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麦郎现在的生活(疯了的庞麦郎打了谁的脸)
庞麦郎现在的生活(疯了的庞麦郎打了谁的脸)对比之下,到底谁病得更重呢?而当今的内娱选秀为了红无所不用其极,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出圈,打着输送优质偶像的旗号却在“装疯卖傻”,到头来还能赚得盆满钵满。在当下选秀如火如荼的境况下,还敢如此直言不讳,大家纷纷评论他可真敢说!对此,网友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力挺庞麦郎,另一种认为庞麦郎“德不配位”,最后一种观点给汪海林老师出奇的一致:如今的内娱选秀,确实“病”的不轻。的确,虽然身负各种争议,但是庞麦郎至少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尽管一贫如洗,但依然坚持他自己的音乐梦想,或许事与愿违,他疯了。
7年前,庞麦郎凭借一首《我的滑板鞋》走红网络;7年后,当人们再听到他的名字时,却是因为他患有精神分裂症被强制送院的消息。
对于这样的结果,似乎是大家早已预料到的,毕竟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庞麦郎和他的代表作《我的滑板鞋》,更多的是被大家当做一个“玩笑”。
不过,当人们看到他的名字和“精神分裂”关联到一起,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他已经“疯了”,还是不免令人唏嘘不已。
著名编剧汪海林发表的一条博文,格外引起大家的关注。汪老师很纳闷:我看选秀节目,选手哪个比庞麦郎病得轻啊,为啥就他住院了?
在当下选秀如火如荼的境况下,还敢如此直言不讳,大家纷纷评论他可真敢说!
对此,网友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力挺庞麦郎,另一种认为庞麦郎“德不配位”,最后一种观点给汪海林老师出奇的一致:如今的内娱选秀,确实“病”的不轻。
的确,虽然身负各种争议,但是庞麦郎至少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尽管一贫如洗,但依然坚持他自己的音乐梦想,或许事与愿违,他疯了。
而当今的内娱选秀为了红无所不用其极,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出圈,打着输送优质偶像的旗号却在“装疯卖傻”,到头来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对比之下,到底谁病得更重呢?
有网友这样形容庞麦郎:别人眼中的小丑,自己心里的偶像。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庞麦郎是一个“丑角”,操着一口“陕普”,唱着可以算是口水歌的《我的滑板鞋》。在看惯了专业和实力的正统乐坛里,庞麦郎和他的歌曲都显得格格不入,娱乐至极、滑稽至极。
《南都周刊》曾评价庞麦郎的音乐是“一巴掌打在华语乐坛的脸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掌印”。
只是,这样的评价总是让人听起来少了些真诚,多了一丝玩味。
只不过对于当事人而言,或许庞麦郎从来没想过要在乐坛留下什么丰功伟绩,只是单纯的想唱歌、能唱歌罢了。
25岁之前没出过村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没上高中,早早打工。可这抑制不住庞麦郎的音乐梦想。
庞麦郎的人生,也许可以看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迫切地想要逃离禁锢自己梦想的“枷锁”。
而这种主观意念和客观环境的不匹配,注定了庞麦郎今日的状况。
2013年,华数唱片看中了他的草根气质,发掘并签约了庞麦郎。在投资百万的炒作下,《我的滑板鞋》风靡了整个2014年,成了那一年的“年度十大金曲”。
一夜爆红后,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能赚20万,卡里有200万的存款,这对于在底层社会苦苦挣扎过的庞麦郎来说,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然而,成名后的庞麦郎飘了,更名改姓、不认父母、满口谎言,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烂。
但热度退去、资本撤离、流量不再,失去支持的庞麦郎“原形毕露”。就像他曾创下的演唱会“纪录”:到场观众一共7个人,保安比观众多。突兀而滑稽!
于是,在近乎两级反转的现实中,庞麦郎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错了?
庞麦郎或许是一个自我执念太强的人,当发现自我达不到预期的时候,便产生了“心魔”。
就像他的经纪人提到的:他的作品是发病期间写的,但是当他清醒的时候,他又不愿意让人看到他成功的一面。
经纪人将庞麦郎比作“中国版梵高”,因为他比较偏执。但庞麦郎真如经纪人所形容的,是一个“艺术家”吗?
