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问渠那得清如许)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问渠那得清如许)原因之一是书里面出现一些专业术语,尤其是英文单词,需要翻阅词典或者是百度搜索,颇费时费力。阅读这本书,第一感觉是“难”。若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作为一名教师,有时候就如一池方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汲取新思想,提升专业素养,为教育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王继敏老师放假前已经做好计划,为中原名师工作室成员每人准备一本《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作为大家假期的共读书目。我是1月17日下午开始阅读这本书的,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尤其是针对逆向设计和大单元教学,有很大帮助。在自己阅读的过程当中,也有不时感觉困惑处。2月5日下午15:00——17:00,通过王老师主持两个小时的读书共享,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讨论,思维碰撞后疑惑一点点被梳理,大致初步获解。我就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谈谈一下几点看法,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散记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问渠那得清如许)(1)

读专业书籍,是需要更静心的……

若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作为一名教师,有时候就如一池方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汲取新思想,提升专业素养,为教育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王继敏老师放假前已经做好计划,为中原名师工作室成员每人准备一本《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作为大家假期的共读书目。我是1月17日下午开始阅读这本书的,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尤其是针对逆向设计和大单元教学,有很大帮助。

在自己阅读的过程当中,也有不时感觉困惑处。2月5日下午15:00——17:00,通过王老师主持两个小时的读书共享,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讨论,思维碰撞后疑惑一点点被梳理,大致初步获解。我就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谈谈一下几点看法,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阅读这本书,第一感觉是“难”。

原因之一是书里面出现一些专业术语,尤其是英文单词,需要翻阅词典或者是百度搜索,颇费时费力。

这些内容涉及的概念词非常多,比如“逆向设计”“理解”“实践智慧”“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而这些词语都必须认真细致的阅读,才能真正的理解。我在阅读的时候,阅读一部分内容遇到不好理解内容的时候,就要停下来翻阅前边读过的和后面与之相关的内容,来帮助理解。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问渠那得清如许)(2)

这真应了本书的一个观点:“理解面临着对思维的挑战。”

原因之二是本书案例涉及的学科例举比较多,内容比较广泛。

本书在案例的列举时涉及到学科宽泛,诸如物理、地理、历史数学、营养学、科学、美学等等。这些学科的设计对于年轻人来讲,可能知识储备仍在,相对来说阅读会比较轻松一些;对于我这样的老教师,文科类的知识涉及还好理解,理科类的一些知识理解起来难度就相当大了。幸好阅读的时候不明白,这时候可以随时百度查阅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真如王老师所说,阅读这本书会有利于让我们跳出舒适圈!!

原因之三是语言表达的习惯不同。中国的理论书籍整个的语言表达,读着早就已经习惯,所以在理解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翻译过来的一些外国书籍,在语言表达习惯上有所不同;再加上是一些理论性术语,还需要有英语词汇做基础助力,而我英语的基础基本上已经丧失掉了,故阅读起来就感觉比较困难。

不怕慢!就像中国女足一样,一个球一个球认真踢,一分一分认真争。

原因之四则是眼睛又近视又花。假期里除了安排学生的学习,就是做卷,检查学生的作业,对错题进行录制音频或者视频资料,以备孩子们解惑使用。另外,学生作业的检查是均为电子版,年前三个星期也已经感觉眼睛疲累。间隙里阅读,眼睛休息不充分,点了润明眼药水,休息片刻,咱再来。

共读快乐,分享生智。这是工作室成员阅读的推动力,慢慢阅读慢慢与教学实践结合,慢慢思考反思咀嚼。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问渠那得清如许)(3)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问渠那得清如许)(4)

阅读这本书,第二个感觉是“可借鉴”。

这本书围绕逆向设计的定义、如何设计、怎样实施进行阐,述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例说明,对我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给了有效实践指导作用。

本书逆向设计的核心是“以终为始”,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预期结果,也就是学生在学习后达成的标准和目标。这本书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有几点思考表达如下。

其一、逆向设计助力学生素养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学科的大概念,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需要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和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即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助力素养目标的达成。

说到“逆向”,不由得就想到开车上路。把正常行进的方向称为是顺向的话,从相反方向来的车则成为逆向。但是本书中所说的逆向则不完全是这样,是指设计过程环节上的变动,是把评估环节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之后。

而不是我们以前传统教学设计当中放在最后的环节,所以说“逆向”,是区别于我们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

梳理这些年的教学改革,教案——学案,再到崔允漷教授所说的学历案。这些名称的变化也是我们教学设计过程的一个创新变化,更是一种理念的变化。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问渠那得清如许)(5)

阅读中,不自觉就会链接教学实践

其二、用结果评估组织学生学习。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逆向设计的培养目标是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恰当地连接、理解和使用离散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必须思考如何开展评估,而不是在一个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时才建构评估。逆向设计,要求我们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

结合我们学校现在的课堂模式“导思议展评检练”,其中“限时练习”之设计就是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专项练习”就是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解决创设的实际情境问题的能力。阅读这本书,启发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设计环节,要更加注重学生素养发展,以更灵活更实际的操作,助力学生达成素养目标的发展和培养。

其三、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知行合一。

教学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渗入到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而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一步,就是如何把这些思想,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真正链接,去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本书提及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都适合一线教师思考。如何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如何从知识教学迈向素养教学?如何从传统教学走向现代教学?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美国教育学者威金斯和迈克泰格的“逆向设计”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路。

有老师评价《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旗帜鲜明地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义为“追求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我是认同这种评价和说法的。

逆向设计的“理解”,关键和精髓是“建立知识间联系,并将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并融入情感、认知、态度和价值”。这与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是高度一致的。

曾经对于教师的要求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要想给学生一碗水,那教师就应该是一眼清泉或者一条溪流,甚至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就需要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而思政课堂的特殊性,更要求思政课教师读书不断笔耕不停永续成长!

众行致远。让我们一起,共读快乐分享生智!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问渠那得清如许)(6)

浅酌一杯,再继续……

没有读完,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有更多思想碰撞,撞出更多思维火花,助力即将开启新学期教育教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