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汉持双枪拒绝上交(山东97岁老人持有双枪)
山东老汉持双枪拒绝上交(山东97岁老人持有双枪)“哦,原来是这件事啊!你们先进屋,我慢慢给你们说明其中的原因。”“老人家您好,我们是派出所的民警,接到群众举报,您涉嫌违法持有枪支,我们下来处理这件事的。”接到举报后,本着保卫人民的信念,派出所民警全副武装,开警车来到了举报者提供的地点。他们小心翼翼下车,敲响了老人家的房门。图|滕西远只见里面出来一位70多岁的老人,虽然年纪不小了,但精神状态还是非常好。他看到警察的到来,神情有些紧张:“民警同志,请问有什么事吗?”
如今我们打开新闻热点,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美国某某州,歹徒使用枪支造成人员伤亡。
实际上,1996年前,由于我国外部环境恶劣,国家支持民兵建设,允许小部分人持有枪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主要任务,民兵组织的规模相应缩小。但原先存在于民间的枪支并未完全收回,再加上造枪的原料很容易买到,于是社会上枪支泛滥,造成了不少恶劣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治安和经济建设。
为了更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国家重拳出击,于1996年颁布了史上最严格的《枪支管理办法》,任何未获得官方许可的持枪者,都属于犯罪。
《枪支管理办法》颁布后不久,如火如荼的禁枪运动开始了,山东莱芜一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举报,说:“我们村里有一个70来岁的老人,家里藏有双枪,来路不明,你们快派人过来看看吧!”
接到举报后,本着保卫人民的信念,派出所民警全副武装,开警车来到了举报者提供的地点。他们小心翼翼下车,敲响了老人家的房门。
图|滕西远
只见里面出来一位70多岁的老人,虽然年纪不小了,但精神状态还是非常好。他看到警察的到来,神情有些紧张:“民警同志,请问有什么事吗?”
“老人家您好,我们是派出所的民警,接到群众举报,您涉嫌违法持有枪支,我们下来处理这件事的。”
“哦,原来是这件事啊!你们先进屋,我慢慢给你们说明其中的原因。”
民警进屋后,老人要老伴为民警泡茶,准备点心,他自己转身走进了卧室,从里面拿出一个红布包裹,小心放到民警面前的桌上,边打开包裹边说:“里面就是你们要的两把盒子手枪。”
此时,老人已将包裹打开,露出了两把擦得锃亮的毛瑟手枪,可见老人对它们的爱惜程度。
看完,民警询问老人:“老人家,非法持有枪支是重罪,我们要将它们带走。”
没想到却遭到老人拒绝,他冷冷地回答:“等等!枪你们不能带走。”
几位民警以为老人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立刻提高了警惕。其中一位年轻的民警问:“为什么?”
老人不紧不慢解释道:“先看看这张字条,也许你们就明白了。”
说着,老人从一个小木盒里拿出一张已经发黄的信笺,上面的字迹依稀可以分辨。他将信笺交给民警,让他们仔细阅读。民警看完恍然大悟,不但没有将老人的双枪没收,反而对老人恭恭敬敬鞠了一躬。事后,还帮老人办理了持枪证。
为什么民警看完那张信笺后,非但没收走老人的双枪,还为他办理持枪证?
这位老人究竟是什么身份?
让笔者慢慢为大家交代。
一、年少参军这位老人名叫滕西远,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13岁参军,是一名抗日老兵,今年已经97岁了。与大多数参军的人一样,滕西远家里非常贫困,从小父母双亡,被迫成为孤儿。因为年幼便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他只能上街乞讨谋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营养不良,长得黑黑瘦瘦,认识他的人,都管他叫“滕黑子”。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入侵我国华北地区。同样闯进了滕西远所在的村子,他们践踏、蹂躏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几乎无恶不作,老百姓叫苦不迭,四处躲藏。原本就缺衣少食的滕西远,缺少了村民的帮助,生活更加困难了。于是,向日本鬼子复仇的种子在他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一天,实在饿得受不了的滕西远,看到莱东县的抗日游击队正在发放救济粥,他赶紧凑了上去,拎了一碗不算粘稠的米粥。喝粥的过程中,他听到游击队员在抱怨:“你说这日本鬼子,时不时来一次扫荡,我们都快没处躲了,要是提前知道一些情报,就不至于这么被动了。”
滕西远听完插一嘴:“情报这么重要吗?”