尽管成名作《我的滑板鞋》有5万多的留言,听哭名导贾樟柯,华晨宇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上还翻唱了他的歌曲。
或许他有一个伟大的歌手梦,然而却不具备作为一个歌手的基本素养,甚至很难再写出一首完整的歌曲。
其实,庞麦郎的一夜成名,夹杂了太多娱乐成分,快速被捧红又快速被冷却。
策划、包装、营销的成分独大,背后的资本利用了大众“审丑”和好奇的心态,将庞麦郎推上了前台,最终的结果是让庞麦郎成为了娱乐时代的牺牲品。
纵然庞麦郎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不管他的作品好听与否,至少是庞麦郎他本人的真情流露。
即便经济窘迫、一贫如洗,自己和经纪人要靠借贷度日,庞麦郎依旧在坚持他所认为的音乐梦想,坚持创作,至少还留下了一首被人屡屡提及的代表作《我的滑板鞋》。
从这一点来看,庞麦郎算得上是一个认真唱歌、执着追梦的人。就像我们开篇提到的那句话:他是别人眼中的小丑,却是自己心里的偶像。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可惜庞麦郎终究没有唐伯虎的洒脱和清明。
对音乐的执念和现实给予的重击,以及无法匹配坚持音乐的实力,让庞麦郎分裂了。他很像《Hello,树先生》中的“树先生”——自欺欺人,躲避现实。
他真的不懂吗?或许只是自我感觉太良好产生了错觉,亦或是不愿承认“自己不行”罢了。
单从这点来看,内娱选秀的这些选手们倒是和庞麦郎有相似之处。自己是什么实力,这样的实力能不能帮自己在娱乐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大家心知肚明。
只是看着前人红得一塌糊涂,享受着掌声欢呼,这些渴望做爱豆的年轻人被“想红”的欲望蒙了眼。
放眼望去现今的选秀:男生变得奶萌,女生整得差不多。
当“糖果超甜”一边wink一边说着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油腻台词的时候,观众的感受就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狠狠地扼住了喉咙。
当男选手肆无忌惮地在女导师面前撩起衣服秀腹肌的时候,不好意思,大家并不觉得这是性感,而是一种骚扰。
吐舌、比心、wink、舔嘴唇......请问这就是选秀所秉承的“优质偶像”吗?
偶像前赴后继,选秀高开低走。内娱选秀不是要完蛋,而是根本不在乎有没有明天。
最后能否出道只是选秀选手们的目的之一,在整个选秀过程中,如何出圈、有热度、有话题才是重中之重。
黑红,也是一种红。
如果将选秀的“日落西山”归咎于这些想做爱豆的年轻人身上,或许有些不公平。
爱豆清楚自己的实力到底如何,而选秀节目在把持着这些年轻人想红的心态的同时,还精准地抓住了大众“一吐为快”的心理。
于是,在“想红”的共同“理想”的驱使下,选秀节目学会了装疯卖傻,装聋作哑来屏蔽掉外界的真实声音。
为了话题和收视率,无所谓下限,用尽手段也要造出大家想吃的“瓜”。
刻意放大选手间的矛盾,制造冲突;知道大家讨厌油腻,那就偏偏反其道而行,打造一些“天生油物”。
这就像是八点档的狗血电视剧,骂得越狠,反而越好奇接下来的走向。好奇心有了,收视也就有保障了。
选秀背后的资本,将选秀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幕后推手用一系列神奇的操作,告诉了大家一个事实:就算你没实力、没背景、没作品,我们也能把你包装成实力派,让万人崇拜。
不会唱歌,那就去拍网剧,反正大批大批的粉丝肯为其买单;演技不好,那就靠脸吃饭,反正大家看的是脸,谁还在乎演技如何;练习时长十几天就敢来参加选秀,也无妨,反正主要目的就是刷刷脸、刷刷存在感,大不了“跳槽”到别的选秀,继续当“回锅肉”。
不论处于哪种情况,都不妨碍这些选秀爱豆们,赢得粉丝、赚得流量,而后手握这两点,在娱乐圈里赚得盆满钵满。
而今回头再来看当年的《偶像练习生》,节目刚出来时被多少人吐槽,今天就有多少人能理解为什么《偶像练习生》被称作是近年来的“选秀天花板”。
至少,《偶像练习生》的C位出道时,全民制作人的投票数突破了四千万,捧出了顶流蔡徐坤,单凭这一点,就足够让后续选秀节目汗颜。
内娱选秀能制造出无数供大家吐槽的槽点,却唯独再难造出有实力的偶像和优质的作品。
金星曾在节目中提到:“很多人或许认为庞麦郎能火起来,纯粹是一种偶然,但其实是有公司看中了他身上的草根气质”。
草根能火一时,但在资本和流量撤去后,又有几个能坚持到底,迎接光明呢?
归根结底各行各业,无论是演员还是歌手,想要站稳脚靠的还是作品,光靠炒作和包装是不可能的。
庞麦郎的疯,不单单在于音乐梦想不得志,如果他的作品够抗打,实力够出众,又何苦会落得悲剧收场。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算有作品的都未必能长红,更何况是靠话题和流量生生架起来的选秀明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