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辩论完整(毛姆精选麦金托什)
毛姆辩论完整(毛姆精选麦金托什)他讲究礼节,会给排队来自己办公室办理公务的当地人奉上一杯酒;在沃克尔二十五年的统治中,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在塔鲁阿岛的子民中建立起赫赫威名。《叶之震颤》以短篇小说《麦金托什》为第一篇,讲述了发生在南太平洋塔鲁阿岛上一个借刀杀人的故事。助手麦金托什因不满行政官沃克尔的刚愎自用、无知粗俗,日益积攒的恶意最终演变成杀人的屠刀,而这把刀在取走沃克尔性命的同时,也让麦金托什义无反顾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毛姆在《麦金托什》中塑造了的这两个人物角色,麦金托什和沃克尔,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一个用外在的善掩盖内在的恶,一个是外在的恶遮蔽了内在的善,殊途却同归。
比起备受推崇的长篇小说,毛姆的短篇小说倒是更能体现其讲故事的能力。对此,《发条橙》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曾称赞:
“毛姆真正的天赋,都在他写的短篇故事里。那是我读过最好的语言。”
纵观毛姆的一生,一共留下四部短篇小说集,分别是《叶之震颤》、《木麻黄树》、《阿金》和《四海为家的人们》。其中,作为短篇之首的《叶之震颤》,聚焦南太平洋小岛上发生的故事,并以其对人性的幽微洞察奠定了毛姆作为短篇小说家的历史地位。
极端的幸福与极端的绝望之间只隔着一片震颤之叶,生活莫不如此?
《叶之震颤》以短篇小说《麦金托什》为第一篇,讲述了发生在南太平洋塔鲁阿岛上一个借刀杀人的故事。
助手麦金托什因不满行政官沃克尔的刚愎自用、无知粗俗,日益积攒的恶意最终演变成杀人的屠刀,而这把刀在取走沃克尔性命的同时,也让麦金托什义无反顾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毛姆在《麦金托什》中塑造了的这两个人物角色,麦金托什和沃克尔,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一个用外在的善掩盖内在的恶,一个是外在的恶遮蔽了内在的善,殊途却同归。
01 用傲慢包裹的善良,是滑向深渊的助推器在沃克尔二十五年的统治中,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在塔鲁阿岛的子民中建立起赫赫威名。
他讲究礼节,会给排队来自己办公室办理公务的当地人奉上一杯酒;
他不设监狱,只因他把当地人看成自己的孩子,孩子犯了错,只要以虚张声势的恫吓来吓退就好;
他极力保障交易市场的公平,但凡有敢欺行霸市的商人,他有的是办法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行政官,他在开发建设塔鲁阿岛的事业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修建了优美的道路,让当地人既能欣赏到秀美的景色,又能便利运输交通。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沃克尔都是一个“脾气好、热情爽朗、办事周到”的好人。可是,善良是需要被人理解的,而不被人理解的善良只能成为滑向深渊的助推器。
什么是不被理解的善良呢?沃克尔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解释,当善良包裹上无知的外衣,善良就会变成傲慢。
沃克尔讲究礼节,可也极尽刻薄之能事。上了岁数的老人来找沃克尔拿药,沃克尔用一句“回家等死”把老人打发走;妈妈抱着久病不愈的孩子来看病,沃尔克冷冰冰丢给对方一句:“明天要么死了,要么好了。”
他不爱读书,却还要嘲笑、揶揄爱读书的助手麦金托什;他不懂语法,一旦被别人指出错误就要跳脚大骂;他没有秩序,遇到麦金托什的井然有序只会嘲讽与鄙视。
当权力集中在一个对人性缺乏基本认知的人手中,权利就会将其引向灭亡。
他把当地人当成孩子,可却也用尽压制手段,只为让对方听命于自己。所以在修建环岛公路这一事件中,沃克尔狡猾地利用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习俗,将以马努马为首的当地人逼至困境。哪怕对方选择放弃抵抗,听从沃克尔的安排,沃克尔仍要挖苦、嘲弄一番,将人的尊严践踏在脚底。
凝视深渊并不可怕,怕的是深渊就在眼前,而人却被傲慢所蒙蔽。
一方面是麦金托什的恶意,一方面是马努马的恨意,沃克尔全都没有察觉到。因为他太傲慢了,傲慢到对麦金托什仅存的一点忠告置若罔闻,对马努马试探性的刺杀不以为意,深信自己的权利与影响力会吓退所有人。
一个人有多傲慢,才寄希望于别人会透过自己惹人厌的行径明白自己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人有多傲慢,才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徒有虚名的影响力之上。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傲慢。无知会导致愚蠢,但傲慢却会带来灭亡。
