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的好朋友都被杀(潘东子的原型原来是他儿子)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的好朋友都被杀(潘东子的原型原来是他儿子)对于父亲的“不近人情”,四个子女都非常不理解,但是因为从小父亲的家教就很严,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许光的四个子女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工作、安家立业。多年以后,他们渐渐明白了父亲的一片苦心。这封信是1985年许光写给儿子许道仑的,当时在青海当兵的许道仑面临退伍,于是就写信给父亲许光,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帮助,然而父亲的这封信让他彻底断了这个念头。许光调回老家后一直在新县人武部工作,从一个普通参谋干起,1982年以人武部副部长身份转业,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这之前他有多次提拔晋升的机会他都让给了别人,甚至连一些可以享受的待遇他也没有去跟组织争取。在新县工作的几十年里,许光曾先后为九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并从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资助红军后代130多人次。六七岁就失去父亲的朱词柱对童年的往事记忆犹新。10万元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你走到他的住所就知道这个钱是他如何一点点节省下来的
导读
上世纪70年代,一部名为《闪闪的红星》的电影在全国公映,因为这部电影,人们记住了电影的主人公——“潘冬子”。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潘冬子”的原型其实是少林寺走出来的开国将军许世友的长子许光。如今许光已经去世三年多了,但是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忠孝大义、淡泊名利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974年10月1日,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随着这部电影的上映,主人公潘冬子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9年,映山红盛开的时节,在父亲老战友王树声将军的帮助下,黑伢终于见到了父亲许世友,从此他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许光。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许光从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北海舰队首批舰艇长。1965年许光替父尽孝,回到老家河南新县照顾奶奶。半年后奶奶去世了,但是许光却没有调回海军舰队,而是留在了贫困老区新县工作,一直到退休。
许光调回老家后一直在新县人武部工作,从一个普通参谋干起,1982年以人武部副部长身份转业,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这之前他有多次提拔晋升的机会他都让给了别人,甚至连一些可以享受的待遇他也没有去跟组织争取。
在新县工作的几十年里,许光曾先后为九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并从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资助红军后代130多人次。六七岁就失去父亲的朱词柱对童年的往事记忆犹新。
10万元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你走到他的住所就知道这个钱是他如何一点点节省下来的。1990年,新县人大给许光分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在这套6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许光度过了他的晚年。
这封信是1985年许光写给儿子许道仑的,当时在青海当兵的许道仑面临退伍,于是就写信给父亲许光,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帮助,然而父亲的这封信让他彻底断了这个念头。
对于父亲的“不近人情”,四个子女都非常不理解,但是因为从小父亲的家教就很严,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许光的四个子女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工作、安家立业。多年以后,他们渐渐明白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2012年,83岁的许光被查出肺部有阴影,子女们把他送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治疗,许光又提出了约法三章。
住院一段时间以后,许光感觉身体好点了,坚持要出院,临出院前他又给儿子许道仑提出了要求。
在许光家里的墙上,挂历永远定格在了2013年1月5日,那一天夜里,许光突发心肌梗塞再次被送到医院抢救却再也没有抢救过来,第二天,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家人。最终他被安葬在父亲的身边,一个开国将军的儿子离去了,许光的一生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的精神却影响了无数的人。
许光,这位将门之后,数十年来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为家尽孝为国尽忠,用平凡彰显伟大,用无私抒写忠诚,弘扬了红色家庭的优良家风,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好作风,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可敬可学的榜样。人的一生,时时处处要面对考验。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干部,是与非的分界线,是群众利益是否放在心上了;公与私的分水岭,是群众立场能否站稳了;实与虚的检测剂,是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了。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在是与非、公与私、虚与实之间作出正确的抉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党员干部的境界和作风。
本期监制/张克宣 主编/武钊
编辑/朱之韵 杨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