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练习附答案(数论之酿母二次互反律)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练习附答案(数论之酿母二次互反律)则称 n 为 模m 二次剩余,否则称为 模 m二次非剩余。显然,某二次数 模 m 的余数,本身就是 模 m 二次剩余。x² ≡ n (mod m) ☆这些数都是 某个整数的 平方,故我们称它们为 二次数。给定任意正整数 m,对任意二次数 x²,进行带余数除法,有,x² = ym r (0≤ r<m)其中,r 称为余数,它是 模运算 x² mod m 的结果,故 一个非零的余数 r 就是 二次数 模 m 的剩余。若 整数 n 模 m 的剩余 是 某 二次数 x² 模 m 的 剩余 r,即,n 和 某个二次数 x² 模 m 同余数,记为,
话题:#科学 #数学# #科技# #算法#
小石头/编
在整数中,能够开平方后还是整数的数有:
0 1 2² ⋯ x² ⋯
这些数都是 某个整数的 平方,故我们称它们为 二次数。给定任意正整数 m,对任意二次数 x²,进行带余数除法,有,
x² = ym r (0≤ r<m)
其中,r 称为余数,它是 模运算 x² mod m 的结果,故 一个非零的余数 r 就是 二次数 模 m 的剩余。若 整数 n 模 m 的剩余 是 某 二次数 x² 模 m 的 剩余 r,即,n 和 某个二次数 x² 模 m 同余数,记为,
x² ≡ n (mod m) ☆
则称 n 为 模m 二次剩余,否则称为 模 m二次非剩余。显然,某二次数 模 m 的余数,本身就是 模 m 二次剩余。
这里需要注意,不管是 二次剩余 还是 二次非剩余,都必须有剩余,也就是说 ,前提是 n mod m ≠ 0 ,即,m 不整除 n(记为 m ∤ n),而 当 m 整除 n(记为 m | n) 时,则有 n mod m = 0 ,故此时的 n 既不是二次剩余,也不是二次非剩余,可称为 模 m 无剩余。
※ 举个栗子 ⑴:
由于 9 mod 5 = 4 = 2² = 2² mod 5,所以 9 是 模5二次剩余;由于 10 mod 5 = 0,所以 10 是 模5无剩余;而 8 mod 5 = 3,可以证明 3 不是任何二次数模5的剩余,故 8 是 模5的二次非剩余。
那么,是如证明 3 不是 二次数模5的剩余的呢?
若 将 ☆ 看成 方程(称为,同余方程,要求解必须是整数), 在 m ∤ n 的前提下,则 n 是二次剩余 当且仅当 方程 ☆ 有解(同时,n 是二次非剩余 当且仅当 方程 ☆ 无解)。
设 x₀ 是方程☆的一个解,由于 对于任意 整数 k 有,
(km ± x₀)² = k² m² ± 2x₀km x₀² ≡ x₀² ≡ n (mod m)
故 (km ± x₀) 也都是 ☆ 的解 ①。
再考虑 带余除法 x₀ = tm r,若 1 ≤ r ≤ m/2,则令 x₁ = r = (-t)m x₀,若 m/2 < r < m,则令 x₁ = m - r = (t 1)m - x₀,这样以来 1 ≤ x₁ ≤ m/2,并且 根据结论 ①,x₁ 也是☆的解。
也就是说,
■ 方程☆有解,当且仅当,存在 1 ≤ x₁ ≤ m/2 是其解。
这样以来,
■ 1 mod m 2² mod m ⋯ [m/2]² mod m 将包含 全部的 二次数 模m 的剩余。②
其中 [*] 表示对 * 向下取整,例如:[5/2] = [2.5] = 2。
根据结论 ②,栗⑴中全部 二次数 模5 的剩余 的剩余 只有:
1 mod 5 = 1 2² mod 5 = 4
