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哪些名校回国好找工作(花100万留学后年薪不到10万)
留学哪些名校回国好找工作(花100万留学后年薪不到10万)留学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富二代学渣抓住了能逆转生涯,学霸抓住了能够带来升华。的确,从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留学大军,留学生人数发生井喷。“海归不值钱、留学不划算”的新闻一年比一年多。“除了学历和英语技能,你觉得家里花那么多钱送你出国,值得吗?”“在职场上,你真的有竞争力吗?”“当初,还不如用给你留学的钱,买一个小房子呢。到现在早已经翻了很多倍。”
花100万留学后年薪不到10万?2019海归深度报告,留学到底值不值
2019-09-02
晨雾 / 转帖
作为一名海归硕士,很多亲戚朋友都会经常问我:
“除了学历和英语技能,你觉得家里花那么多钱送你出国,值得吗?”
“在职场上,你真的有竞争力吗?”
“当初,还不如用给你留学的钱,买一个小房子呢。到现在早已经翻了很多倍。”
的确,从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留学大军,留学生人数发生井喷。“海归不值钱、留学不划算”的新闻一年比一年多。
留学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富二代学渣抓住了能逆转生涯,学霸抓住了能够带来升华。
▲ 从1978年到201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留学在我国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或者说平民化现象。
之前,《普通家庭海归子女:6年花200万回国只拿2000元底薪》这篇文章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
文章讲述杭州一普通家庭,变卖价值200万的房产送女儿小林去澳洲留学,但拿下硕士文凭的小林回归找工作时,一度被开价2000底薪。最后只能在父母的帮助下,进入一家国企,月薪5000元。
于是,一年一度,关于海归到底值不值钱的讨论又展开了。
海归们在国内的求职市场到底处境如何、值不值钱,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和问题,我们说了不算,直接看报告吧。
(以下数据来源于UniCareer发布《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
男女比例4 : 6,英美仍是海归主要来源国
参与调查的受访海归中,男性占43%,女性占57%。在留学国家或地区的选择上,欧洲和北美地区依然是主流目的地。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为主要留学国,分别占比28%、24%、 12%;其次是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与留学选择目的地比例接近。
学历硕士居多,商科海归占五成
近六成的受访海归在海外已经或即将取得的最高学历为硕士。51%的受访者的主修专业为商科,医学专业较少,仅为2%。男性更倾向工程学与自然科学,女性则集中在商科、人文与社会等。
情感与文化因素是回国的首要原因,第一份工作更看重公司平台
“情感与文化因素”位列受访海归回国就业的主要原因榜首,占30%。对于海归来说,国内所能给予情感及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促使其回国极强的推动力。
除此之外, ”国内个人发展机会更多”,“看好国内经济形势”,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
对于国内第一份工作,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海归认为“公司平台”是其在求职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才是“工作城市”、“薪资”和“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
回国后的困难与问题,海归感受各有不同
虽然回国发展对留学人员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当谈及回国后遭遇的困难时,有三分之二的受访海归表明了烦恼,其中“文化理念融合难”与“优惠政策享受难”被提及最多。
不过“政策享受难”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受访海归对政策的关注度低有关。有20%的受访海归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小,而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海归不知从何了解政策的窘境。
超八成海归回国半年内就职,近三成海归年薪低于10万
国内招聘平台是受访海归回国求职的首选渠道。86%的受访海归可以在回国以后的半年内找到工作,求职时长1年及以上的占比仅为7%。
近三成受访海归的初始年薪低于10万,高于15万的占比仅为四成。
北上广深薪资优势依然明显,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攀升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依旧为海归最偏好的国内就业城市,68%的受访海归选择其作为第一份工作的所在地。
同时,得力于近年来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快速发展,阿里网易等知名企业云集的杭州、国家新兴高新产业重点城市苏州、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西南重镇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逐渐崭露头角,对受访海归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从整体上看,受访海归的分布情况与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政策颁布情况相吻合。
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薪资结构也有所不同。初始年薪高于15万的受访海归中,79%的工作地点位于北上广深,而在其他城市的占比仅为21%。