其中一位队员回答:“那当然,在战场上,情报就是生命。”
“如果我帮你们弄情报,以后可不可以天天找你们要粥喝?”
游击队员见小小年纪的滕西远竟然口出狂言,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要是能弄到情报,大葱和烧饼我们都可以做给你吃。”
“一言为定!”
别看滕西远年纪小,他对这附近十里地摸得门儿清,就连村里养了多少只鸡他都知道。利用自己聪明的脑袋和熟悉地形的优势,滕西远还真为游击队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情报,帮助他们打了不少漂亮仗,游击队员都很喜欢他。
随着日军侵略的气焰越来越盛,为了鼓动队员奋勇杀敌,县游击大队长刘子政在动员大会上说:“英雄狗熊,能杀鬼子脑袋的,才是真英雄!”
当时,滕西远的堂哥和叔叔都被日本鬼子抓走了,他知道一旦落到鬼子手中,十有八九是活不了了。听完队长的这段话,滕西远胸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向队长申请:“我要加入游击队,割鬼子的脑袋!”
队长看了一眼,台下这位年仅13岁的小孩,摇摇头说:“虽然杀鬼子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昧着良心,让你这么小的孩子去送死啊!”
滕西远斩钉截铁说:“我不怕死!”
图|滕西远
这时,台下认识滕西远的队员,大声告诉队长:“队长,他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情报的小‘滕黑子’,别看他年纪小,人可聪明了。你就让他加入我们吧!”
队长犹豫再三,悲伤地对滕西远说:“国难当头,连这么小的孩子都有如此高的觉悟,我不能泼你冷水,我同意你参军,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上前线。”
后来,滕西远加入了锄奸队,与另外两名队员一起到某地执行任务,遭到了日本鬼子的埋伏,3人被鬼子追着到处躲藏。甩掉鬼子后,他们发现有一个落单的鬼子兵还在找他们。滕西远顿时就来气了,他攥紧拳头,恶狠狠地说:“兄弟们,既然有落单的,我们不如将他杀了,提着他的脑袋回去,弄个英雄当当。”
说干就干,三人迅速计划起来。滕西远身体灵活,负责爬上房顶,跳下来扑倒鬼子,另外两名队员再找准机会干掉他。实施过程中,滕西远没想到鬼子的生存欲望竟然这么强,直接将他举起来,扔到一边。正当鬼子准备开枪时,另外两名队员打了鬼子一闷棍,滕西远见机会来了,冲上前手刃了鬼子。
三人回到营地后,将鬼子的脑袋交给了队长。队长拍着滕西远的肩膀,对他说:“听说你有个绰号叫‘滕黑子’,不错,以后再接再厉,多杀鬼子。”
鬼子知道滕西远手刃鬼子脑袋的事后,迅速对他实施抓捕。当时,滕西远正在往家里赶,路上一位老大娘拉住他:“黑子,别回去了,鬼子带人去家里抓你了,你还是赶快逃吧!”
老大娘的提醒,为滕西远保住了一条命,也为他后来在战场上作出更大贡献提供了可能。
二、第一把枪的由来1940年夏天,为了彻底清除占领区上的八路军,日本鬼子想出了一招奸计,即“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断绝八路军的粮食来源。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在日占区的重要基地,失去了根据地就意味着几年来的斗争成果几乎白费。为了保住根据地,八路军与日军在杨家横展开了殊死搏斗,即著名的“杨家横战斗”。
滕西远参加了这场战斗,并立下了大功。他晚年回忆这场战斗时,说:“当时,我们的计划是,‘擒贼先擒王’,将鬼子的旗手打掉,他们的气势就会矮半截,到时候就好打了。”
图|滕西远
每次战斗,滕西远一看到日本鬼子的旗手,就会找机会将他击毙。一旦有旗手倒下,鬼子就乱了方寸,开始报复性进攻。