而 3 显然不在此例,这样就证明了 3 不是 二次数模5的剩余。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保证 ② 的数列中,不出现 相同 或 为零 的可能,例如:
3² mod 8 = 1 = 1 mod 8, 3² mod 9 = 0,
但当 m 是 素数 p 时,却可以保证,而且 若 p 是奇数时,有 [p/2] = (p-1)/2,故此时,
■ 1 mod p 2² mod p ⋯ ((p-1)/2)² mod p 就是 全部的 (p-1)/2 个 二次数 模p 的剩余。
为啥 素数 可以保证呢?这是因为:
- 若存在 1 ≤ a ≠ b ≤ (p-1)/2,使得 a² mod p = b² mod p ,则 p | (a² - b²)=(a - b)(a b),由于 p 是素数,故要么 p|a - b 要么 p|a b,可是 0 < |a ± b| < p ,故 都不可能;
- 若存在 1 ≤ a ≤ (p-1)/2 使得 p|a²=aa,则由于 p 是素数,故 p|a,可是 0 < a < p,故这也不可能。
鉴于,素数 有如此良好的 品质,所以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研究 模 是素数的情况。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引入勒让德(Legendre)符号(伪定义):
这样,栗⑴的结果可写为,
(9|5) = 1 (10|5) = 0 (8|5) = -1
有了,勒让德符号后,判断 二次剩余问题,就转变为求 勒让德符号了。
求 勒让德符号 (n|m) 当然 可以算出 ② 中所有的 模 m 二次剩余,然后根据 n 是否与之其一 同余数 来进行判断,这写成Haskell 代码如下:
legendre :: Integer -> Integer -> Integer
legendre n m = if (r == 0) then 0 else (loop 1)
where
r = mod n m
loop i
| i <= (div m 2) = if ((mod (i*i) m) == r) then 1 else (loop (i 1))
| otherwise = -1
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适合计算机,若是人来计算随着 m 的曾大,效率就会极具降低,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
我们知道素数分为 偶素数 2 和 奇素数,对于 偶素数 2 来说,根据 ② 可求出,其全部二次余数为,
1 mod 2 = 1
没有二次非余数。于是,只要 n 是奇数 则 一定 n ≡ 1 (mod 2),进而 n 是 模2 二次剩余,否是,必然是 模2 无剩余的。这非常简单,所有说,重点是 m 是 奇素数 p 的情况。
实际上,前面勒让德符号的定义是为了讨论方便,此时 才是 勒让德符号的正规定义,即,对于 奇素数 p 定义(真定义):
而,对于 奇数 m 的,当 (m n) = 1时,设m的素因子分解为 m = p₁p₂ ⋯pᵣ,定义:
称为 雅克比符号。
由于 p 是素数,所以 要么 p | n 要么 p ∤ n 。
● 先讨论 p ∤ n 的情况:
由于 p 是素数,所以这时有 (n p) = 1,于是,
- 当 (n|p) = 1 时,存在 1 ≤ a ≤ (p-1)/2 使得 a² ≡ n (mod p) ,而由于 0 < a < p,p是素数,所以 (a p) = 1 于是 根据 著名的 费马小定理有,
aᵖ⁻¹ ≡ 1 (mod p)
进而有,
n⁽ᵖ⁻¹⁾ᐟ² ≡ (a²)⁽ᵖ⁻¹⁾ᐟ² = aᵖ⁻¹ ≡ 1 (mod p)
即得到,