当把初始年薪提高到30万以上时,会发现差距愈发明显,可见北上广深的高薪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海归就职行业多元化,新兴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受访海归最倾向的行业。
其他行业的分布呈现多元化,排名第二的IT/互联网占比为15%,与国内该行业的吸引力与繁荣景象不符。
这或许是受有限的企业需求量和丰富的劳动力供给所影响,且相比国内学生,海归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对比不同行业之间的薪资占比差异性,可以看出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薪资最具竞争力。其20万以上的初始薪资占比最高,占到整个行业的46%。
民营企业成海归就业主体,创业型企业薪资水平高
受访海归第一份工作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本土民营企业,占比超过1/3。相比之下,创业型、外资和民营企业能提供的初始薪资更高。
其中,创业型企业薪资水平最高,这不仅体现了创业型企业对海归群体的认可,也说明了其对人才的渴求。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和外资企业的薪资差距逐步缩小,甚至如互联网等行业的民营企业的初始薪资比外资企业还要高。
通用类岗位对专业更宽容,技能型工种高薪高门槛
从整体上看,受访海归的就业岗位呈现多元化;就职通用类岗位的占比要高于技能型岗位。这也部分反映了求职市场上岗位的供需差异。
比较各类岗位与其相关专业的匹配度,可发现金融/会计、设计/艺术、研发/技术的匹配度最高,这证明了技能型岗位对求职者专业背景的要求更高。
而市场/销售类岗位由于对求职者的专业背景最为宽容,且市场需求强烈,发展空间宽广,反而吸引了大批非商科专业的海归求职。
分析不同岗位中20万以上高薪的占比,会发现技能型岗位相比通用型岗位占比更高。显示出技能型岗位门槛虽高,但同时会以更优厚的薪资待遇来吸引人才的意愿。
通用型岗位中,以人力/行政在高薪中占比最低,这与其岗位本身的职能特性相关。
“质” “量”一起抓,实习经历助力求职
60%的受访海归在求职前拥有至少2份实习经历,没有任何实习经验的占比仅为19%。在拥有实习经验的受访海归中,其实习与之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占比高达66%。
这由于实习通常与毕业后的职业规划相关联,所以实习经历的增加,会使得这些受访海归拥有相对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实习份数越多,工作满意程度越高。实习与所学专业衔接度越高,工作满意程度也越高。
约三成海归认为工作完全未达预期,公司平台成最大不满因素
43%的受访海归表示国内的第一份工作基本符合期待,同时29%的受访海归认为第一份工作连基本预期都未达到。
综合对比影响工作是否符合预期的因素,可以看出,认为公司平台不符合预期的受访海归占比最高,为36%。
实际上,海归都心向往之的公司平台,一般都是各行业内的顶尖公司,往往有着更高的门槛和纷来沓至的人才,激烈的竞争导致实际进入难度较大。
同时,虽有近60%的受访海归认为初始年薪基本符合预期,但认为其符合及完全符合预期的占比却不足20%,说明在薪资方面,绝大部分受访海归的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落差。
海归求职面临相似挑战,职业规划是第一需求
对于所有受访海归而言,求职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基本相同。
若具体分析工作不符合预期的受访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 是首要因素,占比36%;通常认为的海归求职劣势的 “毕业时间与国内招聘时间不匹配” 反而占比最少,仅18%。
与此同时,受访海归对于求职时所需的帮助主要集中在“职业规划”、“求职技能提升”、“行业/企业解读”。
那么,海归群体如何最大化的在求职之路和职场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1、发挥语言优势
口语好自然是一方面,但真正能有区分度的,是英文逻辑能力和写作能力。最简单的,简历就是窥探一个人英文水平的入口。
从简历中,可以清晰的判断出这个人的词汇量大小、书写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我们常说简历要字字珠玑,所以要表现自己的语言优势,不妨在简历和其他英文材料上多下功夫,清晰、精准的表达初拟的学术背景及工作经历,并在自我介绍这部分中将自己的特质与岗位要求的素质紧紧相连,自然就与其他应聘者区分开来。
2. 整合人脉资源
海归本身就是个圈子,很多大公司的高管,很多都是海归背景。校友、教授、linkdin等等,都是国内应聘者无法获得的资源途径,把握住这些人脉资源,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一方面,可以找学长前辈帮你树立职业规划和求职思路,另一方面,教授、校友等可以帮你推荐理想的公司职位甚至帮你写推荐信,对于很多竞争激烈的岗位,拥有这些资源加成,最终脱颖而出的胜算自然也就大大增强。
3. 关注国内名企的海外校招行程
近年来中国名企掀起了一股赴海外高校举办海外校招的人才抢夺战,留学生们甚至可以在留学国家申请国内名企岗位并面试。
比如国内著名三巨头BAT、联想、华为等,最近几年都会在美国、英国等地进校巡回举办海外招聘会,留学生们可关注一下类似名企的海外校招行程,不用回国就近投递简历。
中国模式领先世界
海归收入低真的太正常了
抛开报告本身,海归薪水一直是敏感的话题,但我们必须客观的说,中国模式领先世界,海归收入低真的是太正常了。
童鞋们,如果说20年前咱们国家的互联网起步晚的话,但近几年,咱们已经完全反超世界了;
就算再不看新闻的人也应该都知道了,中国的制造业、电子商务、物流、移动通信技术5G这些啊,全部都领先欧美了。
东南亚人爱用小米手机,欧洲非洲铺满了华为的通信网络。
我们的学校很拼,我们的学生也很拼,所以本土培养出来的人才既高智商又能吃苦;
在很多海归嚷嚷着要正常双休、要每天星巴克才算基本体面的时候,我们的童鞋在996中很自然地加班,一周吃7天外卖也能坚持住好好干;
所以,海归相对赚得少,这不是很正常么?
一个同样聪明却更勤奋的人,当然应该赚得多了呀。
放过海归吧,他们真的不需要你操心;
也给本土职场人更多尊重吧,
因为,
他们真的很牛逼。
信息来源:2019-09-02 搜狐号 好年华出国
http://www.sohu.com/a/338247803_99924604?spm=smpc.author.fd-d.15.1569145146598TnGdj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