沃克尔在南太平洋生活了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他目睹过太平洋的辽阔与壮美,见证过鱼跃海面的汹涌与澎湃,却唯独忘记了一件事:
太平洋变化无常,难以预测,就像人的心灵。
所以,沃克尔的死并不意外。他是死于傲慢,死于无法认真审视自己,也看不清别人,尽管他罪不至死。
02 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和沃克尔相比,麦金托什展现的是另一种傲慢,由文明引发的傲慢。
在尚未接受文明开化的塔鲁阿岛上,麦金托什是唯一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或许是因为这一原因,麦金托什的出场自带傲慢情绪。
在沃克尔的手底下干活,麦金托什是不甘心的。
麦金托什埋头摘记着,心里恶狠狠地想:沃克尔迟迟不交报告是因为他胸无点墨,任何跟纸笔沾边的事情都让他不胜其烦。……事实上他连一个字都憋不出来。麦金托什气咻咻地想,要是他这位上司拿起铅笔往报告里添上几句,准会显得幼稚可笑,文辞失当。
与此同时,沃克尔对麦金托什有意无意的揶揄又再度激发了麦金托什内心的愤怒。
麦金托什面对愤怒的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压制,压制失败后转为释放。只不过,麦金托什选择了一个错误的释放方式——借马努马之手杀害沃克尔。
事实证明,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你看待这个人的态度就开始失之偏颇,对方的所作所为会一一被解读为支持自己恨意的理由。
所以,当麦金托什杀意四起,他就不再对沃克尔持有公正客观的看法,而是一种过度情绪化的描摹与揣测。哪怕只要看到沃克尔吃饭的样子,在麦金托什眼里都会变成沃克尔对欲望的无节制泛滥。
受过文明教育的麦金托什需要为自己内心升腾起的恶念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
所以,他曾两次劝告沃克尔要小心马努马的报复。但此时麦金托什对沃克尔的忠告已不再是对沃克尔安危的担忧,而是假面背后冷冰冰的窥视与漠然,是计谋即将得逞的阴险。
有趣的是,麦金托什对沃克尔的愤怒从来不是基于正义,也不是基于对当地人的深切同情,而是基于一种无法逃避的对沃克尔的痛恨。他厌恶麦金托什,同样也厌恶卑躬屈膝的马努马和直呼沃克尔性命的混血商人。
在麦金托什的身上,有着深厚的尊卑阶级观念,但他却自负于自己的才识。
对于麦金托什来说,他热爱阅读,但阅读并未消解他内心的不满,教育也在仇恨的滋养中僵化成一种傲慢,让他看人看事的视角逐渐狭隘并逐渐迷失。
这不是真正的文明与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高人一等的傲慢,而是更多元化的视角,更深切的同理心,更开阔的视野。你不能因为比别人多读一本书就存有心理上的优势,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总在试着去理解、去包容、去放下,而不是去批判、去抹杀、去仇恨。
03 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认知世界的方式无论是沃克尔还是麦金托什,他们都曾有过机会去挣脱命运的悲剧。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每个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沃克尔看待世界的角度是粗线条的。所以,他足够容忍,可以接受每个人的小怪癖,这当中也包括自己的下属麦金托什。
但粗线条有时候也意味着粗暴,他不停的以揶揄麦金托什为乐,却丝毫没有体察到对方的不满。这种粗暴也反映在他专制的统治手段上,当他不停以羞辱的方式达成目的时,却没有想过这会激起一些人的反抗。
与沃克尔相反,麦金托什认知世界的方式是细线条的。他无法忽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对自己一丁点的不满都会酿成一股无名恨意,然后甘愿成为恨意的囚徒。
可是,当清醒的那一刻到来时,沃克尔又必将会走向自我毁灭。所以,故事的最后,听见沃克尔的临终遗言后,沃克尔选择了一种自己最害怕的方式来自我终结。
沃克尔与麦金托什的不同在于,沃克尔过于粗糙,缺乏体察之心,这让他看起来泥古不化,一直用一种野蛮与原始的方式对待周遭的事与物。麦金托什则过于敏感,少一些钝感力,在原始与文明的冲撞中伤痕累累。
假如墙上出现一道裂缝,沃克尔会视若不见,麦金托什则会推倒整堵墙。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抹平裂缝,而这正是沃克尔和麦金托什认知世界的问题所在,他们在各自的人生哲学中都选择了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一种孤高傲慢的处理方式。
麦金托什曾对沃克尔说过一句话:“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如果说沃克尔自以为是的傲慢是一种疯狂,那么,麦金托什那种让偏见更顽固的傲慢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疯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