n⁽ᵖ⁻¹⁾ᐟ² ≡ 1 (mod p)
反过来,可以证明,
□ 若 n⁽ᵖ⁻¹⁾ᐟ² ≡ 1 (mod p) 成了,则 x² ≡ n (mod p) 有解,
进而 (n|p) = 1。
综上我们得到,
A: (n|p) = 1 当且仅当 n⁽ᵖ⁻¹⁾ᐟ² ≡ 1 (mod p)
- 当 (n|p) = -1 时, 由于 (n p) = 1,根据费马小定理有,
nᵖ⁻¹ ≡ 1 (mod p)
于是,
(n⁽ᵖ⁻¹⁾ᐟ² -1)(n⁽ᵖ⁻¹⁾ᐟ² 1) = nᵖ⁻¹-1 ≡ 0 (mod p)
由于 p 是素数,故 要么 n⁽ᵖ⁻¹⁾ᐟ² -1 ≡ 0 (mod p) 要么 n⁽ᵖ⁻¹⁾ᐟ² 1 ≡ 0 (mod p),而 若是前者,则有 n⁽ᵖ⁻¹⁾ᐟ² ≡ 1 (mod p) 根据 欧拉判则 会得出 (n|p) = 1 矛盾! 故 只能是 后者,从而得到,
n⁽ᵖ⁻¹⁾ᐟ² ≡ -1 (mod p)
也就是说,我们得到,
B: 若 (n|p) = -1 则 n⁽ᵖ⁻¹⁾ᐟ² ≡ -1 (mod p)
● 再讨论 p | n 的情况:
此时 只能 有 (n|p) = 0,并且有,
n ≡ 0 (mod p)
于是,
n⁽ᵖ⁻¹⁾ᐟ² ≡ 0 (mod p)
进而我们得到,
C:若 (n|p) = 0 则 n⁽ᵖ⁻¹⁾ᐟ² ≡ 0 (mod p)
最后,综合 A、B 和 C 三种情况,最终得出如下公式:
■ (n|p) ≡ n⁽ᵖ⁻¹⁾ᐟ² (mod p)
这称为 欧拉(Euler)判则。
根据 欧拉判则 很容易得出:
勒让德符号,其实和符号函数很像,
对于符号函数来说有 sign(ab) = sign(a)sign(b),那么勒让德符号呢?根据 欧拉判则 有,
(ab | p) ≡ (ab)⁽ᵖ⁻¹⁾ᐟ² = a⁽ᵖ⁻¹⁾ᐟ²b⁽ᵖ⁻¹⁾ᐟ² ≡ (a | p) (b | p) (mod p)
注意到 p 是奇素数,有 | (ab | p)|,|(a | p) (b | p) | < 2 < p,故得到,
■ (ab | p) = (a | p) (b | p)
我们称 这种性质 为 完全积性。
当 n 的素因子分解为 n = ±2ˢ q₁ᵉ¹⋯qᵣᵉʳ 时,根据 安全积性 有,
(n | p) = (±1 | p) (2 | p)ˢ(q₁ | p)ᵉ¹⋯(qᵣ | p)ᵉʳ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找到求 (±1 | p)、(2 | p) 和 (q | p) (q 为奇素数)的公式,就等于得到了 求任意 勒让德符号 的 公式。
其中 求 (±1 | p) 已经在前面给出了,现在我们来求 (2 | p) 。考虑 模p的所有非零偶数余数的乘积,有,
2⋅4⋅⋯⋅(p-3)⋅(p-1) = (2⋅1)⋅(2⋅2)⋅⋯⋅(2⋅(p-3)/2)⋅(2⋅(p-1)/2) = 2⁽ᵖ⁻¹⁾ᐟ²(1⋅2⋅⋯⋅(p-3)/2⋅(p-1)/2) = 2⁽ᵖ⁻¹⁾ᐟ²((p-1)/2)!
另一方面,还有,
2⋅4⋅⋯⋅(p-3)⋅(p-1) ≡ 2⋅4⋅⋯⋅(-3)⋅(-1) = ((-1)²⋅2)⋅((-1)⁴⋅4)⋅⋯⋅((-1)³⋅3)⋅((-1)¹⋅1) =((-1)¹⋅(-1)²⋅(-1)³⋅(-1)⁴⋅⋯⋅(-1)⁽ᵖ⁻¹⁾ᐟ²)(1⋅2⋅⋯⋅(p-3)/2⋅(p-1)/2) = (-1)¹⁺²⁺³⁺⁴⁺˙˙˙⁺⁽ᵖ⁻¹⁾ᐟ²((p-1)/2)! = (-1)⁽ᵖ⁺¹⁾ᐟ⁴ ((p-1)/2)! (mod p)
故有,
2⁽ᵖ⁻¹⁾ᐟ²((p-1)/2)! ≡ (-1)⁽ᵖˆ²⁻¹⁾ᐟ⁸ ((p-1)/2)! (mod p)
由 p ∤ ((p-1)/2)! 有 ((p-1)/2)! ≢ 0 (mod p) ,于是等式两边消去 ((p-1)/2)! 得到,