鬼子的武器和弹药都要比滕西远他们多,队伍中的一个排长子弹打完后,没有退到后面去,而是拿起枪托,冲上前猛击鬼子的脑袋,杀敌6人,枪托都打烂了,可惜最后壮烈牺牲。滕西远也不逊色,他带头举起长枪,嘴里大喊“冲啊”,大家都跟着他一起往前冲锋。
滕西远的子弹打完后,他对面的鬼子同样没子弹了。鬼子抽出腰间的武士刀,往他胸口刺了过来,他小心躲过要害,但腋窝还是被刺伤了。
滕西远杀红了眼,顶着武士刀的疼痛,举起枪上的刺刀,给鬼子“回礼”,鬼子的运气没这么好,心脏被刺破了。
据说这场战斗,在没有正规军的掩护下,歼灭日伪军500多人,是继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战役后又一场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热情。
战后,八路军举行表彰大会,鉴于滕西远英勇的杀敌表现,被评为一等功,支队司令员廖容标亲自为他颁发奖章,并送了他一把精致的毛瑟手枪,夸奖他:“小黑子,好样的,是一块好料子,这把枪就当作奖励送给你了。”
滕西远十分重视这把来之不易的手枪,他将手枪珍藏起来,从来不用,一有空就捧在怀里,反复擦拭。他说:“每次我拿起这把枪,就想起了和平来之不易,想起了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1942年,年仅17岁的滕西远真刀真枪和鬼子干过一回。当时,镇上有个地下党员,他表面上是镇上敲锣的,谁家有喜事或者丧事,他都会去帮忙,顺便收集情报。一天,他得知鬼子晚上要外出检修电话线,就将情报告诉了滕西远。
滕西远带着5、60个队员,在鬼子的必经之地设下埋伏。等鬼子到达埋伏圈,他们先是火力试探,然后再冲上前展开白刃战,歼灭鬼子后,立刻撤退。这是游击队的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躲,不能贪战,否则会引来更多鬼子。
那次战斗,滕西远和大哥滕西平都参加了,大哥身材高大,在战斗中所向披靡,鬼子都拿他没办法。可惜,因为战场上受到的刺激太多,大哥抗战结束便退伍了。滕西远受到了部队的重视,被送去学习炮兵技术。
三、第二把手枪的由来1946年,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反对,公然发动内战。原本打算退伍的滕西远,迅速投入解放战争中。
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毕竟是不得民心的,一年后,军民一心的解放军取得孟良崮(gù)战役的胜利,国共内战进入相持阶段。
1947年7月,粟裕领导的解放军,受命在南麻地区围歼国民党军。当时已经升任为炮兵连长的滕西远参加了这场战斗。
滕西远回忆,虽然他是连长,不需要参加前线突击任务,但是部队所处的位置地势过低,不好观察敌人的动向。他和战友在附近观察,发现在山坡上建立一个简易的哨塔,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哨塔建好后,观察敌人时果然方便了不少。一天,他们借助哨塔发现敌军的军队布局有调整。对方增加了两个加强营,共计200多人,装备齐全,有大炮、马车等,且对方正打算朝他们驻守的地方突围。
当时,哨塔附近只有滕西远和另外一名战友,装备很落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战友担忧地问滕西远:“连长,你说我们还能活下去吗?”
滕西远镇定地说:“打仗不只是靠人,更要靠脑子,得智取。到时候,听我的指挥就行。”
接着,滕西远与战友商量计策:“《三国演义》的空城计,你清楚吧!”
战友点点头,说:“我知道,难道咱们也要来一场空城计?”
“是的!”
“可咱们只有两个人,能唬得住他们吗?”
“肯定可以,我问你,现在战场上,谁是优势方,谁是劣势方?”
