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为什么吃青团(南青人南青事)
南方人为什么吃青团(南青人南青事)书写人物是南青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南青笔下的人物不止良师学霸,还有各种与南大有或多或少关系、构成南大故事的人物。我加入南青后第一篇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是采访"钢笔医生",他是当时常常在仙林五食堂门前摆摊修钢笔、刻印章的手工匠人。刚加入南青的我和搭档大智蹲点了好几天,终于"逮到"了这位"修笔大王",鼓起勇气向老匠人提出采访的请求。后来那篇文笔稚嫩的文章获取了不错的浏览量以及来自读者和老师的"颇有温情"的评价,这些肯定大大提振了我在南青的创作欲望。长文 | 南大生物学家袁传宓女儿写给父亲: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我们有幸经历着最好的时代,在南京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校级官媒,记录和分享最动人的青春故事”,这是那时"南大青年"每篇推文最后的落款。那时,主编姚若蝶学姐是南青的掌舵人,很愿意给我们这些新加入的"小朋友"尝试的机会,包容和鼓励我们探索新选题、开拓新思路。当时南青的主要成员还有想法天马行空的"
"南大青年"已经在我关注的公众号列表中静静地躺了四年,陪伴了我整个南大生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已经离开了它整整两年。
我在"南大青年"呆了一年半,在来来往往的过客中不长也不短。我曾有幸亲历"南大青年"的"黄金时代",在离校之际,我想最后一次与南青产生直接的文字联结,追述一些我所了解的南青往事。
黄金时代
2013年11月23日,"南大青年"作为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园公众号开始"营业"了。两年后,"南大青年"俨然已经成为影响力与口碑俱佳的校园媒体。那时,我大一入学伊始就关注了"南大青年","暗中观察"一学期后,南青正能量且不失文青气的风格吸引并促使我加入了南青大家庭,于是开始了令人焦头烂额的选题、采访、撰文生活。
“我们有幸经历着最好的时代,在南京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校级官媒,记录和分享最动人的青春故事”,这是那时"南大青年"每篇推文最后的落款。那时,主编姚若蝶学姐是南青的掌舵人,很愿意给我们这些新加入的"小朋友"尝试的机会,包容和鼓励我们探索新选题、开拓新思路。当时南青的主要成员还有想法天马行空的"松鼠"、审美和文字功底一流的佳妮、个人风格突出的cool girl"水晋学长"、摄影出色的Hanker学长、细腻严谨又有新闻理想的雨虹学姐。在这些南青的早期成员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将南青发扬光大、记录南大故事的热忱。
这一阶段也是南青栏目的探索和成型期。2016年上半年,人物、聚焦、图说等栏目逐渐成型,到下半年南青三周年改版时,现存的人间、聚焦、圆桌、南知、黑洞、图说、逍遥、南青实验室等栏目及其动图、slogan已经全数诞生,视觉形象的统一化、文章栏目的划分一定程度上标志了南青的成熟,南青也成为了一些校园新媒体同行口中的"标杆"。
"南大青年"的文章风格兼容并包,上至国际热点、家国历史,下至平凡人物、校园琐事,既冷静传递观点,又心存温情记录故事。我对南青最早的记忆来源于一篇名为《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的文章,是南大生物学家袁传宓女儿对父亲的回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南青第一篇突破10万 的文章。虽然文章并非南青原创,但南青给我留下人文温度的印象,更加坚定了我后来加入南青的决心。
长文 | 南大生物学家袁传宓女儿写给父亲: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
书写人物是南青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南青笔下的人物不止良师学霸,还有各种与南大有或多或少关系、构成南大故事的人物。我加入南青后第一篇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是采访"钢笔医生",他是当时常常在仙林五食堂门前摆摊修钢笔、刻印章的手工匠人。刚加入南青的我和搭档大智蹲点了好几天,终于"逮到"了这位"修笔大王",鼓起勇气向老匠人提出采访的请求。后来那篇文笔稚嫩的文章获取了不错的浏览量以及来自读者和老师的"颇有温情"的评价,这些肯定大大提振了我在南青的创作欲望。
连南大食堂门口的摆摊大叔都上过天天向上?揭秘真实身份!