2⁽ᵖ⁻¹⁾ᐟ² ≡ (-1)⁽ᵖˆ²⁻¹⁾ᐟ⁸ (mod p)
又 由 欧拉判则 知,
(2 | p) ≡ 2⁽ᵖ⁻¹⁾ᐟ² (mod p)
于是有,
(2 | p) ≡ (-1)⁽ᵖˆ²⁻¹⁾ᐟ⁸ (mod p)
而 |(2 | p)| |(-1)⁽ᵖˆ²⁻¹⁾ᐟ⁸| < p,故最终得到 ③,
现在考虑 (q | p) 的求解问题。我们知道,对于符号函数有(n≠0) ,
sign(n)sign(n) = 1,sign(n)sign(1/n) = 1
因此,
1sign(1/n) =sign(n)sign(n)sign(1/n) = sign(n)1
于是得到,
sign(1/n) = sign(n)
这样, 求解较为复杂 sign(1/n) 的问题,就转为 求解较为简单的 sign(n) 的问题了 (注:这仅仅是引入个思想,大家不要叫真: sign(1/n) 是否真比 sign(n) 复杂)。
而对于 勒让德符号有,
(q | p)(q | p) ≡ q⁽ᵖ⁻¹⁾ᐟ²q⁽ᵖ⁻¹⁾ᐟ² = qᵖ⁻¹ ≡ 1 (mod p) ⇒ (q | p)(q | p) = 1
如果 还能找到,关系式,
(p | q) (q | p) = 〈exp〉
则,同理 可以得到
(q | p) = (p | q)〈exp〉
这样,(p | q) 中 (q | p) 较难的那个,就可以通过较容易的那个求解了。
这个要找的关系式,就是 由欧拉首次提出,被高斯首次证明的,数论中的宝石,黄金律之一,有着 数论之酿母 之称 的 二次互反律 (设 p≠q 是奇素数):
下面让我们看看,高斯是如何证明的。
首先,对求解 (2 | p) 的方法进行扩展,考虑 从 1 到 (p-1)/2 倍的n 的余数,
n mod p 2n mod p ⋯ ((p-1)/2)n mod p
若 (p n) = 1,则可以保证上面的 (p-1)/2 个余数 不重复。p/2 可以把其分为两部分,表示为,
a₁ a₂ ⋯ aᵤ < p/2 < b₁ b₂ ⋯ bᵥ
其中,u v = (p-1)/2,并且有,
(a₁⋅a₂⋅⋯⋅aᵤ)⋅(b₁⋅b₂⋅⋯⋅bᵥ) ≡ n⋅2n⋅⋯⋅ ((p-1)/2)n = n⁽ᵖ⁻¹⁾ᐟ²((p-1)/2)! (mod p)
再令,
c₁=p-b₁ c₂=p-b₂ ⋯ cᵥ=p-bᵥ
则 c₁ c₂ ⋯ cᵥ < p/2,并且 aᵢ ≠ cj ,否则:
必然存在 1≤ s t < (p-1) ≤/2 使得 sn ≡ p-tn (mod p) 于是 (s t)n ≡ p ≡ 0 (mod p) 这说明 s t = kp,可是 0 < 2 ≤ s t < p-1 < p,故不可能。
这样一来,a₁ a₂ ⋯ aᵤ c₁ c₂ ⋯ cᵥ 就是全部的 1 到 (p-1)/2 的余数,于是有,
((p-1)/2)! = (a₁⋅a₂⋅⋯⋅aᵤ)⋅(c₁⋅c₂⋅⋯⋅cᵥ) = (a₁⋅a₂⋅⋯⋅aᵤ)⋅((p-b₁)⋅(p-b₂)⋅⋯⋅(p-bᵥ)) ≡ (a₁⋅a₂⋅⋯⋅aᵤ)⋅((-b₁)⋅(-b₂)⋅⋯⋅(-bᵥ)) = (-1)ᵛ⋅(a₁⋅a₂⋅⋯⋅aᵤ)⋅(b₁⋅b₂⋅⋯⋅bᵥ) ≡ (-1)ᵛn⁽ᵖ⁻¹⁾ᐟ²((p-1)/2)! (mod p)
等式两边消去 p ∤ ((p-1)/2)! 得到,
1 ≡ (-1)ᵛn⁽ᵖ⁻¹⁾ᐟ² (mod p)
等式两边乘以 (-1)ᵛ,并结合欧拉判则有,
(-1)ᵛ = (-1)ᵛ1 ≡ (-1)ᵛ(-1)ᵛn⁽ᵖ⁻¹⁾ᐟ² = ((-1)²)ᵛn⁽ᵖ⁻¹⁾ᐟ² = 1ᵛn⁽ᵖ⁻¹⁾ᐟ² = n⁽ᵖ⁻¹⁾ᐟ² ≡ (n | p) (mod p)
由于,-p < (n | p) -1 < p, 故最终得到,
■ (n | p) = (-1)ᵛ
于是高斯 得到了 一个 引理。