“我们是优势方,国民党是劣势方。”
“这不就对了嘛!他们处于劣势,心理防线肯定被打破了。我们只要镇定地演下去,就不怕他们不上当。况且咱们的部队离这不远,如果没唬住敌人,打起来了,他们也能过来支援。”
说完,滕西远朝敌人扔了一颗手榴弹,又示意让远处的战友开空枪。本来就胆小谨慎的敌人,这下完全不敢前进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包围了。
滕西远见状大摇大摆和战友上前,用枪对着他们说:“别动,你们被包围了,缴枪的可以活命。”
敌人果然被吓住了,待在原地不敢轻举妄动,解放军后续部队听到爆炸声和枪响声后,火速赶了过来,将这200多人团团围住,俘虏的俘虏,歼灭的歼灭。
后来,粟裕将军在庆祝大会上,给滕西远和他的战友授予了一等功奖章,并将一把毛瑟手枪送给了他。
这便是第二把手枪的由来。当然,滕西远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请继续往下看。
四、入朝参战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12月,滕西远跟随部队马不停蹄从福建北上到达东北。
图|过鸭绿江
滕西远回忆道:“才到中朝边境,美国的飞机轰隆作响。我们国家武器落后啊,只能晚上行军,朝鲜冬天很冷,我们连冬装都没准备,冻死了不少战友。为了尽快赶到主战场,部队每天要步行上百里地,军队补给跟不上,我们随身携带的炒面吃完后,只能靠吃雪解馋。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很少有人抱怨,我们是凭借坚强的意志挺过来的。”
1953年3月的一天夜里,滕西远部队正在行军,一辆美军坦克挡在了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当时,他们正急着赶路,绕远路可能赶不上任务,要过去的话,必须将坦克炸掉。众所周知,美军的坦克十分坚固,而志愿军携带的炸药威力不够,要想让它发挥最大的效果,必须将炸弹丢到驾驶舱上。这意味着,需要有人爬到坦克上面去。
那么,这样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让谁去做呢?当时没有人自告奋勇。
滕西远思考了片刻,接过了炸药包,说:“我是连长,要以身作则,并且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如何使用这种炸药。”
说完,滕西远头也不回走进了夜色中,战友担忧地看着他,他们知道连长这一去,十有八九是回不来了。
滕西远匍匐前进,小心观察附近的一举一动。当他移动到一块石头后面时,发现坦克旁边有一条不深不浅的壕沟,恰好能够藏下一个人,他找机会跳进壕沟。
进入壕沟后,滕西远看着近在咫尺的坦克,耐心等待机会。滕西远见识过坦克的威力,知道坦克全身都是优点,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视觉盲区特别大,驾驶舱上面的观察镜,是它唯一的观察点。滕西远想着,能否潜伏到坦克的视觉盲区再将炸药丢上去呢?
突然他想到了办法,他拿起壕沟里的一块小土堆,朝坦克前方扔去。当坦克手的注意力集中到小土堆上时,他像野兔一般跑进坦克的视觉盲区,将炸药包往坦克上一挂,巨大的爆炸,将坦克摧毁成一堆废铁。
事后,滕西远受到彭总的嘉奖。彭总夸他:“‘滕黑子’身先士卒,应该成为所有战士学习的榜样!”
五、退伍后不居功自傲1982年,已经退伍转业的滕西远托人找到解放军6202部队,希望他们能够给他开一个证明。6202部队的负责人接待了他:“老前辈,您这次来部队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滕西远回答:“是这样的,最近不是都在查枪支弹药的事。我家里有两支盒子枪,是立战功,首长奖励给我的,我不想被收走,所以请你们帮忙开个证明。”
“是这样啊!我们可以给您开证明,不过您需要先将两支枪交给我们简单处理一下。”
“还要处理?”
“就是去掉手枪的击发装置,让它打不出子弹。”
“反正手枪也是作纪念,我可以答应。”
图|滕西远
随即,滕西远将手枪交给他们处理了一下,部队也为他开具了持枪证明。
退休后,滕西远和老伴住在莱芜郊区河边的一个小房子里,闲来没事,他也会种点菜,养点花花草草。后来有一位首长到家里来看他,对他说:“老滕啊!你13岁当兵,打了半辈子仗,就没有什么想要留给后人的吗?”
滕西远谦虚地说:“我那点经历,能留些啥呀!写出来不是丢人吗?”
“我建议你将自己从军的所历所闻写下来,到时候可以为党史提供宝贵的资料呢!”
“首长,您这么一说,我确实感觉自己有一肚子的话想写出来。”
“那就写呗,写完记得寄我一本。”
就这样,滕西远开始了《淮海战役》这本书的写作,现在这本书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全部完成还需要时间。关于这本书的写作,他说:“现在老了,体力不行了,写几个字都很累。但书还是要加班加点写完,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东西。”
晚年经常有战友来滕西远家拜访,他总是热情欢迎。莱芜的一个镇上,有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当年战场上他们班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因为住得近,他经常找滕西远叙旧,两人聊天,每次聊着聊着就要流泪。他们说:“我们要好好活着,就当为牺牲的战友多看看这个世界。”
滕西远在当地的名气很大,时不时就有人请他去学校、纪念馆,为学生和游客讲述革命故事。他十分乐意,他觉得这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是自己应该的。
回首往事,滕西远感慨良多,他常对采访自己的记者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了过去的苦难,更不能忘了是共产党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对年轻人来说,要时刻牢记是党养育了我们,必须时刻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