记录校园事件则是校园媒体的头等任务,南青自然也不例外。南青记录了一届届南大学子的来来往往,从迎新到毕业,这些周而复始的选题却承载不同年级的读者的记忆。用文字呐喊着"青春、梦想、行动"的南青与其他很多校园公众号相比还是多出几分文青气息的,至少在我眼中是这样的。"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南青人汲汲奔走于校园十大歌星赛、各种的校内剧作等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传播校园文化不竭余力,殊不知他们热忱的身影、精巧的图文也成为了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逍遥、图说、圆桌等栏目使南青作为校团委新媒体平台在红旗飘飘之外多了几分清风徐徐。
记录人间,聚焦热点,恣意逍遥,传递新知,图说达意,这是我所深爱的南青,也是"黄金时代"的见证。
网友组织
过去南青成员的聚会,我们经常将其调侃为"大型网友见面会"。新媒体平台与一般学生社团与学生工作组织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大多数选题策划都是通过线上进行。南青的微信群特别多,几乎每学期成员换血后建一个大群,每个平台、栏目有各自的组群,每个具体的选题又有几人小群,杂七杂八的群加起来可以有几十个。如今当年存下来的微信群聊,正是那段时间热情倾注的见证痕迹吧。
新媒体平台与一般学生社团与学生工作组织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大多数选题和策划活动都是通过线上进行。南青本身分运营、创作、美编三大平台,创作平台下面又有若干栏目,组织规模十分庞大,要认识所有成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参与度越强,接触的面越广、接触的人越多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在我眼中,每个南青人都是"三头六臂",身兼多职,又文案又美编,同时参与多个栏目稿件的创作,一个栏目的负责人同时也可能是其他栏目的核心成员,加入的栏目多少全凭个人兴趣与投入热情。通常每个栏目每周都会召开选题会,敲定三四个选题(当然能做出一两个就不错了),因此对于创作热情比较高、在组织内较为活跃的"小朋友",一周背负三四个选题的情况也是常态。"轧选题"的后果自然就是拖稿欠稿,再加上有的选题本身需要下很多工夫,因此"稿子荒"就成了主编和责编最头疼的事了,而疯狂催稿自然成为最最平常的事。对于南青人来说,做选题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我们喜欢把每篇推文从选题到成文的过程称之为"生孩子"。我们浇灌心血与文采,孕育出手机屏幕里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推文,最后让"孩子"接受屏幕外的读者"老师"们的考察。
打造一篇精雕细琢的文章对文笔尚可的南青人来说或许不难,最难的恐怕就是追求时效性或者即兴的稿子。记得2017级刚入学的某一晚,一天需要推送的就有六七篇时效性很强的稿子,刚热腾腾出炉的稿子需要排版,又没有足够的美编,主编和几位主要责编齐刷刷下手,终于几乎踩点在晚上12点前发出了推文,这种争分夺秒的"惊心动魄"时刻回忆起来确实不少。论即兴的稿子,狂风和晚霞都可以成为南青人的创作对象,因时而赋,使南青在一众校媒中显得颇为清新。
动图 | 今天 / 南京大学 / 起风了
逍遥×图说 | 我的意中人,会踩着七彩晚霞来找我
前段时间我在读白先勇先生的散文,读到台湾六十年代台大学生创办《现代文学》的往事,一群二十出头的青年以一股"傻子劲"扎到文学纸堆中,痴迷创作,疯狂拉稿,自掏腰包编辑出版,甚至东奔西走推销卖不出去的文学杂志。这种狂热的浪漫、诚挚的热爱,我相信在一些南青人身上也闪现过,只不过我们的文字并非都是严肃文学,我们也没能在文学创作或者新媒体领域成名成家。
南青过客
"铁打的南青,流水的南小青",由于毕业或者个人规划,"南大青年"成员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不断补充进来的新鲜血液也能够常怀创作热情,但大家终究还是会成为"南青过客"。
从前在南青时,无论是主编、栏目负责人还是撰稿人本身,都经常是推文发出后三五分钟就要不断点进去看阅读量和点赞数(在微信公众号文章还有点赞功能的时代)。虽说阅读量不是衡量文章价值的唯一指标,但却是最直观、最能衡量读者兴趣程度的指标,没有读者的文章终究是孤独的"自嗨”。
离开南青后,曾经的"南小青"们又回归了旁观者视角,更加冷静、自主选择是否要点进某篇文章。我在前面提到过有幸亲历南青的"黄金时代",实际上这段时间也是微信公众号新媒体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代"。后来,微信公众号发展进入了疲乏期,"内容为王"和专业化分层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南大青年"作为校园媒体,除去资讯类的文章,一般创作的文章越来越难使读者产生用户黏性。而且"南大青年"成立了五年多,很多校园话题的选题都已经被反复采用过,再提出有新意的选题就难上加难,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吸引力的标题还需要新一辈"南小青"艰难探索。
在"南大青年"各类的文章风格中,我个人最爱的一类是"以小见大"的,即叙述视角是较为个人的,但传达出的情感是能引发师生校友共鸣的,既记录个人的故事,也唤起群体的记忆。
希望我这篇文笔拙劣的文章能大致勾勒出一段南青光阴,让屏幕前的你(无论是读者,还是曾经的"南小青")想起这个陪伴过你南大时光的微信公众号时,心底泛起一抹浅笑的涟漪。
-----
-----
文/雪狐
图/源于网络
美编 /雪狐
邀请赛投稿展示
作者:雪狐
投稿时间:6月12日
稿件编号:07
“南大青年”征稿邀请赛文章,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投稿者注意,稿件要求内容原创,禁止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