然后,观察 取值于 1 ≤ x ≤ (p-1)/2,1 ≤ y ≤ (q-1)/2 的整数函数,
f(x y) = qx - py
若 f(x y) = f(x' y') 则,
qx - py = qx' - py'
q(x-x') = p(y - y')
由于 q 和 p 都是不同素数,故
p | x-x' q | y-y'
又 |x - x'| < p |y - y'| < q 所以只能是 x - x' = 0, y - y' = 0 即,x=x', y - y' 。这就是说明 f(x y) 的值各不相同,共有 ((p-1)/2) ((q-1)/2) 个。
另一方面,假设 f(x y) = qx - py= 0 ,则 qx = py ,于是 p | x, q | y,而 0 < x < p 0 < y < q,因此不可能!所以 f(x y) ≠ 0,于是 f(x y) 的值 分为 大于 0 与 小于 0 两部分:
- 固定 x ,若 f(x y)=qx - py > 0 则 y < qx/p,即 y ≤ [qx/p] ,于是 f(x y) 的值 大于 0 的个数为 ∑x=1⁽ᵖ⁻¹⁾ᐟ² [qx/p];
- 同理,固定 y,若 f(x y)=qx - py < 0 则 x < py/q,即 x ≤ [py/q],于是 f(x y) 的值 小于 0 的个数为 ∑y=1⁽ᶣ⁻¹⁾ᐟ² [px/q]。
综上的就得到关系式:
■ ∑x=1⁽ᵖ⁻¹⁾ᐟ² [qx/p] ∑y=1⁽ᶣ⁻¹⁾ᐟ² [px/q] = ((p-1)/2) ((q-1)/2)
最后,开始正式证明。
利用引理来计算 (q | p) ,根据引理推导过程有,
∑x=1⁽ᵖ⁻¹⁾ᐟ² x = 1 2 ⋯ (p-1)/2 = (a₁ a₂ ⋯ aᵤ) (c₁ c₂ ⋯ cᵥ) = (a₁ a₂ ⋯ aᵤ) ((p-b₁) (p-b₂) ⋯ (p-bᵥ)) = (a₁ a₂ ⋯ aᵤ) vp - (b₁ b₂ ⋯ bᵥ)
另,结合带余除法有,
( ∑x=1⁽ᵖ⁻¹⁾ᐟ² x)q = ∑x=1⁽ᵖ⁻¹⁾ᐟ² xq = ∑x=1⁽ᵖ⁻¹⁾ᐟ²( [xq/p]p xq mod p) = ∑x=1⁽ᵖ⁻¹⁾ᐟ²[xq/p]p ∑x=1⁽ᵖ⁻¹⁾ᐟ² xq mod p= p∑x=1⁽ᵖ⁻¹⁾ᐟ²[xq/p] (a₁ a₂ ⋯ aᵤ) (b₁ b₂ ⋯ bᵥ)
注意到 ∑x=1⁽ᵖ⁻¹⁾ᐟ² = (p²-1)/8,于是上面的两式相减得到,
((p²-1)/8)(q-1) = p∑x=1⁽ᵖ⁻¹⁾ᐟ²[xq/p] - vp 2 (b₁ b₂ ⋯ bᵥ)
由于 p q 都是 素数,所以 p ≡ q ≡ 1 (mod 2),于是 对上式 模 2 有,
((1²-1)/8)(1-1) ≡ 1 ∑x=1⁽ᵖ⁻¹⁾ᐟ²[xq/p] - v1 0(b₁ b₂ ⋯ bᵥ) (mod 2)
0 ≡ ∑x=1⁽ᵖ⁻¹⁾ᐟ²[xq/p] - v (mod 2)
即得到,
v = ∑x=1⁽ᵖ⁻¹⁾ᐟ²[xq/p] (mod 2)
于是有,
v = 2k ∑x=1⁽ᵖ⁻¹⁾ᐟ²[xq/p]
再根据 引理,有,
(q | p) = (-1) ᵛ = (-1)^{2k ∑x=1⁽ᵖ⁻¹⁾ᐟ²[xq/p] } = (-1)^{∑x=1⁽ᵖ⁻¹⁾ᐟ²[xq/p] }
同理可求得,
(p | q) = (-1)^{∑y=1⁽ᶣ⁻¹⁾ᐟ²[yp/q] }
注:由于上标 q 在有些OS中无法正常显示,所以 这里 用 ᶣ 表示上标 q。
于是结合上面的关系式,有,
(q | p) (p | q) = (-1)^{∑x=1⁽ᵖ⁻¹⁾ᐟ²[xq/p] } (-1)^{∑y=1⁽ᶣ⁻¹⁾ᐟ²[yp/q] } = (-1)^{∑x=1⁽ᵖ⁻¹⁾ᐟ²[xq/p] ∑y=1⁽ᶣ⁻¹⁾ᐟ²[yp/q] } = (-1)⁽⁽ᵖ⁻¹⁾ᐟ²⁾⁽⁽ᶣ⁻¹⁾ᐟ²⁾
得证!
