工业产值,还能进一步夯实经开区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虽说经开区专注于制造业,但是并没有忽视了科技创新带来的赋能。秦创原超导产业创新中心及超导创新研究院项目、秦创原延长新型材料产业孵化基地项目、秦创原陕西量子科技融合产业基地项目便是基于经开区相信科技创新是经开区、西安市乃至秦创原发展建设的原动力而进行签约的项目。
而陕汽控股、西北有色院、中车永电等6家企业,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及全区科技型企业代表获经开区秦创原创新(研发)中心、展示中心授牌。将为经开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升级、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的龙头引领作用,为经开区构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奠定基础。
《城端》发现,本次签约体现的产业布局思路与西安经开区于10月28日,在西安经开区召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调度会上提出的,经开区要结合自身“4 4 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硬科技产业发展实际,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各类科技资源要素,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切实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打铁还需自身硬此次仪式上,除了重点项目签约和首批秦创原创新中心授牌以外,中国科协授予的西安经开区海智计划工作基地也揭牌了。“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是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搭建的承接海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引进、项目落地的平台。中国科协在具备条件的各级科协、科技园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优先设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
《城端》了解到,作为西安市首个国家级海智基地,经开区将以“海智计划”工作基地为依托,完善工作机制,为企业对接海外科技社团和专家搭建平台,积极协助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形成海外人才和技术与区内企业、科研院所全面融合的新格局,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也许有人会问,经开区到底是何以承载如此多的优质资源?
一直以来,经开区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一直是低调的。但是,低调并不意味着没有实力。西安经开区是陕西省首个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和央企投资最为密集、科技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2020年商务部对218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中排名第15位,稳居西部第一。
作为西安市行政中心和“北大门”,西安经开区全区总规划面积121.59平方公里(不含渭北新城),由中心城区、高铁新城、泾渭新城、渭北新城四大区域板块和关中综合保税区、陕西自贸区西安经开功能区两大功能园区组成。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110家,高新技术企业588家,瞪羚企业4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69家,市级独角兽成长和种子企业各1家,上市及挂牌企业32家,其中上市9家,西部超导、凯立新材科创板上市。拥有省市各类创新平台及称号487个。其中国家级38家、省级209家,拥有院士工作站18家。同时还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5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19家,载体总面积89万平米,累计入住各类孵化企业2000余家,创业团队500余个,从业人员突破20000人。
这样一个低调有实力,在工业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基础扎实,规划长远的经济开发区,值得我们报以持续的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