至此,我们对于 奇素数模p 的勒让德符号计算问题,就全部搞清楚了。
※ 举个栗子⑵:
求 (520 | 7) ?
先对 520 进行素因子分解,
520 = 5⋅4⋅2⋅13 = 2³⋅5⋅13
再根据完全积性 和 二次互反律,有,
(520 | 7) = (2 | 7)³(5 | 7)(13 | 7) = (2 | 7)³(7 | 5)(-1)⁽⁽⁵⁻¹⁾ᐟ²⁾⁽⁽⁷⁻¹⁾ᐟ²⁾(6 | 7) = (2 | 7)³(2 | 5)(-1)⁶(2⋅3 | 7) = (2 | 7)⁴(2 | 5)(3 | 7) = (2 | 5)(3 | 7) = (2 | 5)(7 | 3)(-1)⁽⁽³⁻¹⁾ᐟ²⁾⁽⁽⁷⁻¹⁾ᐟ²⁾ = (2 | 5)(1 | 3)(-1)³ = (-1)(2 | 5)(1 | 3)
注意:(n | p) = (n mod p | p)
根据 ③ ,由 5 ≡ -3 (mod 8) 有 (2 | 5) = -1,而显然 (1 | 3) = 1,故最终计算出,
(520 | 7) = (-1)(2 | 5)(1 | 3) = (-1)(-1)1 = 1
用计算机验证,
*Main> legendre 520 7
1
OK!
最后,我们来看看 模 m 是素数方幂 的 n 的 二次剩余判断。
● 先看 模是 偶素数 2 方幂:
- 对于 2² 来说,由,
1 mod 2² = 1 2² mod 2² = 0
故全部二次余数依然只有 1,但是有 二次非余数有 2 3。于是:
■ 当 n 是奇数 时, n 是 模2² 二次剩余 当且仅当 n ≡ 1 (mod 2²)。
- 对于 2³ 来说,由,
1 mod 2³ = 1 2² mod 2³ = 4 3² mod 2³ = 1 4² mod 2³ = 0
有全部二次余数是 1 4。当 n 是奇数 时,设 n = 2y 1,有,
- 若 y = 2²k,则 n = 2(2²k) 1 = 2³k 1 ≡ 1 (mod 2³)
- 若 y = 2²k 1,则 n = 2(2²k 1) 1 = 2³k 3 ≡ 3 (mod 2³)
- 若 y = 2²k 2,则 n = 2(2²k 1) 1 = 2³k 5 ≡ 1 (mod 2³)
- 若 y = 2²k 3,则 n = 2(2²k 3) 1 = 2³k 7 ≡ 3 (mod 2³)
可见,此时,
■ n 是 模2³ 二次剩余 当且仅当 n ≡ 1 (mod 2³)。
- 对于 2ˢ(s≥3)来说,我们可以证明:
□ 当 n 是奇数 时, x² ≡ n (mod 2ˢ) 有解 当且仅当 x² ≡ n (mod 2³) 有解, ④
故 此时,
■ n 是 模2ˢ 二次剩余 当且仅当 n ≡ 1 (mod 2³)。
● 再看 模是奇素数 p 方幂:
其实 我们还能证明(s≥1),
□ x² ≡ n (mod pˢ) 与 x² ≡ n (mod p) 同解,⑤
于是 根据 前面 的 A,有,
■ n 模 pˢ 二次剩余 当且仅当 n⁽ᵖ⁻¹⁾ᐟ² ≡ 1 (mod p)
至此,就是剩下 m 是 普通合数的二次剩余判断了,这个就比较复杂了,以后有时间再讨论。
而我们今天讨论二次剩余判断主要是为了引入 二次互反律,二次互反律的重要性,在于它在数论中的应用,不过这需要结合具体问题来讨论,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可以这样认为,初等数论的起始,有三重门:
素数 → 同余 → 二次剩余
而:
算术基本定理、费马小定理 和 二次互反律
分别是 每个 门里 的 黄金律。
只有,闯过这三重门,才能真正 进入初等数论 世界。当然,在这之后还有,更多的 门,例如:原根、卢卡斯序列 等。其中 原根这道门里,就藏着 证明 ④ ⑤ 的方法。
初等数论 是一个美妙的世界,是数学之美 的享受,是数学爱好者 的天堂!也许 520 更应该把它送给你的至爱吧?